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久龙
荆州沙市区临江路1号,这是一片位于荆江大堤外的老工业厂房。
很难想象20年前,这里一度是这座城市的象征,和对外最负盛名的一张名片。如今,遍及视野的是一片面临淘汰的车间和门庭冷落的陈旧厂区,只有工厂大门上屹立的“招牌”——活力28,勾起造访者对那段辉煌岁月的回忆。
“活力28鼎盛时期在沙市扩建了多个工厂,目前只有这一个厂区还在维持生产。”现任荆州活力二八沙市日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易行槐告诉记者。
活力28的由盛而衰从一个侧面映射了荆州地区近20年的经济滑坡。来自湖北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荆州实现GDP 837亿元,经济总量在湖北各地市中排名滑落到第5位,人均GDP更是以1.29万元的数字,排在湖北16个地市的倒数第3位。而20年前,荆州一度是湖北省仅次于省会武汉的第二大城市。
荆州的衰落已经引起了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公开表示:“如果把长江湖北段比作一条长龙,目前龙头武汉是铜头,龙尾宜昌是铁尾,龙腰荆州却仅仅还是木腰,身板不够硬朗。”
在此背景下,一个针对复兴大荆州的振兴计划应势而出,在湖北省官方,这被称为“壮腰工程”。
本报获得的最新消息显示,荆州的振兴已经引起了中央层面的关注,目前荆州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已获批在即。
荆沙沉沦
作为在活力28工作长达30年的老员工,老沈一直很怀念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那段属于活力28、属于沙市轻工业的光辉岁月。“在顶峰的时候,我们一度占据国内洗衣粉市场70%的份额。”
上世纪70年代末,沙市轻工业产值一度占据地区GDP九成份额。到了80年代末,除活力28外,荆江牌保温瓶、沙松冰箱和鸳鸯牌床单,构成了沙市享誉全国的四大品牌,沙市一度成为国内颇负盛名的轻工业基地。
但步入90年代中期,几乎是一夜之间,沙市的四大轻工业品牌集体衰落。易行槐认为,沙市轻工业的辉煌,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诞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市场相对稀缺的年代。“但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终结和沿海地区率先对外开放,在国有体制背景下的沙市轻工业,面临空前的市场竞争压力。”
在荆州市发改委主任肖夕映看来,改革开放初期,荆州和沙市对外开放和思想解放不够,也导致了沙市轻工业的滑坡:“我们国有企业改制比别的地方要慢半拍,使一些国有企业丧失了改制发展的最佳时期。”
另一个客观因素则是荆沙地区的区位。肖夕映告诉记者:“荆州的防汛压力很大,特别是1998年之后,都认为荆州是一个很容易被洪水淹没的地方。在荆州投资工业,特别是投资大项目不放心。”这导致的一个结果是,荆州一直缺少重工业和大项目落户。
而在更多的荆州政企人士看来,荆沙沉沦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则是行政区划的变更。1994年9月,原荆州地区与原省直辖的沙市市、江陵县合并,设立地级市——荆沙市(1996年11月荆沙市更名为现在的荆州市),大量地方领导干部既有的仕途轨迹由此陡变。一位荆州地方政界人士回忆说,合并初期干部思想不稳定,内耗严重:“有一段时间都在比着看,是沙市的干部提得多,还是荆州的干部提得多。”
与此相关的一个战略决策是,地处江汉平原的荆州地区是一个传统农业主产区,在荆州与沙市合并后,农业一度成为荆州发展的重点,而忽视了工业转型。这让荆州丧失了改革开放第一轮的发展机遇期。
改革遗忘的角落
荆州的衰落,又使得湖北屡次的区域经济发展机遇,均与其擦肩而过。
2003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将襄樊、宜昌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要求逐步形成以武汉大都市圈为龙头、襄樊大都市区和宜昌大都市区为两翼的“三足鼎立”发展态势。
在湖北省官方,这被称为“一主两副”战略。而地处武汉、宜昌、襄阳三角中间地带的荆州地区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一主两副”战略制定的参与者之一,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告诉记者:“当初‘一主两副’的发展定位,是根据区域经济现实的发展状况,荆州显然实力不济。”
一个可供参考的数据显示,2003年宜昌GDP达491亿元,襄樊(即现在襄阳市前身)GDP达503亿元,均远超过荆州390亿元的规模。来自沙市大学的一份调研更是指出:“荆州从1996年至2003年,进入了长达8年的实际经济负增长时期。”
在湖北省“一主两副”战略主导下,宜昌和襄樊迅速崛起。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告诉本报,2010年宜昌GDP总量达到1547.3亿元、襄阳市GDP达1538.3亿元,相比之下荆州市GDP仅837亿元,“荆州经济与周边地区的差距在进一步扩大。”
