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一幅中国货币经济的《清明上河图》
本报评论员:王巍
  王巍
  读毕朱嘉明先生60万字的论著,一幅纵向描述中国金融史的《清明上河图》徐徐展开。静心把卷,“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两千年货币经济演变栩栩如生。此等格局,这般功力,正合嘉明先生本性。
  1984年,第一次在北京听嘉明先生讲演,正为此公意气风发问政献策之际。莫干山改革会议的组织奠定了他当代思想家的底色与视野。一本《国民经济结构学浅说》,洛阳纸贵,展示他大格局解析复杂系统的思维能力。
  1989年到1991年间,我们在美国为邻,不时添酒回灯彻夜长谈。于政治之外,他更着眼于野史与掌故,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已经解构,究心之术开始取代殿堂对策。仍隐约记得一起策划建立海外金融机构,隔靴搔痒,聊补嘉明未能参与国内金融改革之遗憾。
  2008年,再见嘉明先生则是历尽沧桑再著书之状。海外曲折经商和颠沛流离的磨砺更打造一个对话的立场,而非高头讲章之状。货币经济史成为他学术新旅的起点,皆因凯恩斯有言,从金融角度观史,历史将被颠覆,此语更合嘉明先生意兴。
  观之中国金融通史,古道斑驳,罕有人至。士农工商序列之中国,金钱乃不雅之物,于史乏陈。民国金融史家,多成名于考据和资料整理。共和国建立之后,金融学大抵淘汰,成为财政学之附庸,银行与各种金融机构也是名存实亡,不务正业。加上意识形态主导,金融理论几近无存。
  最近三十年,金融界死灰复燃,蒸蒸日上,但商业气氛浓郁,鲜有学者甘于寂寞守住书斋。大学中的金融史专业几乎绝迹,海外学者也不过以西方金融通史来附会中国现状。有观念之书,无学理之作,这也是何以金融阴谋论一时盛行于坊间的缘故。
  我在创建和经营中国金融博物馆的几年中,苦寻金融名家和金融史料,上下求索,深知此域之荒芜凋零,诸多名流不免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即便在西方,金融史也是冷门。每遇金融危机出现,便有若干学者痛定思痛,搜罗一圈史料,做些新解,炮制几本畅销书,仅此而已。一本金德伯格的《西欧金融史》主宰了半个世纪的西方教学,近年英国人弗格森出版的非学术作品《货币的崛起》也是一路畅销全球。
  当下未了的全球金融危机,正是风云际会新学兴起之时。厚积薄发的嘉明先生因势利导,适时推出此卷,高屋建瓴的梳理了两千年中国货币的历史脉络,奠定了当代货币经济的独特格局。条分缕析,丝丝入扣,架构历史桥梁。披沙沥金,孜孜以求,解读从来误曲。个中艰辛,需行家体会;整体突破,必高手心知。
  以在下浅薄心力,无以学术置评,但此书填补货币经济通史之空白,则不言而喻。单单共和国成立以来60年的当代中国金融里程之铺架,便前无古人。此60年实在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在中国,即便全球也是豁然开朗。不立足当下,则前史无义,未来无据。史家与思想家之重要分野便在于把握当下之能力,这也是嘉明最着力、最擅长、最丰富的领域。
  朱嘉明先生对货币逻辑与历史脉络的设计与表述建立了一个讨论平台,个中观点与论据的展示或有不同立场之别,见仁见智之度。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和思想资源等差异将衍生出无数不同的看法和结论,这恰恰是一个公共平台建立的成功标志。如同举着火把照亮洞穴的先贤,能够看到后来者纷纷在光芒普照下寻觅各自珍宝之时,嘉明先生应当会感到满足的。
  作为老友和同行,我也欣慰地期待着这一缕光芒。
(作者系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幅中国货币经济的《清明上河图》
  本文所版面
【第 52 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