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中亚能源:中俄对抗还是合作
本报评论员:作者为媒体工作者
  王晓夏
  2011年临近年关,俄罗斯的总统选战也进一步升级,但升级的并非是政党之间的战争,而是普京和其反对者之间的战争。普京正经受着一轮又一轮高涨的街头反对声浪。尽管在负面新闻和情绪的包围下,普京已经失去了“俄罗斯英雄”的光环,但其就任下任总统的结果,已被各方认为是毫无悬念的事情。
  就在普京即将强势回归之时,他早已悄然拾起了一堆2008年之前时任总统时期未完成的计划。在众多计划中,针对中国在中亚能源扩张的“上合能源俱乐部”被优先摆上了各方的桌面。
  11月初,俄总理普京在上合组织总理工作会议上正式宣布“上合能源俱乐部”在原则上被各方接受和同意,并称这一机构已经进入组织和制定工作计划的阶段。
  难产了5年后,上合能源俱乐部终于要呼之欲出了。
  事实上,早在2006年,就在中国和中亚最大产气国土库曼斯坦签署关于输气管道建设与长期天然气供应的框架协议后,普京就曾在上合峰会上高调抛出过组建“能源俱乐部”的提议,试图希望通过上合组织这一框架重新介入绕开俄罗斯的中土天然气管道项目,维护其在中亚地区的能源垄断地位。
  而随后不期而至的全球金融打乱了普京的布局,让其无暇顾及中亚,但就在这短短的五年间,中国已经和中亚各国在石油、天然气、核能、电力、水电、煤炭等诸多领域展开合作。
  如今“上合能源俱乐部”再次回归,在外界看来,这无疑是俄罗斯对有些失控的中亚能源格局所出的补救措施。
  俄罗斯的“中亚垄断”
  俄罗斯作为苏联遗产的继承者,在掌控大量基础设施及外运通道的背景下,实际形成了对中亚天然气出口的“天然垄断”。
  例如,中亚国家的大部分石油出口,基本上需要借助俄罗斯在黑海沿岸的港口,少数通过石油管道运往格鲁吉亚的波季和巴统港,通过油轮运往欧洲。
  对于俄罗斯而言,中亚石油对外出口并不对其造成实质威胁,因为中亚石油产业并不占优。以石油储量最大的哈萨克斯坦为例,其石油探明储量约为54亿吨,仅占世界总储量的3%,而中亚整体石油产量,也只不过相当于俄罗斯秋明和鞑靼石油这样的地方石油公司的规模。
  真正威胁俄罗斯的是来自中亚储量庞大的天然气。
  中亚天然气探明储量高达22万亿立方米,占全球储量的12%,完全可以和俄罗斯相提并重(俄天然气储量为24万亿立方米)。一旦中亚天然气绕开俄罗斯,完全流向国际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的话,那将对俄罗斯国家核心利益造成剧烈冲击。
  好在中亚天然气出口渠道过于单一,而俄罗斯又掌控着苏联时期遗留下的中亚天然气外输管道,所以局势尽在俄方的控制下。尽管目前中亚—中国油气管道已经部分运营,但其最大运送量依然不及俄方的“中亚—中央”天然气管道。
  天然的垄断,使得俄罗斯此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以以极其低廉的价格购买中亚天然气,并转手卖给欧洲或供自己使用。
  在2006年之前,俄罗斯甚至以每千立方米60美元的价格收购天然气,在土、乌、哈三国的一致努力下,2006年才将价格提高到100美元,又在2009年提高到欧洲天然气市场价格的平均水平(300美元)。
  尽管俄罗斯提高了收购价格,但目前中亚的天然气价格至少要比来自中东和北欧的天然气便宜10%—15%,同时比来自俄罗斯秋明地区的天然气也便宜30%—35%。
  价格不仅意味着竞争力,同时也意味着吸引力,这也正是欧洲频频向中亚,尤其是土库曼斯坦提出合作建立连接欧洲和中亚能源走廊的原因所在。
  中亚牵连俄“核心利益”
  自冷战爆发起,长期以来美国当局就反对欧洲依赖前苏联/俄罗斯能源,并为欧洲出谋划策寻找能源进口的替代方案。苏联解体后,中亚国家便成为美国向欧洲建议的能源目的地。
  自2002年起,中亚到欧洲的“纳布科”天然气管道计划就已登堂入室,但该项目的核心——跨里海管道,却被俄罗斯方面宣判了“死刑”。俄罗斯借口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里海(实为内陆湖)法律地位未定为由,坚决否定这一项目。“俄罗斯在任何情况下都将坚定自己的立场,并且要让所有环里海伙伴明白这一点!”从即将卸任总统一职的梅德韦杰夫近期讲话的决绝口气中,所有人都能读懂里海项目和俄罗斯的“核心利益”有关,俄罗斯用天然气管道绑架了欧洲1/3的天然气市场。一旦中亚天然气绕过俄罗斯直接流向欧洲,不仅威胁到俄罗斯在欧洲能源市场的经济利益,更威胁到俄罗斯油气输欧管道背后的地缘政治利益和国家安全利益。