然而,荆州衰落的负面效应,却不仅限于荆州自身。“荆州的塌陷,让武汉城市圈经济带与宜昌经济带之间产生割裂,不利于生产要素的流动,”叶青认为,“没有荆州的复兴,‘一主两副’经济区域间的带动效应难以显现。”
更大的战略层面,还影响到湘鄂赣三省正在联合推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荆州发展的滞后,也会影响到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建设。”在秦尊文看来,复兴荆州的战略意义,已不局限在湖北省内。
工业“壮腰”
2011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专门发布《关于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的意见》,11月26日,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亲临荆州,主持召开“壮腰工程”现场办公会。
本报从湖北省发改委获得的一份《加快荆州振兴总体规划》显示,整个振兴荆州计划涵盖工业、农业、交通、文化产业等多个方面,其中重点则是工业的振兴。“目前荆州的产业现状是,农业比重太重、工业比重太轻、第三产业发展不够。”荆州市发改委主任肖夕映告诉记者,振兴荆州的发展思路是“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来促进荆州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荆州市委书记李新华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壮腰工程的关键,就是要突出发展工业,把荆州打造成为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钢腰’。”
与此相关,荆州即将成为继湘南地区和皖江城市带之后,第三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肖夕映透露,届时荆州将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享受土地、税收、高新技术产业等多种优惠政策集成,这将极大地促进荆州的招商引资。
近年来,荆州的招商环境,正在悄然改观。2012年3月,汉宜高铁将正式通车,荆州将拥有首个连接国家主干网络的客运铁路。不止于此,“北煤南运”的铁路大通道还将取道荆州,届时荆州将拥有东西、南北两条主干铁路网。此前缺少铁路主干网,一直是荆州发展的一大掣肘。
此外,随着荆江大堤的加固和上游三峡工程的完工,长久以来荆州地区的防汛压力得以缓解。
李新华表示,荆州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将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引进农副产业深加工、发展水产品、精细化工等,还将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大、规模高、具有产业带动效应的项目,同时我们也鼓励引进新兴产业。
据荆州市商务局(招商局)局长卢明和透露,因为荆州有着良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优势,目前已有一家国内大型汽车整车生产线项目,正在洽谈落户。
在承接外来产业转移的同时,荆州本地的老工业也将引来新一轮发展契机。据肖夕映透露,全国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已经初步把荆州纳入规划,主要解决老国有企业改制的遗留问题:“沙市是全国老轻工业基地,这个政策享受以后,对于荆州国有企业转型发展将面临机遇。”
而在“壮腰工程”实施后,湖北省委、省政府对于荆州扶持亦是不遗余力。12月8日,由湖北省长江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与荆州市政府共同组建的湖北长荆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据本报了解,这是一个专门服务于荆州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地方投融资平台,目前已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初步确定融资总额50亿元。
根据湖北省发改委制定的规划目标,到2015年,荆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将达到2500家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将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达到26%。
肖夕映认为,目前正是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一个浪潮,这对荆州是个机会:“如果荆州不抓住这一轮机遇,就还要落后,如果抓住机遇,荆州就会乘势而上,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