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劫
本报评论员:吴海珊
吴海珊 从9月22日伯南克的讲话开始,全球大宗商品迎来新一轮暴跌。一个星期以来,包括黄金、石油、铜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跟随欧美政策的动态,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一周,也加剧了7、8月以来投资者对大宗商品结构性牛市是否已经结束的担忧。 对此,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尹中立表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短期内取决于欧美政策的情况,但长期走势取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时候,全球大宗商品的牛市就会结束。中金公司研究部董事总经理孔庆影将这一时间点定在2013年。 与欧美联动 当地时间9月22日,美联储会议上伯南克一句“经济面临重大下行风险”,引发股市以及大宗商品新一轮的暴跌。当天美国三大股指大幅下跌3%以上,欧洲主要股指下跌幅度高达5%,同时黄金价格跌破1600美元/盎司,跌幅约15%,原油跌幅达6%以上,期铜价格跌破8000美元/吨的心理关口。“伯南克的讲话更加强化了之前的悲观预期,成为之前很多事情的一个爆发点。”渣打银行全球研究经济师李炜表示。 从这一天开始,全球股市、大宗商品跟随欧美政策的动态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一周。连续四天的下跌之后,9月27日,希腊成功通过房产税法案,德国总理默克尔声援希腊,欧美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齐涨,纽约金价上涨3.6%,报于1652.50美元/盎司,结束了四连阴;银价上涨5.2%,油价则大涨5.3%。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围绕欧洲领导人在解决欧元区债务危机取得进展的乐观情绪的消退,及投资者对欧洲解决债务问题的意愿和能力的怀疑,当地时间9月28日,欧美股市再度大跌,黄金再度跌破1600美元/盎司,油价跌幅3%以上。 孔庆影表示,市场这种短时间内大幅涨跌的现象,主要由宏观因素导致,因为市场担心政策失灵影响到以后的增长。“是市场在倒逼政府采取措施,尤其是欧洲方面。”孔庆影称。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欧洲各国政府的做法和态度,一直基于尽量把危机向后拖,故而饱受诟病。“现在市场已经非常不耐烦了。”法兴银行全球资产配置主管阿兰·博科布萨(Alain Bokobza)表示。 市场的这种暴涨暴跌也并不是毫无效果,当地时间9月29日,德国下议院以压倒性的优势通过4400亿欧元的欧洲救援基金扩权,使之可以进行预防性的放贷,协助银行业重组资本,并可以在次级市场买进陷入困境国家的国债。欧洲的论战转向如何运用纾困基金来保护各国银行。加上当天发布的美国经济数据利多,驱散了市场忧虑,欧美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再度上扬。 “市场最想听到的消息是,欧洲银行业是否资不抵债的问题,必须要政府解决。如果政策面没有好的消息,下跌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孔庆影表示。 牛市结束? 欧美债务危机引发的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担忧,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引起了投资者对大宗商品牛市是否结束的关注。 全球大宗商品2003年以来进入结构性牛市。据中金研究报告数据,从2003年1月到2008年7月,布伦特原油和伦铜价格年均上涨32%。被金融危机短暂打断后,2009年1月以来得益于全球经济复苏以及对大宗商品持续的投资热情,石油价格从底部累计上涨150%,铜价也飙升了190%,金价更是从2007年800美元/盎司涨到2011年9月初最高点1900多美元/盎司。 阿兰·博科布萨指出,过去几年大宗商品价格的急剧上扬,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新经济对大宗商品有强劲的需求。 工业化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工业革命的初期,大宗商品的消费量非常快,而到比较成熟的时期,大宗商品的消费量变得比较平,甚至下滑。如果把时间往前推,大宗商品的上一个牛市是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正值以日本为首的亚洲四小龙崛起。中金研究报告数字显示,当时日本作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铜消费量从1970年的80万吨上升至1979年的130万吨;石油消费量从1970年的390万桶/日上升至1979年550万桶/日。 这一轮的大宗商品牛市周期主要受益于新兴国家工业化的推动,尤其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国每年的铜消费量为110万吨,到2010年,这一数字达到780万吨。到2010年底,中国占全球铜消费量的份额已经从21世纪初的11%上升至40%;中国对石油的消费从2000年的460万桶/日上升至960万桶/日,年均增速7.6%,中国占全球石油需求的份额也从6%上升至10%以上。 尹中立表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短期内取决于欧美的情况,但是长期走势取决于中国。”孔庆影也表示:“当前全球大宗商品的结构性牛市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只要新兴国家继续维持强劲的增长且发达国家不会出现经济衰退,目前的结构性牛市有望继续。” 2011年,中国调低未来五年经济增长目标至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将新兴经济体2011年和2012年的经济增速预测分别下调0.2和0.3个百分点,至6.4%和6.1%。“我们最近观察到一个现象,市场对中国的担忧越来越强烈。这种悲观的预期导致市场波动的加剧。”李炜称。 阿兰·博科布萨指出,新兴经济增长的减速,对铜等基础原材料以及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类产品的价格肯定会有一个打压作用。“中国经济增速会放缓,但是短期内大幅下滑可能性不是很高。”孔庆影称。同时,如果美国推出了市场预期的QE3,流动性的增多和美元走弱将会对于大宗商品价格产生较大推动作用。数字显示,在美国QE2推出后的短短几个月内,大宗商品整体上涨20%以上,部分品种如农产品、白银涨幅超过50%。 拐点尚远 尹中立表示,根据上世纪70年代上一轮大宗商品牛市的经验,新兴经济体工业化完成便意味着大宗商品牛市的结束。这一轮的大宗商品牛市已经持续了七八年,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工业化完成之时,就是大宗商品牛市出现拐点之日,“除非有别的新兴国家接棒。” 在孔庆影看来,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需求角度的大幅拉动已经不是很厉害。中国沿海地区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但内陆地区的工业化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因而大宗商品牛市还有可能持续,可能会在2013年结束。 从供给方面来看,李炜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很多大宗商品的供给会放慢,即使不放慢,在供给相等数量的产品上,成本也会大幅上升。而且随着全球经济的稳定复苏,对大宗商品的需求还会增加。 以石油和铜为例,国际能源机构发布的2010年全球能源报告中指出,全球石油产量在2006年达到巅峰,目前已知全球原油储量正以每年6%的速度递减。而目前许多上马的新项目开采成本都比较高,如美国的页岩油、加拿大的油砂项目、巴西的深水项目和哥伦比亚的重油项目等等。“新增产石油的高成本,意味着高价格的需求会延续比较长时间。”孔庆影称。而铜方面的情况会有所不同,2008金融危机之后,新上马的铜项目会在2013年见到成效,产量会有较大增长,同时铜的开采成本相对也不会太高,而且铜的可替代性强。“铜的拐点会出现在2013年,石油的拐点会延迟一段时间。”孔庆影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