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夏
9月24日,外界关于梅德韦杰夫是否将参加2012年总统选举的猜测终于可以尘埃落定了。梅德韦杰夫在俄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代会上,正式宣布推举普京参加来年的总统选举,普京也回应让其在下任政府中担当总理一职。
梅氏担任总统历时四年之久,其使命似乎只是为了这一天。
此前,他曾声称在是否参加选举的问题上,他的决定不会让大家失望,结果还是让西方和俄国内倾向自由、民主的人们大失所望,并且激起了一些高官的愤怒。就在“梅普换位”消息传出的第二天,莫斯科就爆发了一场小规模示威抗议。一支为数只有20多人的年轻人政治社团,他们高呼着“俄罗斯不要普京”的口号走向街头,等待他们的是一支全副武装的500人防暴警察部队……
事实上,人们真正关心的并不是梅德韦杰夫弃选总统的决定,而是对梅氏在位时启动的以政治改革为基础的“全面现代化”方针最终命运的担忧,在普京强势回归后,有多少会胎死腹中?又有多少会被延续?
梅氏的“反叛之路”
早在2008年,作为普京的师弟和亲信,梅德韦杰夫被安排成为俄罗斯总统。
在刚刚上任的一年间,梅氏便提出了他的政治改革的计划,当时他深信俄罗斯已经建立了民主制度的基本框架,走在了民主发展的道路上,但存在着不足需要改进。
在2008年末的联邦委员会的致辞上,梅德韦杰夫在阐述政治改革的必要性时说道:“我们的政府成了最大的老板、最活跃的出版商和制片人,它集法院、政党和人民于一身。这样的系统绝对是没有效率的,并且只会催生出腐败。政府让公众对法律失去信心,政府同时违背宪法,妨碍创新型经济和民主制度的发展。”
他希望能够增加国家政治生活的竞争性,而要产生竞争性,就必须实现国家政治多元性,让更多的公民参与到国家的政治进程中来。
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法律系,拥有博士头衔的梅氏尽管深知国家的政治弊端所在,但作为普京的战友,依然在行动和口径上延续早已践行多年的“普京计划”。不久,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改变了一切,也改变了梅氏的看法和态度。其政治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被金融危机的大浪冲到了梅氏总统的王冠之上。
在当年夏季召开的圣彼得堡经济论坛上,梅氏骄傲地宣称,“俄罗斯是世界经济中的安全岛”,但随后俄罗斯惨不忍睹的经济数据给了他当头棒喝。在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俄罗斯经济连续四个季度下滑,2009年全年GDP下降高达7.9%。被夸大的俄罗斯就成为G8乃至“金砖四国”中经济衰退最为严重的国家,“普京奇迹”被打回原形,梅氏也在震撼中重新思考俄罗斯的出路。
在痛定思痛后,2009年9月梅氏发表了著名的《前进,俄罗斯》一文,他在文中开始严厉抨击“能源经济、官僚腐败和家长制作风”等普京时代遗留下的积弊,并且提出了“全面现代化”的执政口号。
随着反思的深入,他随后在国情咨文中,首次公开批评和否定了此前高度依赖国家的“普京计划”方针。他不避忌讳地批评普京时代俄罗斯并没有采取足够的措施来解决遗留的历史问题,未能摆脱粗放经济结构和有损尊严的原材料出口依赖,国内生产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对资源出口型经济的依赖,阻碍了创新经济的发展,俄罗斯产品竞争力不断下降。
按梅氏“全面现代化”的对策,他希望通过最大限度解放人,激活公民的创造力,来扭转严重依赖能源经济的局面。而要解放人,就需要真正实现政治现代化,使政治体制必须适应经济的多样性以及社会在思想和文化上的多元性。在叶利钦和普京时代,连起码的言论和新闻自由尚且做不到,何谈真正的解放?只有在公民所有权益都在充分保障的基础上,在充分自由、宽松的环境中,人的创造力才能真正迸发出来。
要达成如此效果,就必须建立起现代化的政治体制,这样才能让法律去规范经济、社会生活。
如果说俄罗斯经济发展模式不改变是死路一条,那么俄罗斯政治体制不改革将难以改变俄罗斯现存的经济模式。在这个层面上看,梅氏早已将政治改革看作其“全面现代化”的先决条件。
自梅氏提出“全面现代化”理念后,也必然导致他和坚持“主权民主”主义(强调国家的权威)的普京势成水火。
大选前的“梅普暗战”
执政理念的不同,已然导致梅普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再加上2012年的总统大选更让“暗战”火上浇油。
尽管梅德韦杰夫从来没有正面透露自己有参选下一任总统的意愿,但正如梅氏的新闻秘书季马科娃和智库领导人尤尔根斯(现代发展研究所所长)多次声明的那样,要推行“全面现代化”战略,梅德韦杰夫需要连任总统。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政权的连续和政策连贯。如果俄罗斯国内形势正常而且稳定,如果我有相当的公众支持度,我不排除参加总统大选。”2010年梅德韦杰夫出访波兰,在接受波兰电视媒体专访时也暗示了自己连任的意愿,而他口中的政策早已不是“普京计划”,而是指自己的“全面现代化”战略。