  而俄罗斯在欧洲的天然气市场的布局,是自斯大林起得益于历代苏联领导人努力的结果。俄罗斯著名的政治记者热尔格里在其《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新俄罗斯武器》一书中所记录的一个真实故事能让人触碰到当时前苏联人的心态。
  1963年当苏联准备修建延伸到东德的油气管道时,当时美国总统肯尼迪要求西德总理阿登纳拒绝向苏联出售钢管。最后在苏联高层的努力下,西伯利亚曾经制造坦克的工厂生产了所需的钢管,工人们兴奋地在管子上写着“给你钢管,阿登纳!”,让人有些深思的是,卫国战争中,也是同样这批工人在出厂的坦克上同样写着“进攻柏林!”。
  尽管在如今的俄罗斯学者看来,高度依赖能源经济的俄罗斯,为了自己的经济安全不可能给欧洲断气,但是,油气管道对于国家安全而言却意义重大,这柄“双刃剑”在某种意义上如同核武器,在“大国核均势”的战略下要确保可以互相毁灭。
  有趣的是,当年斯大林决定要修建到欧洲的天然气管道时,通过他对这项工作负责人的任命中,也可以看出在他心目中这一工程的威力等同于核武器。因为斯大林任命贝利亚亲自负责这一项目,而当时贝利亚也正在亲自监督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尽管冷战早已远去,但对于还在经受北约挤压的俄罗斯而言,操纵着中亚的天然气走向,如同剔除了在外交谈判桌上,可能被人化解王牌的可能性,这已然超出了经济层面的考虑。细看俄罗斯领导人和欧洲首脑交往时,天然气始终被挂在嘴上,这成为欧洲首脑所痛恨的“能源大棒”一词的根源所在。
  事实上,俄罗斯垄断中亚油气的手段并不仅仅是一根苏联时期遗留下的管子,而是苏联在中亚遗留下的一切经济、政治、体制、文化、习俗的痕迹,这才是俄罗斯真正捆绑中亚的“绳子”。这根“绳子”如同大多数中亚国家高层官员都有前苏联俄罗斯城市求学的经历,如同时到今日,中亚国家尚无法在绕开俄罗斯在不损害邻国和自身经济利益的前提下,独自解决互相依赖的电力和水资源需求的问题。
  正因为有这根“绳子”,尽管中亚国家对俄罗斯垄断不满,可以对俄罗斯使小性子,但却无力真正抗拒俄罗斯的影响力,在中亚国家政权稳定和国家安全都依赖于单一的经济结构下,试图与俄罗斯脱离关系将等同于自杀。在无力破除俄罗斯的天然垄断下,中亚只能寄希望于外部力量的介入,使得其能源出口的通道多元化,这一外部力量又必须是俄罗斯能够容忍和接受的,中国恰好是个合适的选择。
  中国意外“破局”
  事实上,自苏联解体后,中国便开始寻求和中亚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但由于和中亚邻国间的划界问题长期没有解决,导致最初双边经济合作的进展缓慢,能源合作也乏善可陈。
  哈萨克斯坦,成为中国敲开中亚能源市场的突破口。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双方经济往来只限于贸易,但在随后的90年代中后期,中哈能源合作开始起步。在中国国内石油需求持续增长下,央企纷纷出海找油,中国也开始陆续收购哈油气企业,并且获取了部分哈国西部油气田项目,90年代末双方依然未开始酝酿修建石油管道的事宜。
  在2003年,中俄石油管道谈判无疾而终后,作为筹码中国将合作转向哈萨克斯坦。但事实上,俄罗斯的利益也始终贯穿始末,项目最初也是涵盖在中、俄、哈三国框架下的。尽管,最终俄方在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下没有参与,但事后俄方也将通过中哈石油管道向中国出口石油。
  中哈石油管道的修建起到了示范作用,而且成为之后中国和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能源合作的基础。哈国通过和中国的合作,摆脱了依赖俄方石油管道的单一局面,俄方也默许了这一局面。而在几年前,当阿塞拜疆准备修建一条通往土耳其的油气管道时,俄副总理还专门启程前往巴库拦截双方签字……
  2006年土库曼斯坦和中国签署修建天然气管道的协议后,中国触碰到中亚天然气俄罗斯的敏感神经,立即引来前文提到的普京关于成立“能源俱乐部”的呼吁。俄方试图希望借助这一俱乐部,主导中亚国家和外界的能源合作,但垄断的意愿遭到其他国家的冷落。
  为了挽回局面,在普京的穿梭外交下,2007年俄罗斯和中亚能源三国(哈、乌、土)签署了修建沿里海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协议(这一项目是对现有天然气管道运力的补充),并且上调了天然气收购价格。
