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我们这个时代的传媒大亨

  李翔

  在2007年8月成功收购道琼斯,成为美国最重要的两份报纸之一《华尔街日报》的新主人之后,鲁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已经将近4年没有成为如此多的新闻报道的主角了。
  2011年当地时间7月19日下午,纽约曼哈顿第六大道近西47街的新闻集团总部办公楼外,两家电视台的摄像机已经架好,出镜记者和主持人一边和自己的同事交谈,一边不时抬手看腕表上的时间,准备以新闻集团总部大楼作为背景来进行新闻播报。大楼一侧的条形液晶显示屏上,正在滚动播放着新闻集团下属的福克斯新闻网的即时信息。而在此时,这幢大楼的主人,80岁的媒体大亨鲁珀特·默多克正身处伦敦。他在7月19日的早间时候同自己的儿子詹姆斯·默多克、第三任妻子邓文迪一起在伦敦参加听证会。由英国议会举行的此次听证会,针对的是新闻集团旗下《世界新闻报》的电话窃听事件。《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让80岁的鲁珀特·默多克再次成为包括《新闻周刊》、《时代》、《经济学人》和《彭博商业周刊》在内的重要杂志的封面人物。他和新闻集团也再次被放在新闻聚光灯下审视,尽管这个澳大利亚出生的大亨本人即被称为“拥有新闻的人”。人们为《世界新闻报》的胆大妄为和为获取新闻线索所采用的无耻手段感到震惊。尽管这份报纸一直以来都不是以获取人们的尊敬作为目标,它继承的只是传媒大亨赫斯特开创的小报传统,一贯因其耸人听闻和不惜下流的报道而著名;但是当人们得知这份报纸的记者竟然非法进入公民的语音信箱并窃听电话,而受害者的名单包括前任的首相、未来的国王和恐怖袭击受害者的家人时,仍然为这种明目张胆的侵权妄为震撼不已。人们一贯知晓默多克的不择手段,但是人们从来没有想到他的记者竟然可以如此不择手段。即使默多克宣布关闭这家拥有168年历史的英国报纸也无济于事,众人仍然怒不可遏。
  我在纽约莱克星顿大街彭博通讯社办公室内目睹了鲁珀特·默多克和他的儿子詹姆斯·默多克在伦敦听证会上的表现。彭博社是默多克一贯敬畏的对手。当迈克尔·布隆伯格意欲收购《纽约时报》的传闻传到默多克耳边时,他让这则仅仅是可能的消息传到满天飞;当持有彭博社20%左右股权的投资银行美林在金融危机中陷入困境时,默多克曾经遐想如果由新闻集团来收购这部分股权将会如何。在彭博三层的《彭博商业周刊》办公室内,手头没有工作的编辑们几乎都在电脑上观看默多克参加听证会的视频直播。他和他的儿子詹姆斯·默多克并肩坐在椭圆形会议桌的一侧,同样都是白衬衣、深色西服套装和蓝色的领带。未来的王国继承人詹姆斯·默多克显得健谈和雄辩,而王国的缔造者老默多克却显得健忘和语焉不详。全场的唯一亮点只在于,当一位参加听证会的听众拿起一盘奶油似的东西冲向默多克时,坐在默多克身后的他年轻的妻子邓文迪迅捷地站起来拦截并打了袭击者一掌,成为保护了默多克的“虎妻”。《彭博商业周刊》在听证会之前出版的一期杂志将这位老人用作封面人物,称劣迹浸污了他的新闻帝国。这桩丑闻让这位媒体大亨登上了所有主流新闻杂志的封面。非默多克旗下的重要媒体普遍表露出了对这位媒体巨头的敌视。《经济学人》在自己的封面文章中将新闻集团与曾经权势薰天的东印度公司相比,称自从东印度公司倒闭之后,再没有一家公司能像新闻集团那样拥有广泛的政治影响力。《新闻周刊》称此次事发的电话窃听事件为“默多克的水门事件”。一贯对默多克持友好态度的《新闻周刊》新任总编辑蒂娜·布朗此次没有容情,她请了当年调查水门事件迫使尼克松总统辞职的前《华盛顿邮报》记者卡尔·伯恩斯坦撰文。伯恩斯坦在两个层面上将《世界新闻报》的电话窃听丑闻同当年尼克松的“管子工”们入侵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偷窃文件和安装窃听器事件相比。一是在记者获取信息时所使用的手段上;记者为了采访得到所需信息,所使用手段的边界在什么地方。当年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勃·伍得沃德也查阅了“管子工”们的银行账户记录等个人隐私信息。但是伯恩斯坦强调,他和伍得沃德两人所采用的手段,都是经过了总编辑布拉德利、出版人凯瑟琳·格雷厄姆以及布拉德利召集来的《华盛顿邮报》律师们的讨论,认真地划清合法与非法的边界。
