出版日期:2009.11.9 41-44版
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代表的不只是东西对峙的终结,也象征着民众的自由流动、市场的自由扩展与思想的自由传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定义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面貌。
还有多少墙需要拆掉
作者:秦晖
从1961年8月13日建成,到1989年11月9日拆除,柏林墙一共存在了28年。
1949年民主德国在苏占区成立,苏联要把东德变成自己的卫星国,控制与汲取是主要思路;在英、美、法经济扶植政策下的西德,则成为东西方对峙的前沿。两个德国各自形成不同的经济体系,分别加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圈。西德市面繁荣,消费旺盛,而东德商品匮乏,在生活、住房、就业、医疗各方面都是西强东弱。“6·17事件”后,东德的逃亡潮愈演愈烈。前东德(民主德国)建立了隔绝东西柏林的“反法西斯防卫墙”,“防止里面的人出去”的高墙终于竖立。
柏林墙建成后人们的逃亡史变得更加血泪斑斑。被这样的墙“保护”起来的东德宛如一所巨大的监狱,任何想从这里出去的东德人,都会遭到火力拦截、生擒活捉。它就是一道拦截“自己人”外逃的天堑,一道为东德公民设下的天罗地网,这无疑已足以把柏林墙及其策划者钉在了耻辱柱上。
柏林墙的倒塌告诉我们,政府不能违反众意,将民众、家庭与朋友永远地隔离开来;国家的转型并不意味着旧体系中的民众的利益遭到损害。这给全球社会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让那些在原先的体系中互为敌人的人也都得到了良好的机会。
柏林墙倒塌与世界的变革
作者:刘波
但是,将德国的两个部分真正统一在一起,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两边民众的心理状态依然有些不同。很多40岁以上的前东德人被认为是德国统一中的“输家”,因为他们很多失去了工作,在世界观上迷失了,也失去了过去拥有的家庭与社会性环境。这一代人基本上认为德国的统一是一把“双刃剑”——统一带来了许多自由,也给生活带来了改变。因此,在庆祝柏林墙倒塌20年的时候,我们还能从在这群人的眼中看到怀旧情绪。
总体而言,从柏林墙倒塌和欧洲转变开始的变革进程将最终带来国际体系的根本变化。欧洲取得了新的角色,俄罗斯也在许多方面成为全球性的大国。两极世界走向多极化,欧洲、俄罗斯、中印等发展中国家都成为了国际上重要的角色,柏林墙倒塌引发的世界秩序的重构到现在还没有停止,还在继续推进。
是谁推倒了柏林墙?很有影响的看法是里根,或者戈尔巴乔夫的作用。无疑,他们两人有着任何其他政治家不可比拟的贡献,但是,这种贡献不可以夸大。柏林墙倒塌的直接原因是民众。
谁拆除了那道墙
作者:老久
在1989年的10月,成千上万的东德民众走上街头挑战政府,“我们是人民”的口号响彻东德。几天前还在主持东德40年国庆的昂纳克如果不能诉诸武力,他只能向民众低头,他选择了后者。同时,“人民”还包括了西德民众。东德人一直得到西德人——从民众、企业家、科学家到政治家的同情和支持。没有来自柏林墙两边的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和撼动,柏林墙难以倒塌。
今天,整体的柏林墙已经没有了,柏林墙已经“升华”成一个符号,深深地铭刻在德国人、欧洲人和世界民众心中。柏林墙的建立象征着挑战和蹂躏普世价值,柏林墙的倒塌则象征着普世价值的永恒。因为,普世价值如同自然界的公理。
在知识分子之间,不管是左派还是右派,对柏林墙的倒塌开始了从未有过的热烈讨论和争论。
知识分子的角色
作者:崔卫平
生于1927年的格拉斯在很长时间内被誉为“德国的良心”。 他看待两德统一,基本出发点是德国曾经制造奥斯威辛这样的人间地狱。他担心统一的德国会重蹈覆辙,德国会因为统一而再次变得富有侵略性,加害于他们的邻国。他宁愿采取一种“苦行主义”或者 “自我惩罚”的路线——德国人无权统一——作为对于曾经制造纳粹德国的持续惩罚,德国的分裂必须被接受。
哲学家哈贝马斯首先肯定的是公民之间的政治认同,他放弃了“文化民族”的概念,而力图重建统一的德国民族的政治概念。两德统一,哈贝马斯担忧的主要问题是:当联邦德国以其经济实力而将民主德国“吞并”,便剥夺了民主德国公民们在政治上的自决权,他们不是以民主的方式加入进来,而是以拥抱德国马克的方式。
右派学者马丁·瓦尔泽则认为德国人的无力在于缺少自信,缺少自信在于他们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另一位右派学者博雷尔在“民族”的概念中注入的是“集体的记忆能力”,记忆与民族的整体性是互相共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