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马青霞的财富传奇
本报评论员:张耀杰

  张耀杰
  2011年6月6日,笔者与南京朋友范泓、凤宁、苏南一起,到河南安阳的马氏庄园参观游览,意外发现一桩民国史上颇具中原特色的财富传奇。传奇故事中的女性主人公叫马青霞,在周作人的印象里面,她只是一个富孀传说;在孙中山的笔下,她变成了一名巾帼英雄;在鲁迅笔下,她得到的是才貌双全的美誉。
  马青霞与刘耀德的门当户对
  马氏庄园位于安阳城区以西21公里处的蒋村乡西蒋村,是清末两广巡抚马丕瑶的故居。马氏庄园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至民国年间,前后营建近50年之久,总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是中原地区现存最大规模的明清官邸建筑群。1900年八国联军时期,离京逃亡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返京途中曾下榻于此。1949年之前的国共战争时期,马氏庄园曾是刘邓大军司令部所在地。刘伯承和邓小平在这里召开过著名的“鲁西南作战会议”,从而做出“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的重大战略决策。1949年之后,马氏庄园长期作为校舍被征用,直到近年才被开辟为旅游景点。
  马丕瑶共有四个儿子三个女儿,其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是他46岁时生育的小女儿马青霞。马青霞出生于1877年。1894年,马丕瑶在前往广州就任广东巡抚之前,按照门当户对的标准把18岁的马青霞嫁给20岁的尉氏县男子刘耀德。马青霞因此也称刘青霞和刘马青霞。
  据担任过尉氏县文化馆馆长和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的于中华介绍,刘家于明朝初年从山西洪洞县迁居尉氏,初居井刘村。第六世时,克勤、克俭、克从兄弟三人迁居大桥村,以农耕兼做豆腐为生。老大克勤的儿子刘铭善于经营,家庭开始富有。刘铭的儿子刘致中,于乾隆三年(1738年)考中戌午科进士,官至直隶大名道,这个家族从此勃然而兴。刘致中的曾孙刘鸿恩,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考中进士,官至陕西按察使赏加布政使衔,此时家族达到鼎盛。
  兴旺发达150多年的刘氏家族既注重读书做官,又擅长经营工商实业。家族商号“七十二茂、八十二盛”遍布全国多个省份数十个城市,仅土地一项就有20多万亩,尉氏县城一半以上的房子属于刘家,是门悬“双千顷”牌子的“河南首富”,在尉氏更有“刘半县”之称。但是,与处于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上升阶段的“父子两进士”(马丕瑶和他的二儿子马吉樟)马家不同,曾经有过“一门两进士”的辉煌历史的尉氏刘家,已经显得既根深叶茂又日渐败落。
  从八世祖刘致中兄弟五人分出的“老五门”中,第十二世的刘耀德是老五家的后人。这一门不太注重做官,而是专心经营工商实业;加上人脉不旺,历代单传,祖宗财产没有经过分割离散,因此成为德字辈二十八个同族兄弟中间的第一豪富。刘耀德是典型的纨绔子弟,为人不坏,出手大方,在族人中颇有好评,但轻薄肆意之举远近闻名。尉氏当地流传着许多刘耀德的财富故事:不满20岁的他,不仅花钱捐了“山西试用道”的四品候补官,而且为了夸富炫耀,曾经在开封城楼撒过金叶子,在南京玄武湖扔过银元宝。他到各地巡视生意时,经常包下整座妓院,令妓女脱光衣服在室内等候。他逐一走进房内,只是在每个妓女臀部拍两下,戏称之为“拍响瓜”。