  彭博通讯社的传统则是,记者出身的媒体律师Charles Glasser会对所有新加入的员工做法律培训,培训的内容就包括什么样的报道会构成诽谤,什么样的报道构成了对报道对象隐私的侵犯,什么样的采访手段是不可取的,“记住,我们是好人,我们做报道是为了公众利益,因此我们不能采取那些非法的和不道德的手段去获取新闻,也不能通过撒谎和欺骗去做采访。彭博提供的新闻是公众可以读,可以信赖,可以做行动指引的;人们相信彭博的报道,这点是最重要的。”他说。
  卡尔·伯恩斯坦另一层面的比喻则是指此次事件的恶劣程度和它对默多克以及新闻集团的影响之上。不过,尽管包括投资人和媒体在内的旁观者都预测已经80岁的默多克将会迫于压力淡出新闻集团的管理——尼克松当年迫于水门事件辞去总统职务,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任期未满而被迫辞职的总统,但是默多克在7月19日的听证会上却毫无去意,他仍然称自己是处理目前的麻烦的最佳人选。帝王毫无退隐之意,尽管他已经超过80岁,在听证会上时刻表现出了自己的老迈,但是他仍然证明了自己在掌控一切。

  鲁珀特·默多克的新闻王国一方面在疾速扩张,一方面却又因为他几件众所周知的失败(或疑似失败)而成为窃窃私语的对象和新闻的主角。
  他大手笔地在英国收购了《太阳报》和《世界新闻报》,将之办成英国最受欢迎的报纸,如果你嫌弃他走的路线过于低端和小报化,那他会拿出手中的《泰晤士报》来作为反例,这张报纸是英国历史最为悠久也最受人尊敬的报纸,在对中国的报道上也有着漫长和受人尊敬的历史,其首任驻华记者即著名的“北京的莫理循”;进入美国之后,他收购了《纽约邮报》作为自己在纽约、乃至美国成为媒体大亨的利器,他将这张报纸变成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同样,对于对他的品位议论纷纷的人来说,他又有收购《纽约》杂志的反证,默多克将《纽约》杂志变成了最著名的雅皮士杂志,这本杂志也是包括汤姆·沃尔夫在内的记者型作家的园地;他在英国拥有天空电视台39%的股份;他在美国没能成功收购三大电视网中的一个,但他办起了福克斯新闻网以同CNN竞争,他和CNN的创始人、另一位媒体大亨泰德·特纳的互相攻击曾经相当著名;他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出版社之一哈珀·柯林斯;20世纪福克斯也是好莱坞不容小觑的一股力量。但与此同时,人们都知道他如何在中国市场受挫;他如何买下了曾经最红火的社交网络Myspace,但又搞砸了这家公司;以及,他以56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华尔街日报》的母公司道琼斯,以得到全世界最好的报纸之一《华尔街日报》,但是无论他对这家报纸的改造是否成功(这点有颇多争议之处),道琼斯的价值已经远不如他56亿美元的出价。
下转46版
上接45版
