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问道香港公屋
本报评论员:刘真真
  刘真真
  8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来港,为香港带来了小QFII等丰厚大礼,20日离开时,他带走一样东西——香港公屋资料。
  事实上大陆“十二五”3000万套保障房的建设正是由李克强主要主持领导。香港文汇报评论称,李克强考查香港公屋既可了解香港公屋居民生活,亦能吸取经验。
  若算上今年,香港公屋(类似廉租房)已经走过56个年头,从最开始的仅仅只有单间空房,到现在的每家每户都有相关配套卫生间厨房等。中间经历了改造、翻新、完善,通过政府和公众人士讨论及监督,700多万人的香港目前已经解决了近一半人口的住房问题。
  但是香港公营房屋发展并未到此结束,8月20日,公屋联会又要和房屋署进行复建居屋(类似经适房,2002年停建)的谈判,目的只有一个:让更多的人住得起房子,大家才可安居乐业,共同为香港而努力。
  香港公营房屋回朔
  吴老是最早入住香港公屋的那批人,现年已79岁的他回想起当年入住公屋的情形还历历在目。上个世纪50年代,大量大陆移民涌入香港,由于地少人多,大部分人选择住在依山搭建的木屋里。1953年,一场大火烧尽所有木屋,58000人成为灾民,香港政府在联合国支援下搭建应急房屋安置灾民,而这也成催生了香港第一代公屋。“当时政府主要是想稳定民心,如果没有房子住就会有怨气,有怨气社会就会不稳定,这也是政府最初的想法。”香港公屋联会总干事何伟民说。
  1954年,吴老在政府安排下住进位于大坑东的公屋。据他回忆,当时他和自己的兄弟一起住,每个人7块钱的房租。“由于是灾民,政府给免费安置,我当时住进公屋很高兴,毕竟木屋的条件很不好。”那个时候的公屋只有7层,走廊尽头是卫生间,没有厨房,做饭的人家就在门外搭个小灶,但对他们而言,有地方住就已经很满足了。
  这一晃就是30年。1981年,由于房屋结构问题,大坑东公屋邨已经不再适合现在人们居住的需要,政府决定重建这里的公屋,吴老面临再一次搬迁。不过这次并没上次那么痛快,原因很简单,“交通不便,不搬。”吴老说,“当时政府想让我搬到别的区,但是那里不方便,我没有去,就跟政府说要等新的公屋出来。”
  吴老新入住的公屋最后落在九龙长沙湾丽阁邨,现今已住了快30年。“我不记得当年搬来时候的租金,但现在是每套房800块钱一个月。”老人说。老人现在生活得非常安定,儿女周末都会来看他,房租也都是孩子来负责交。“我们的房子随时坏了都有人来免费修。”老人笑着说。公屋距地铁不到5分钟,周围有街市和商场,小区还有运动设施,出门买东西吃饭都很方便。
  “开荒牛”
  吴老所在屋邨的隔壁便是私人住宅。在香港,有人把公屋居民比喻为“开荒牛”,言下之意,很多新的地方都是先公屋居民最先入住,相关配套设施发展了以后,私人开发商再到这里建房子。“公屋和私人住宅没有交通之分,只要是建公屋,就必须要有配套设施。”何伟民告诉记者,香港政府建公屋同时就已经规划好这个屋邨、学校、街市、商场、医院等等。
  事实上,香港也曾经经历过社区发展问题层现的时期。天水围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建造公屋时,天水围没有医院、服务中心等等,加上交通不便,生活在这里的人生活压力大,就业率低,自杀暴力事件频现。2004年一名无业汉砍死妻儿并自杀事件震惊全港,舆论压力下,香港政府不得不成立专责小组来研究天水围问题,逐步改善当地社区设施,并给予交通补贴。
  如同世界其他地方发展一样,香港公营房屋也曾遇困境。房屋署副署长冯宜萱表示大体而言,影响项目的发展时间和建屋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土地供应的时间 (例如要改变土地的规划用途、需进行收地和清拆、地盘平整与基建配套设施的配合); 地盘的发展限制(如高度、发展密度的限制和景观保护)及地区人士的意见等。