  当时刘氏家族中,男性基本都要抽大烟,孩子尚在襁褓,就往其脸上喷烟气,有意让孩子染上烟瘾。他们这样做的逻辑是,抽大烟的人坐不住,所以不能从事赌博。刘氏家产怎么也花不完,只有赌博这个无底洞会“造完”。刘耀德自幼体弱又嗜好鸦片,后来又生了“瘩背疮”,与马青霞结婚后一直没有生育。为了给刘耀德治病,寡母杨氏遍贴告示,广请天下名医,声言有来为儿子诊治的,每天赏一个银元宝。令她没有想到的是,无良大夫把刘耀德当成“提款机”,为了多得赏银而故意拖延时日,结果不但没有治好病反而赔上了性命。久治不愈的刘耀德病死不久,其母杨氏意识到自己的失误而悔恨交加,不久也离开人世。
  27岁的刘耀德1901年去世时,马青霞年仅25岁。为了争夺巨额遗产,族人争着要做刘耀德的“继子”。为了捍卫自己的遗产继承权,马青霞在婆婆杨氏的配合下声称遗子在腹,到开封与已经怀孕的刘耀德姐姐秘密同住了一段时间,成功抱养了刘耀德姐姐生育的双胞胎中的一个,起名刘鼎元。刘氏族人纷纷怀疑,并且对马青霞怀恨在心。随着婆婆杨氏去世,孤儿寡母的处境变得更加险恶。于是便有了周作人印象中的富孀传说。
  周作人印象中的富孀传说
  晚年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中回忆说,1907年12月,河南留学同乡会在日本创刊《河南》月刊,他和当时还不叫鲁迅的同胞兄长周树人,被安徽寿州人孙竹丹拉去写文章。《河南》月刊的总编辑是著名的国学家、江苏仪征人刘申叔,即刘师培。负责支付稿费的是正在秘密从事革命活动的河南开封人、同盟会会员程克,“程克记得也是民国初年的一个议员,那时不知道在学什么,为什么老是在日本旅行,也不明白他与《河南》的关系,是同乡会长,是杂志社长,还是会计呢?总之关于这月刊杂志的一切都不明了,只听得一种传说,说河南有一位富家寡妇,带着一个独生儿子过活,本家的人觊觎她的财产,阴谋侵略,她觉得不能安居,只能叫儿子来东京留学,自己也跟了出来。她把一笔款捐给同乡会,举办公益事情,一面也求点保护,这样便是《河南》月刊的缘由。至于事实有无出入,那就不得而知了。刘申叔是扬州有名的国学世家,以前参与《国粹学报》,所做文章久已闻名,这时在东京专替他的夫人何震出名,创办破天荒的女性无政府主义杂志,尤其声名很大,……”
  周作人的上述传说与事实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出入”。《河南》月刊的编辑兼发行人署名为“武人”,实际上是张钟端为总经理,刘积学为总编辑,其他主要人员还有程克、余诚、潘印佛(祖培)、曾昭文、陈伯昂、李锦公、王传琳等。其中的清末举人刘积学是河南新蔡人,1880年出生,1905年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据该刊简章介绍,“本报为河南留东同人所组织,对于河南有密切之关系,故直名曰《河南》……本社所有经费均尉氏刘青霞女士所出,暂以二万元先行试办;候成效卓著时再增巨资,以谋扩充。”当年的富家寡妇马青霞之所以选择到日本游学,与两位男士有直接关系。
  第一位是在日本留学期间加入同盟会的革命党人张钟端。比马青霞小两岁的张钟端1879年生于河南省许昌县,1905年考取日本东京中央大学,与同在日本留学的马青霞在尉氏刘氏家族中的侄孙刘恒泰是好朋友。1906年,张钟端、刘恒泰、潘祖培、罗文华等人一同回国,经刘恒泰介绍登门拜访了马青霞。张钟端与马青霞的交往,让马青霞产生了对于日本的神往之情。
  第二位是比马青霞大18岁的二哥马吉樟。马吉樟1883年考中进士之后,被殿试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先后充任国史馆协修会典馆总校和光绪皇帝身边的侍讲、侍读、日讲起居注官等职。1905年,清政府彻底废除科举制度,全国各省纷纷兴办新式学堂,马吉樟便联合河南籍官员袁世凯、张邵予等人,在北京宣武门外的嵩云草堂筹办“豫学堂”。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捐白银1万两,其他河南籍官员共捐5000两,马青霞独自捐银3万两。由马吉樟任学堂监督的“豫学堂”建成后,将马青霞年仅四岁的养子刘鼎元的名字,以名誉校长的名义刻在校园石碑上,并且将马青霞的照片挂在松筠庵礼堂门首。