  起初默多克试图在中国复制他在美国和英国的成功。对于默多克而言这似乎并无不同之处。他已经习惯了以外来闯入者的身份在一个庞大市场中攻城拔寨猎取成功。他初到英国时只是一个陌生的无人知晓的澳大利亚人,但是他最终让新闻集团成为当代的“东印度公司”,拥有没有任何一家英国公司可以媲美的政治影响力,他指挥旗下的报纸对政治家们说三道四,而这些政治家们也对他恭敬有加,从撒切尔到布莱尔再到卡梅伦,他是首相的朋友、小道消息的散布者和新闻客观立场的敌人。他从一个被孤立的外来者变成了舰队街上让人闻风丧胆的大亨。他在美国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从一个被嘲笑的有着外国口音的大亨,变成了这个国家最重要的新闻力量,通过《纽约邮报》与福克斯新闻网让美国的媒体大亨们大跌眼镜,从而成为他们可能蔑视但却不能忽视的人物。因此,当他进入中国市场时,他有理由相信自己会获得不亚于他在英国和美国所获得的影响力和商业上的成功。
  但是,据说是他的一次演讲让他在中国的整个商业冒险都变得代价高昂。他在演讲中引用了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对无处不在的老大哥的描述,不无自豪地说,这位20世纪最知名的反集权主义作家错了,因为自由的电波和有线电视新闻可以让人们接触到真相,瓦解集权主义营造的信息愚昧,前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转型就是例证。他的演讲触怒了当时中国的个别高层。即使是现在,新闻集团在中国大陆的电视台也难以落地,只需使家庭安装卫星接收电视信号变成非法举动即可。
  此后,默多克进行了漫长的让人筋疲力竭的高层活动。他在英国和美国出版了邓小平女儿毛毛为邓小平所写的传记《我的父亲邓小平》。与此同时,他责令自己的出版社不得出版香港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的回忆录,尽管哈珀·柯林斯已经同彭定康签订了回忆录的出版合同,并且已经做过了一定的推广活动。他在接受《名利场》杂志采访时对达赖喇嘛口出不屑之词,他说他看到的是一个穿着闪亮的古琦皮鞋周游世界的政客——这句话尤其喜欢被中国的官方媒体和外交家们引用。他的儿子、目前来看帝国的接班人詹姆斯·默多克在一次演讲中对法轮功加以指责。在从李嘉诚离经叛道的小儿子李泽楷手中收购了星空卫视之后,他又停止在星空卫视中播放BBC的新闻节目——默多克对此的解释是完全是从商业角度出发,但是批评者认为中国政府早就对BBC的这些新闻报道头疼不已,默多克这么做过于像是一种政治投机行为。他也被认为压制和调整了《泰晤士报》的中国报道口径。总之,这位传媒大亨的所有这些行动和言论都被认为是在刻意讨好中国政府,以获取新闻集团在中国大陆的商业利益。
  或许是一种酬劳,默多克在中国获得了极高的礼遇,他是多名中国高层的座上客,甚至曾经受邀到中共中央党校授课,但是他的电视台在中国大陆却始终无法挣脱管制的牢笼,无法真正进入大陆上亿家庭的客厅。他的这段黯然经历被曾在新闻集团供职的布鲁斯·多佛总结为“得到了一位妻子,失去了中国市场”。他的中国妻子邓文迪正是默多克在中国商业冒险阶段结识的。
  鲁珀特·默多克真正开始认真考虑收购《华尔街日报》的母公司道琼斯时,就是他开始想要放弃中国市场的时刻。因为,想要约束《华尔街日报》对中国的报道就是在冒毁掉《华尔街日报》全世界最重要报纸之一地位的风险——尽管观察家们如此认为,但在默多克向控制道琼斯的班克罗夫特家族发出收购的邀请时,《华尔街日报》因为对中国的系列报道刚刚获得2007年普利策奖的中国记者团队,仍然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给班克罗夫特家族的成员,称默多克对《华尔街日报》的控制将不利于报纸对中国事务的客观报道,并且列举了默多克对中国政府的一些言辞。
  默多克提出的每股60美元的收购价格几乎相当于当时道琼斯股价的一倍,因此对于道琼斯的股东们而言毫无疑问是一个莫大的诱惑。尽管众所周知,在全世界的报纸中,有三份报纸已经重要到无法复制,即《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而在《华尔街日报》出售之前,人们也普遍认为,这三份报纸都属于非卖品,因为它们过于重要。尽管班克罗夫特家族的成员们深知,如果没有了《华尔街日报》,他们眼中的全世界最好的报纸,他们也就只是普通的富人而已,但是家族成员内部的分裂和长久以来不参与报纸运营而产生的感情隔阂,都已经让他们无法再团结一致来维持对这份报纸的所有权。