尽管梅德韦杰夫拥有自己的执政纲领,但是由于身处幕后的总理普京依然实际控制着权力,他并没有施行自己政策的空间。虽然梅氏启动了“难以真正落实”的行政改革、政党机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反腐败、国企私有化运动,但和他的“全面现代化”战略相距甚远。
普京反对梅氏的改革,除了基于他既定治国方针的考虑外,也有权力斗争的考虑。
首先,普京强调强大国家机构的作用,在经济领域推行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主要的战略经济行业,同时严格控制了政治进程,任何可能给稳定带来风险的改革都被以“维稳”为由而否定。
其次,尽管在俄罗斯施行了“超级总统制”,总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身为总理的普京,其权力的根源并非来自法律,而是来自对国家权力部门和国家重要经济部门的掌控,才拥有了凌驾于总统梅氏之上的权力。
倘若真推行梅氏的政治改革,打破了政治垄断,实行多元竞争,实现政党现代化,并且通过致力于促进权力结构的分化和整合实现政治现代化,这都将在无形中削弱普京权力的根基。这也成为梅氏借地方官员的事例,公开批评“某些人对权力的贪欲,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原因。
事实上,梅氏在其“现代化”框架下启动的改革,已经获得了打击普京集团的效果。例如,在2011年梅德韦杰夫还要求“政企分离”,要求8名政府副总理和部长从其主管领域的国有股份制公司的董事会或监事会离职,作为普京的铁杆嫡系,一些官员被迫摆出姿态宣称要离开企业。
尽管梅氏实施政治改革多流于形式,停留在名义层面,对普京集团的“杀伤力”有限,但却在俄政坛和社会层面引起轩然大波,使得“全面现代化”的观念深入人心。普京不但阻止政治改革的实施,甚至连梅氏在口头上的宣讲也招致普京的强烈反对。
2009年梅德韦杰夫提出“全面现代化”理论,并在2010年启动了诸多改革进程后,引起了俄罗斯社会的高度关注。当人们预期总统将会在2010年国情咨文中继续大谈政治改革时,梅氏却出人意料地将话题改成了对儿童与青年健康成长的看法。明眼人自然能看出其中的玄机来自普京的压力。
基于不同的价值主张,自2010年起,梅德韦杰夫多次与普京在诸多公共话题上发生了公开“碰撞”。例如,当普京大肆为斯大林翻案,对其大加赞赏时,梅氏公开反对通过血腥镇压和牺牲大多数国民生命代价来实施“并不成功的工业化突进”。
除此之外,梅氏还在前苏联处理民族问题、尤科斯公司前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案件问题以及2011年利比亚问题上都提出不同于普京的声音。这些发声,让梅德韦杰夫在国际上和国内获得了自由民主派势力的信任,也让“梅普暗战”成为了全球媒体关注的热点。
梅氏,“人去政存”
从梅氏两年多来的政治实践来看,其政治体制改革举措仅仅是在俄罗斯最高领导层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实现了有限的民主化,并且根本没有改变,也改变不了普京八年形成的政治体系。
但是,即便普京重新掌控总统大权,梅氏倡导的“政治现代化”已经对俄罗斯各界产生了巨大冲击,由此产生的巨大“心理改变”并不会因为梅氏的离开而消亡。俄罗斯主要政治党派,已经纷纷围绕着各自的政治主张,提出了自己的“现代化主张”,并且引发了俄罗斯国内舆论和学界的热烈讨论。
如果“梅氏现代化”理论其中一些观点,能成为俄精英阶层,甚至是大众阶层的共识的话,那将对俄罗斯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其现代化主张已经改变了俄罗斯很多政治人物的看法,这都将有助于催生出俄罗斯日后可能的政治改革。
无论日后普京是否会守约,让梅氏担任俄罗斯总理,都不会改变“梅氏自由化”在未来俄罗斯的理论地位,尤其很多政治改革已经在名义上启动,这将在舆论上对普京日后的施政形成掣肘。
普京日后无疑将要面对声势浩大的“现代化思潮”,如果他毫无改变地延续其“普京计划”,当俄罗斯再次遭遇全球性经济危机,国内经济出现严重衰退,届时他的“主权民主”理论将会彻底被“现代化浪潮”所吞噬。
对于梅氏而言,“全面现代化”理念在俄罗斯得到的热烈回应,将使其政治地位更加稳固。事实上,自2009年梅氏提出“全面现代化”理论后,其政治号召力也日隆,政治势力也更加雄厚。即便日后他被普京抛弃,在新一轮现代化浪潮出现后,梅氏依然有机会重返俄罗斯政坛。
梅氏做出推举普京参选的表态,除了不希望俄罗斯政治领导层分化、分裂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已经和普京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妥协,以保留部分“全面现代化”政策得以延续来换取梅氏的支持。
无论到底是何原因,梅氏的“全面现代化”的政治主张,在俄罗斯转型成功到达彼岸之前,都将一直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