  1907年,马吉樟奉派前往日本考察学务,马青霞母子要求一同前往。时任翰林院侍读的马吉樟便呈请学部和外务部为马青霞办理出国护照。同年12月,马青霞资助张钟端2万两银子,联合留日豫籍同学创办《河南》月刊。在此期间,马青霞还宣誓加入了同盟会,并且为河南同乡燕斌女士出版至第四期陷入经济困境的《中国新女界》月刊捐银1万8000两。
  马吉樟回国后出任湖北按察使,张钟端经马青霞介绍给马吉樟充当了一名幕僚。马青霞回国后,花费3万6000两银子在尉氏县城自己家的南花园里,创办了河南境内第一所女子学校——华英女校。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爆发后,张钟端受湖北军政府委派,回到河南开封秘密联络同盟会员王庚先、周维屏等人组织起义,被推举为“河南革命军总司令”。马青霞先后交给他3万两银子充当革命经费。12月22日晚上,张钟端在河南优级师范学校召集会议,决定于次日凌晨两点举事。巡防营统领柴得贵在打入革命党内部的总稽查张光顺等人配合下,突入学堂将张钟端等21人当场逮捕。12月24日,张钟端被袁世凯委任的河南巡抚齐耀琳下令处决。对于“满拟竭力多捐,旋因失败而止”的马青霞来说,33岁的张钟端之死,应该是她丧夫之后的又一次致命打击。
  孙中山笔下的巾帼英雄
  马氏庄园住宅区共分东、中、西三路,建筑形式大同小异,都是由四个四合院组成。住宅区东路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院落,是马丕瑶的长子马吉森和三女马青霞居住的地方。马吉森住北屋正楼,马青霞住东厢侧楼。东楼二楼的廊柱上悬挂着一块匾额,上面写着集自苏轼法帖的四个大字“思无邪斋”。这里既是马青霞出阁前的闺房,也是她养病终老的绣楼。“思无邪”三个字出自《诗经》,意思是心无邪念、思想纯正,应该是马青霞历尽人生沧桑万念俱灰之后的悲怆心境的真实写照。
  孙文写给马青霞的“巾帼英雄”匾额,悬挂在“思无邪斋”一楼的门框之上。走进房间,映入眼帘的是孙中山书写的悬挂在正面墙壁上的另一块“天下为公”的匾额。匾额下方是装裱在玻璃相框里的两张照片,左边是秋瑾,右边是马青霞。在左边墙壁上,悬挂着马青霞的大事表,其中写道:马青霞(1877-1923),马丕瑶三女,与秋瑾齐名,素有“南秋瑾、北青霞”之称。她自幼喜爱读书,才华横溢……
  但是,遍查民国时代的历史文献,从来没有过“南秋瑾、北青霞”的文字记录。马青霞在《祭秋瑾文》中明确表示,自己“本欲回国前去面晤,聆听高见,不料天不暇人,竟身遭不幸,使余不得见而哀痛”。也就是说,马青霞1907年去日本时,大她两岁的秋瑾已经回到国内,从事光复会方面的革命活动。马青霞与“为救国而死,死得悲壮,死得其所”的女杰秋瑾之间,从来没有见过一次面。
  不仅如此,当年的女性革命家秋瑾,在她1907年1月14日创办于上海的《中国女报》中,对于马青霞出资捐助的革命精神不够充分的《中国新女界》月刊,曾经公开提出过严厉批评。作为河南省的一名女权先驱者、工商实业先驱者、社会公益先驱者和女子教育先驱者,针对窝里斗的尉氏刘氏家族追求自己正当合法的自由人权,是马青霞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生活内容和人生追求。她一生中所专注的其实是家庭财产保卫战,而不是救国救民救天下的政制革命。用她自己的话说,“有家不能归是丧却居住之自由也;流离奔走,主持商会者无人,是丧却营业之自由也;今日诈讹,明日狡赖,是丧却财产之自由也!”
