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人民币“松绑”
本报评论员:欧阳晓红
  欧阳晓红
  不再纠缠于理论之争,不再拘泥于改革秩序之惑,也不再提国际化,人民币开始出发了。这时候,国际市场亦逐渐选择人民币,可以佐证的是海外市场人民币计价产品日渐增多。
  近期中国央行、国有外汇管理局的一系列动作暗示金融改革正在以某种方式提速。如此“松绑”之后,或许不受价格管控的人民币才能远航。
  目前,人民币的两种价格正处于改革前夜。前者是汇率,后者是利率。诸如,汇率波幅翻番、利率市场化提上议事日程等。但价格改革的出台关乎宏观调控,学者认为,唯有通胀得以控制,价格改革方能成行。
  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表示,在推进利率、汇率改革时,需作通盘考虑。随着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的扩大,市场供求力量将发挥更大作用,央行更多是在市场汇率波动超量时才去干预;换言之,人民币定价权进一步让位于市场。纵观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势表现,双向波动弹性明显增强。
  不过,每每重要国际会议时,人民币都要创新高单边上行;这次也不例外,5月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267,较前一交易日升117基点,连升三天后,首次突破6.27,创2005年汇改以来新高。
  5月3日,北京迎来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促进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拓展贸易和投资机遇;金融市场稳定和改革。”是经济对话的三大经贸议题。
  有专家据此分析,能否就境外人民币产品交易达成协议或是此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焦点之一。这背后的玄机或许是,若美国推出QE3,境内资产吸引力减弱情况下,境外人民币有可能成为QE3的池子。关键在于,境外人民币可能“承接”QE3的规模有多大?
  理论上,QE3产生的流动性在境外市场兑换成人民币,而非资产,对中美都有好处。但当数万亿人民币用20倍的杠杆在人民币期货市场“交投”时,人民币离岸价格将会倒逼在岸价格。中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放开,人民币不可兑换,必然形成两种价格。
  如果境外人民币存款占比较小,像2011年年底,香港人民币存款5885亿,占内地47.2万亿元GDP的比例仅1.24%,央行完全有能力控制价格。不过,当境外人民币通过杠杆形成巨量规模时,可能会牵制境内人民币;决策层并不愿看到类似被动结果。
  并非没有此种可能性。今非昔比,某种意义上,国际市场已开始接受逐步松绑的人民币;包括去年底,不同市场上的人民币计价结算逐渐增多。伦敦时间4月18日,汇丰银行在伦敦发行首只人民币债券,主要针对英国及欧洲大陆国家的投资者,总规模预计为10亿元人民币。此外,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拟用人民币计价替代英镑结算。
  事实上,在中国官员看来,伦敦发行人民币债券完全是市场选择,目前推出的金融改革,与之无关。而且,也不用动辄提及人民币国际化——那更是水到渠成的市场选择;资本项目可兑换才是央行的最终改革目标。
  而“取消对资本交易及汇兑限制”、“取消汇兑限制”则分别是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广义与狭义之定义。这其中,一些观点认为,利率与汇率市场化是资本项目开放的前提。
  但上周,央行副行长、外管局局长易纲在印第安纳大学印第安纳波利斯校园发表演讲,称利率改革似乎不那么紧迫,外汇改革和实现资本账户可兑换是更高的优先事项。这三项改革需遵循正确的顺序,协调进行。
  而央行课题组称,利率、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可兑换等改革无先后秩序,需协调进行;周小川则表示,有条件把利率市场化改革向前推进;但真正推进时,还需要克服些困难。学者则认为,改革难度和风险取决于资本管制造成的内外市场分割程度。
  不管怎样,尽管争议不同,尽管很难厘清改革秩序与时机之争,人民币已经“走出去”。而且,从“国际市场上人民币计价产品的交易渐多,人民币贸易结算与人民币债券交易增加”等现象看,都是好消息。但不确定性是,一旦境外人民币规模过大,央行可能无从稳定价格。其实,有控制和管理的利率、汇率市场化是全球央行的通用做法。
  现在,人民币“出发”的路径与方法都对,接下来,就看推进的节奏与步伐是否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人民币“松绑”
  本文所版面
【第 16 版: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