  彭博通讯社的首席内容官,曾经担任过《时代》杂志主编和时代华纳集团154份出版物内容官的Nor-man Pearlstine说,“尽管道琼斯的价值自默多克收购以来已经跌了一半,但那只是因为默多克收购时的价格过高而已,不过,即便如此,对于这位传媒大亨也不算什么,那年仅仅是一部电影《阿凡达》就已经弥补了默多克在道琼斯收购上的溢价。”但是他对《华尔街日报》的改造却是具有争议性的。2008年和2009年,《华尔街日报》破天荒地连续两年没有拿到一项普利策奖。但是包括为默多克作传的《名利场》专栏作家迈克尔·沃尔夫和现任《新闻周刊》总编辑、美国最著名的编辑之一蒂娜·布朗,都认为默多克对《华尔街日报》的改造是让其变得更好,而不是更差。
  相形之下,新闻集团对Mys-pace的收购与改造则是一场彻底的失败。Myspace曾经是比Face-book还要火爆的社交网站,但是自从新闻集团和另一位大亨雷石东对Myspace的竞购中获胜以来,这个曾经全美最酷的社交网站就开始在发展战略上犯错,不是像Facebook那样开放平台,而是试图自己去开放所有应用软件。它的两个创始人先后离开了新闻集团,用户也是如此。最终,新闻集团将它以5.8亿美元收购得来的Myspace以3500万美元的价格在2011年早些时候出售。此时默多克在新媒体领域的新宠是基于苹果应用商店的报纸《The Daily》。

  尽管在默多克身上凝聚着对叙述者而言非常有吸引力的多种冲突因素,比如一位热爱报纸的传统媒体大亨和数字时代的冲突与交融,他对谷歌宣战,号称旗下所有报纸网站都要收费,收购Myspace、推出The Daily;比如一个外来的闯入者如何在已有的名利场中获取自己的一席之地;甚至比如他和他的中国妻子邓文迪,一个资本主义世界最成功的大亨和一位来自社会主义中国的女人如何走到一起;他和政治人物之间的关系;他在公司内部不容挑战的独裁地位,迈克尔·沃尔夫说,本质上,鲁珀特·默多克是君主制的信奉者;他的反复无常,他能够瞬间罢黜自己培养多年的长子的继承人地位,驱逐多年来为之奔走的新闻集团首席执行官彼得·彻宁;但是他媒体大亨的身份与他对新闻本身的态度仍然格外让人着迷,因为“新闻”本身就是一种最特殊的产品。
  毫无疑问,大多数并不为默多克和新闻集团工作的人都对默多克持一种仇视态度。迈克尔·沃尔夫开玩笑说,只要你仇视默多克,那么你很容易就发现自己会成为很多受人尊敬的记者的朋友,因为你们分享着共同的敌人。对于新闻记者而言,鲁珀特·默多克这头新闻怪兽冷酷无情,对新闻所应承担的价值毫无敬畏感,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某种程度上,《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事发之后,人们惊讶地发现默多克的记者竟然对这种显而易见的非法与不道德行为如此习以为常,而这其实正是默多克对夺人眼球的新闻不择手段的追逐必然产生的后果之一。因此,卡尔·伯恩斯坦才说,《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让公众震撼,但却并没有让美国和英国的记者吃惊。
  关于新闻,默多克有颇多著名的言论。在收购《华尔街日报》之后,他对《华尔街日报》的编辑记者们大放厥词,称“你们要做出的是能够吸引读者的新闻,而不是能够得奖的新闻”——结果,2008年和2009年《华尔街日报》奇耻大辱般没有获得一项普利策奖;改造这份全世界最重要的三份报纸之一时,他对他的员工愤怒地喊道:“操他的《纽约时报》,我才不在乎媒体会说什么。”