  比起秋瑾来,马青霞在日本期间接触最多所受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国学家刘师培又艳丽又强悍的娇妻、中国女权运动史上更具影响力的先驱人物何震,以及河南籍的女权作者燕斌等人。马青霞自己当年的实际影响力,主要是限于河南一省。她被重新发现,更是1981年以后的事情。时任河南尉氏县文化馆馆长的于中华,在整理图书馆书库时无意翻阅手抄本的尉氏县《县志》,这才从被历史浮尘掩埋的名人录中发现了名叫“刘青霞”的女富豪。由此可知,所谓的“南秋瑾、北青霞”,完全是近年来从事文化宣传和商业包装的一些人,夜郎自大、自欺欺人的一种浮夸捏造和以讹传讹。
  关于马青霞与孙中山之间的直接交往,最为确凿的证据是1912年11月19日,被袁世凯授予筹办铁路全权的孙中山,致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广东同乡梁士诒(燕荪)的一份密电:“兹有河南尉氏县刘马氏青霞认缴本处股银二十万元。据称家藏金一千三百两,银九万两,欲设法运出。但路途危险,族人眈视,愿得汴督饬地方官护送。可否由公转恳总统知照豫督,准予保护?此人现在上海,专候复示。”
  同样是在11月19日这一天,马青霞此前资助过2000银元的开封《自由报》,公开刊登《豫人刘马青霞披露——告四万万男女同胞书》一文,其中写道:“四万万男女同胞公鉴:今日之中国非所谓法治国乎?法制云者人人受治于法律之中,虽以总统之尊不敢违法以欺人,虽以匹夫匹妇之微亦罔不得法律之保障。固与满清政府时代,强凌弱,暴凌寡,不可同日而语也。……以故青霞昔日所唾面自乾者,今亦不忍安于默默,新仇旧恨,请为我男女同胞涕泣述之……”
  按照马青霞披露的材料,刘氏家族中归她独立经营的5000顷田产和桐茂典及小铺四五处商号全部盈利,族人共同经营的公茂典商号却亏损了50多万两银子。她在族人苦苦请求下,慷慨划拨18万5000两资助公茂典。10多年来为了取悦于族人,她在经营工商实业之外,曾经花费8万两银子,在尉氏县城修建名叫师古堂的住宅,主要用于收养刘氏家族中无依无靠的寡妇。她还花费4万两银子,在刘氏故居大桥庄独资修建一所刘氏祠堂,并且捐地15顷设立一所刘氏义学;规定凡是家族内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可以从刘氏义庄领取粮食安享晚年。她这样“节衣缩食劳神焦思”,依然不能得到习惯于窝里斗的刘氏族人的容忍谅解。“专制家庭中之数十恶魔咄咄逼人,不惜以怨报德、匹妇何罪?言之痛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忍无可忍的马青霞公开表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共和肇建应变方针。退让主义,一变而为竞争主义;家族主义一变而为社会主义。……我不能欺人,人亦不能欺我……”
  12月4日,孙中山再一次密电梁士诒询问道:“前电托设法保护河南人运金出境事,能否办到?”