  俄方意图在于扩大运力,利用自己对土库曼斯坦的优势影响力,抢占并围堵中国的天然气来源。事实上,在随后2008年制定采购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计划中,俄方确实提高了后期的采购量,但不幸的是俄方的“小算盘”遭遇到了金融危机不期而至的挫败。
  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2009年欧洲天然气市场下滑严重,为了保障本国天然气的出口,俄罗斯大幅削减了从中亚的天然气进口,以土库曼斯坦为例,从合同规定的410亿立方米,剧降到95亿。这一数字变化,给经济结构过分依赖天然气出口的土库曼斯坦而言,无疑是致命的。此前曾直接因天然气矛盾,俄方关闭了土俄边境上的石油管道,结果导致土国GDP衰退高达10倍。
  金融危机导致俄方无力围堵中国,而基于土国国内严重的经济衰退,中国加快了天然气管道的建设速度。2009年当土总统到一天然气设施视察时,曾动情感慨道:“建设得这么快,我没想到,这么多装置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建成,你们所完成的工作量是巨大的,克服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
  2010年天然气管道一期工程竣工并开始运营,中国就此打通了通往中亚纵深的天然气管道,但问题并没有结束。随着欧洲经济转暖,俄罗斯正逐渐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与此同时因德国放弃核电,天然气作为相对清洁的能源,今后将成为欧洲乃至世界能源市场上日益重要的能源产品。
◆下转46版
◆上接45版
  在世界已进入“天然气时代”背景下,土国巨大的天然气储量将成为各方角力的舞台,对于俄罗斯而言如何“收复失地”成为重中之重,而对中国而言,怎样保住既得利益也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
  中俄:对抗还是合作?
  11月初,普京对“能源俱乐部”表态,他强调:“对于能源问题,既要考虑能源生产国的利益,又要照顾消费国的利益。”无疑,这话是普京对早已在中亚进行能源布局,并取得重大进展的中国而言的。
  中国除了先后和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在石油天然气领域展开了深入的合作之外,能源合作领域已经扩展到核能(哈)、电力(哈、塔、乌、吉)和煤炭(吉)等各个领域。未来在“上合能源俱乐部”这个新平台上,俄罗斯显然要强化在自己在中亚地区的领导权,抵制中国在中亚地区日益增强的经济影响力。
  事实上,中国在中亚国家经济存在的发展轨迹,无疑首先从边贸开始,继而在国家信贷的优惠条件下,促使中国企业和中亚国家在重要经济领域展开合作,如同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发展路径。这一发展模式,尽管速度惊人,但为中国的后期发展埋下了相当多的不稳定隐患。在中亚国家发生动荡时,在没有太多民间基础的支撑下,最先受到排挤的显然还是中国,这一结果已经在吉尔吉斯的动荡中得到了证实。
  在这种局面下,中国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利用“俱乐部”来和俄罗斯平衡在中亚的利益存在,因为从根本上两国在中亚并无实质性矛盾。
  首先,俄罗斯的核心利益在欧洲,对中亚地区的利益诉求无非为了强化其欧洲利益。对于中国而言,中亚国家的稳定使其成为自身的原料来源,以及西部稳定的外部屏障才是主要目的。
  其次,用更宏观的尺度去看,中国是能源需求国,而俄罗斯是能源输出国,两国经济模式并不相似,所以在中亚不应该存在实质性冲突。中俄两国的诉求并不矛盾,俄罗斯也乐见中国帮助自己稳定中亚局势。分歧只在于,一直迷失在“超级大国”梦中的俄首脑,还在追求对中亚地区的利益最大化。这就需要中国运用智慧,甚至借助区域外力量和利益作为筹码来平衡俄罗斯,例如,美国在中亚的存在以及中俄天然气管道。
  中国需要在对抗和合作中保持和俄罗斯的平衡,显然“上合能源俱乐部”作为一个平台是不错的选择。
(作者为媒体工作者)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中亚能源:中俄对抗还是合作
  本文所版面
【第 46 版: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