  但是他们都会就每个公屋计划进行技术研究,政府内部也设有紧密协调机制,以制定公营房屋土地的适时供应和发展参数,令公屋发展项目能配合社会的整体发展。冯宜萱说:“我们还会就每个公屋计划咨询区议会,听取区议会和地区人士的意见及诉求,在可行的情况下在规划和设计上作出平衡及正面的响应,务求达成共识及制定出双方接受的方案。”
  审核管理
  目前香港公屋已经约有70万个,其中约有200多万人居住在公屋,占香港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平均轮候时间约三年。现在租住公屋的租金包括差响,管理和维护保养费用,租金在220元到3370元不等,平均月租大概1320元。加上香港居屋的人数,香港政府满足几近全港一半人口的住宿需求。
  尽管如此,香港仍有很多人在轮候公屋。据统计,现在公屋轮候册超过11万户家庭,2011年第一季度公屋申请升至1万宗,较半年前急增一倍,预计房委会每年单位短缺量达7000个。
  难道香港就不存在虚报资产的情况吗?“这种情况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存在,香港也不例外,只是比例很小。”何伟民说罢,拿出申请资料,里面有4张表格以及17种个别申请情况,比如“正在办理离婚的家庭成员”,“没有雇主人士”,“没有商业登记的自雇人士”等等,各种条款标准都列得很清楚。
  申请的人需要填清楚这些资料,且需要雇主开资产证明。抽查的时候,如果发现有假证明,不仅申请者会被严惩,雇主也会受到制裁。“罚款或者坐牢半年,甚至取消你的资格,永远保留案底。”何伟民说。
  除此以外,申请者的存款、股票等都要填写清楚。拿出报税额的时候,会有太平绅士宣誓,若有造假同样要坐牢。“你不要想着这次不会抽查到我,香港还有廉政公署,都会负责监督这些事情。”何伟民介绍。
  此外,住满公屋10年以后,房委会也会每两年再进行一次资产审查,如果住户资产提高,租金也会相应提高,若超出一定数额,公屋则会被回收。“不过为了避免老年人搬家劳累,香港60岁以上老人有公屋回收的豁免权。”何伟民称。
  资金和土地
  你一定好奇这样一个庞大的公营房屋体系,得需要多少开支才能维持下去?而这个开支又是如何实现的?
  香港的房屋政策事务由运输及房屋局负责,在公共房屋方面,香港政府则成立法定机构即房委会,来制定和推行公共房屋计划,而房屋署则为房委会的执行机关。据房屋署总宣传经理罗国威介绍,房委会原来的资本是由政府提供,1988年起房委会财政独立,开始自负盈亏。
  内地还在为保障房土地和资金问题争论不休。而在香港,土地是由政府无偿划拨,商业物业则由政府免费提供。不过,房委会会缴付非住宅设施盈利的50%作为政府红利。居屋等楼宇售出时,房委会也需要向政府缴付发展成本的35%作为土地成本。
  2004年,房委会由于出现赤字,便把旗下商业物业及停车场证券化成立领会基金在港交所上市,以筹集资金,房委会当时套现了一部分现金。“公屋租金只够用平常营运的管理费用,商场的收益就可以变成房委会的收入。”中原集团创办人施永青介绍称。“现在房委会基本已经达到收支平衡。”何伟民表示,加上之前商场的翻新以及重建,房委会又有了新的商业物业来进行资金补充。“房子一定要收租金,额度应该占到收入的10%~20%比较合理,而且每隔一段时期就要根据市场情况调节租金,政府不可能永远背负这个包袱。”何伟民对于内地出现“一元一平方米”房子表示不解,认为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到房子要维修的时候资金很难解决。“据我了解,内地的保障房没有专业的人去管理,建房之前,政府应该把住房作为民生头等大事去研究,管理和监督问题是长久问题。”经常去内地考察的何伟民认为政府应该成立专职小组来监督政策执行。“资金并不是不够用,而是财政支出不当,很多钱用在了其他地方,比如地方官员的奖金、各种费用的报销等等。”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问道香港公屋
  本文所版面
【第 05 版: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