  对于孙中山及南方国民党激烈派保持高度警惕的袁世凯和梁士诒,当然不会动用政府资源帮助马青霞转移资产给孙中山。当时任袁世凯亲信秘书的马吉樟,也不会同意妹妹这么做。尉氏刘氏家族更不会允许马青霞把巨额财产转移离境。1913年7月,孙中山、黄兴、李烈钧、陈其美等人在江西、江苏等地挑起发动“二次革命”,遭到袁世凯北京政府的迅速镇压。“二次革命”失败后,与孙中山保持联系的巾帼英雄马青霞被刘氏家族告到官府。经过马吉樟多方协调,马青霞才免除一场牢狱之灾。
  鲁迅笔下的才貌双全
  在马氏庄园“思无邪斋”的右边墙壁上,张贴有马青霞亲笔书写的《告四万万男女同胞书》全文,以及马青霞加入中国同盟会的宣誓词。在下面的展览橱窗里面,有马青霞的《祭秋瑾文》,以及鲁迅为马青霞题写的“才貌双全”的条幅。条幅的落款时间是1918年9月26日。但是,这幅题字并不足以证明鲁迅与马青霞之间有过较为密切的直接交往。查证1918年9月26日的鲁迅日记,其中只有简单的记录:“晴。上午寄王式乾信。下午收本月奉泉百五十。晚杜海生来,交与泉二元,曾吕仁母寿屏资也。夜宋子佩来。作《随感录》一篇,四叶。”
  这一天是周四,与鲁迅一起居住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补树书屋的周作人,在当天日记里写道:“晴。上午得廿二日家信,寄复函四。下午作《随感录》一则,……晚紫佩来,阅《新青年》一过。”
  当时的鲁迅是《新青年》同人中唯一坚持匿名写作的一个人,他很忌讳别人知道鲁迅就是教育部佥事周树人。“晚杜海生来,交与泉二元,曾吕仁母寿屏资也”一句话,证明刚刚通过《新青年》杂志成名成家的鲁迅,私底下也是经营有偿题字的业务的。只是现在已经难以考证,41岁的马青霞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和什么渠道,从比自己年轻4岁的鲁迅那里求得“才貌双全”的题字的?假如鲁迅知道马青霞就是当年在日本东京创办《河南》月刊的金主,他是不可能不告诉周作人的。假如周作人知道马青霞就是当年出钱办《河南》月刊的“富家寡妇”,他在晚年的《知堂回想录》里,是不会把马青霞仅仅当作一种传说来加以回忆的。
  不管怎么说,鲁迅“才貌双全”的题字,对于马青霞来说还是名符其实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了她的优异才华。她投资修建的师古堂和刘氏祠堂,所仿照的都是马氏庄园的建筑规制。其中刘氏祠堂的许多绘画、诗词,都出自她的手笔。马青霞还曾经为华英女校的学生画过一幅“群芳图”,并且题写了一首诗歌:“莫怜旧时花枝败,但求自由花常开。愿君不辞劳素手,育得群芳天下栽。”
  1921年,刘氏家族的一个同辈堂兄又为刘鼎元的身份问题,把马青霞告到县衙。这一次,马青霞断然公开了她精心隐瞒20多年的谎言骗局,当众承认了刘鼎元的真实身份。关于此事,当时的《新中州报》以《刘马青霞与义子刘鼎元离异分居》为题进行过公开报道。鉴于刘氏家族在尉氏县的地位和影响力,县长在取消刘鼎元继承人地位之后,亲自主持了遴选过继人的仪式。等到8名15岁以下的候选人站出来以后,马青霞出其不意地掏出一把光洋撒到他们面前让他们争抢。结果是没有去抢的那个孩子当选。马青霞给出的解释是,《三字经》最后一段说“人遗子,金满盈。我遗子,惟一经”,这个对金钱不动心的孩子最合我意。就这样,困扰多年的继承人问题尘埃落定。
  1922年夏天,直奉战争结束,直系军阀冯玉祥出任河南督军。他上任不久便微服拜访马青霞,慷慨允诺派员保护马青霞及其家庭财产,并且恳请马青霞出任河南教育厅厅长。马青霞万分感动,决定把价值400多万大洋的家产全部捐给地方政府,只是象征性地给热衷于窝里斗的刘氏家族,留下1万元的安慰费用。
  捐掉财产的马青霞从容部署了自己名下的学校、工厂、商铺、田园的交接事宜,妥善安置了家丁长工一干人等,然后给开封难民收容所送去40件儿童衣服,算是自己平生最后的一次慈善捐助。接下来,人事已尽、两袖清风的马青霞乘车返回安阳马氏庄园。为了迎接妹妹归来,几个哥哥特意把她出嫁前住过的瓦房接高一层,成为今天还能够看到的马家绣楼。1923年旧历的二月初六日,才貌双全的马青霞长眠在了娘家的绣楼上,终年47岁。
  (本文部分材料引用自政协开封市委员会议政网刊载的于中华《刘青霞女士的一生》一文,特别致谢。)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马青霞的财富传奇
  本文所版面
【第 50 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