  他不喜欢《华尔街日报》一贯擅长的特写文章,他认为这份报纸应该用它的版面去更多地报道新闻,而特写太长,也太静态。他认为《华尔街日报》被“过分编辑”,而这份报纸受人尊敬的编辑和记者身上都有一种他所讨厌的美式新闻价值自以为是。他要摧毁他们的想要获得人们尊敬的那种职业自豪感。这个世界上他最讨厌的人莫过于总是想成为受人尊敬的人的记者。
  受人尊敬的美国新闻业的泰斗,彭博通讯社的首席内容官Nor-man Pearlstine开玩笑说,默多克以如此高昂的代价获得《华尔街日报》,其真正的目的是想要毁掉美国最重要的两份报纸中的一份——他的眼睛盯着《纽约时报》。只不过,目前还不知道最后他毁掉的是《纽约时报》还是《华尔街日报》。至于他为什么如此仇视《纽约时报》,Norman Pearlstine耸耸肩说:“他(鲁珀特·默多克)总得仇视点什么才能继续生活。”
  此前控制《华尔街日报》的班克罗夫特家族以自己从不干涉《华尔街日报》的运营与内容而自豪。在这个家族内部有一条禁忌,从不去谈论《华尔街日报》的内容与评论,并且表达自己的爱憎。不能想像班克罗夫特家族的成员出现在《华尔街日报》纽约世界金融中心的办公室。而默多克却是一个截然不同的老板。在收购《华尔街日报》之后的第一次报纸全球编辑会议上,默多克就开始拿着报纸一个版面一个版面地数落,哪篇文章写得过长,哪篇文章不应该出现在这个版面,哪篇文章应该如何编辑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华尔街日报之战》的作者Sarah Ellison说,这让《华尔街日报》的编辑们面面相觑:“这个人是在教我们如何写文章吗?”他会让自己手下的报纸和电视台在关键时刻表明立场以获取政治资本,比如他急不可耐地要告诉奥巴马总统《纽约邮报》对他的支持。他甚至会拟定某篇报道的标题,最近《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说,默多克亲自为一篇对布莱尔的报道撰写了标题。迈克尔·沃尔夫描述了一个场景,当时近80岁的默多克如何在电话中指导一个编辑撰写新闻稿:应该给谁打电话?怎样得到对方的电话号码?对方会证实提问的内容吗?“他对这个行业真是驾轻就熟。现如今还有几个媒体老板是这样亲力亲为的?默多克并非新闻业的破坏者,而是新闻业的实践者。”迈克尔·沃尔夫感慨说。
  亲力亲为或许会拉近普通记者同默多克的距离,但是他同样著名的冷酷无情则让记者和编辑们对之深恶痛绝。默多克收购《纽约》杂志之后,《纽约》杂志的编辑曾经在杂志的截稿日有过一次罢工,新闻集团的律师对当时供职于《纽约》杂志的肯·奥莱塔说出了一句著名的话:“默多克先生看待你们同看待家具没什么两样。”默多克会毫不犹豫地像在购买一幢新房子之后换掉沙发和床一样换掉一份出版物的编辑与记者。肯·奥莱塔随后供职于《纽约客》,是美国新闻界最具权威与权势的记者之一。
  《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事件只是让大家对这头新闻巨兽的争议与好奇进一步升温,但并没有让本就是局中人的媒体对默多克的形象有戏剧性的扭转。他们一直就是以一种厌恶和批评的眼光在看待这位号称拥有全球最广泛影响的媒体大亨。但这一幅我们时代的媒体大亨肖像,只是各种世事变幻偶然造就,还是我们命中注定就只能拥有这样具有戏剧感的媒体巨兽?中国的平面媒体读者与电视观众可能并没有切身体会,但是对于西方受众而言,不正是我们的时代让《世界新闻报》成为英国最受欢迎的报纸之一,让福克斯新闻网成为可以媲美美国三大电视新闻网的电视新贵吗?
  不过,对于中国大众而言,更应该强调的倒是《经济学人》在谈论默多克时说的一句话:不论喧嚣的新闻界在某一时刻多么让人讨厌,但这种喧嚣却是抵御民主与自由受到威胁的最好防护。除了成为不可或缺的权力制衡之外,新闻自由也是它本身弊端的最好解毒剂。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我们这个时代的传媒大亨
  本文所版面
【第 46 版: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