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华衍治水
本报评论员:朱冲

  朱冲
  关于中国自来水水质问题的盖子正在被慢慢揭开。近期有媒体称,中国自来水的合格率只有50%左右。这数字虽未经相关部门的证实,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中国自来水行业面临的深刻危机。从水源地污染,到落后的水质处理工艺,以及陈旧管线造成的二次污染,让自来水变得越来越不安全。
  对于水质问题,也许太湖沿岸的无锡感受最为深刻。每年五月开始进入蓝藻的高发期,所以,当太湖蓝藻爆发,从新闻中总能看到这样的内容:无锡各大超市、商店的矿泉水被抢购一空。
  其实,还有一则同样颇具意味:蓝藻爆发时,苏州各大浴室往往爆满——富裕而讲究生活品质的无锡人民纷纷赶到距离一小时车程的苏州洗澡。因为根据水质监测结果,在太湖沿岸,苏州水质高于无锡。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看起来平淡无奇:无锡市的取水点只能位于北太湖,而且他们取自一个叫“梅梁湾”的地方,从太湖的地形图看,这是一个凹进去的“死角”,水的流动度很小,因此蓝藻一旦爆发,对无锡市的水源影响很大。而苏州市的取水点位于东太湖,这里远离工业聚集区,它生态自我净化系统保证了苏州水源质量高于无锡。“对于自来水质量而言,水源地的水质通常是最重要的。”苏州清源华衍水务总经理黄坚说。
  苏州清源华衍水务负责苏州工业园区行政区域内的自来水、污水厂网建设与运行管理,公司由中新公用与香港中华煤气各占股50%共同投资。清源华衍刚刚建立时,即就水源地邀请多方专家论证,将取水的区域选择在东太湖之外,并确定取水点深入湖中1.7公里——湖中的深水区水源水水质自然要比岸边好。
  这个决定的代价是,清源华衍水务需要为此多铺十几公里的管道,而且当时太湖是一个非常清澈的湖,苏南工业远未像现在这样发达,各种污染也比现在少得多。节约投资和水质略好是两个冲突的目标,舍此和取彼之间,造成了今天截然不同的结果。但现在看来,这笔付出是具有前瞻性的。
试“水”
  华衍水务是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于内地投资的水务品牌,现与“港华燃气”同归属位于深圳的港华投资管理。中华煤气是香港第一家公用事业机构,早于1862年以为“煤气街灯”提供能源起家,在1994年以城市燃气项目进入中国内地后,他们迅速发现,同为公用事业的中国水务市场其实也蕴藏着巨大机会。随及公司管理层提出: 发展城市水务项目,寻求与管道燃气业务产生协同效应。
  “中华煤气进军水务,是基于公司几点核心能力的考量。”香港中华煤气行政总裁、港华燃气董事局主席陈永坚说。首先,中华煤气长于基础建设,而且水务所要求的基础建设与燃气的基础建设都是管道;其次,水务同样也是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公用事业,同样要求服务要到位,而且同样需要公司关注环保;第三,在内地,水务与燃气一样,都与政府高度相关,作为市场主体的公司都需要良好的政商关系。
  这种相同,决定了中华煤气从事水务有很多熟悉和优势的地方,比如说一样的总控制室,一样的管道管理和建设,一样的收费,一样的过程处理。基于这样的理由,中华煤气认为“做水也行”,这就是华衍水务的“衍”字由来。
  但很快,他们发现内地水务市场的“水”其实很深。华衍水务一成立,即遇到了两大挑战,其一是按高标准的要求,已有的水管很多不合格,锈蚀非常厉害,漏水更是频繁。华衍水务进驻之前的几个自来水公司,与燃气公司一样,同样存在着水厂的生产能力和用户的交费数量之间的“供销差”,这个数字,高的地方达到五五对分。这意味着:自来水公司生产水中,有一半是无法收费的,不是被盗用了,就是在管道里白白地漏走了。
  随之而来的更大挑战是,华衍水务开始进入的区域,恰好多是水域易污染及蓝藻易爆发地区。华衍进入的吴江市、苏州工业园自来水水源地是太湖,芜湖市的自来水水源地是长江,这些区域经济较为发达,水源地如爆发大规模污染事件,都将给华衍水务造成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治“水”
  清源华衍水务所在的东太湖虽然水的流动度更大,但就自来水公司所处理的“来水”,即“水源”上同样有蓝藻的存在。中华煤气接管苏州工业园区水务后,在太湖边的源水提取站增加了两套特殊的设备——粉末活性碳和高锰酸钾装置。前者负责吸附,后者用于氧化。
  其实蓝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了后的蓝藻,会散发一股臭味。这两套装置就用来吸附蓝藻,并让蓝藻在原水阶段就氧化致死,避免臭味进入客户终端。
  添加活性炭和高锰酸钾就会给每吨水的成本增加2角钱,而这几乎是自来水企业的全部利润空间。也就是说,如有太湖蓝藻出现的话,清源华衍水务整个公司的运营很有可能是没有钱赚。“目前在供水领域肯定是亏本运营,但不能因此就忽视水质安全。”港华投资高级副总裁孙云峰说,“在这种民生领域,企业利润、投资回报不取决于投资人意愿。”
  “我们既希望于未来劳动效率的提高,减少人员投入。但更主要的还是希望水价能够逐步市场化。”孙云峰说。他们还在自身管理上也下足了功夫,目前的自来水产销差——即生产的自来水数量超过销售的数量,由偷漏水现象产生——控制在6%左右。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标准为5%以内,因为传输途中由阀门老化等引发的滴漏水现象不可避免。中国自来水行业的平均产销差比率高达30%。可见,这些自来水企业如果不是得益于高额政府补贴,那就只能在安全生产环节节省开支了。
  在掌管着整个苏州工业园区供水的清源华衍中控室里,清源华衍的装备可能会令许多同行羡慕:以视频和数据传送构成的远程监控及地理系统装置,时刻监测着距离中控室几十公里之外的取水点水样情况,监控人员不仅能看到太湖水的状态的变化,而且可以从传感器送来的数据上分析它,如果水源地发生异常变化,可以迅速派出人员应对;同时,不多在每个重要的节点上,都已经装上了压力、温度、流量的测定传感器,中控室里还可以监测整个工业园区内数千公里的管道的变化。
难题
  苏州人和无锡人愿意为“没有蓝藻味的自来水”多付多少钱?也许这是一个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讨论题。不过,对于中华煤气这个外来者来说,内地的现实是:水价是由政府确定,而政府是根据水务公司的平均成本加上一定的利润率定期进行价格调整。政府的考虑是保障安全供水,并让最低收入的人都能承受水价这个角度出发来调整水价。
  这种现实意味着,中华煤气进入水务领域之外只存在两个选择,其一是降低标准,打破公司理念寻求利润,其二是保持目前项目区域的供水标准,使它成为中华煤气进入水务领域的一个成功案例,等待政府确定一个可接受的水价,然后再进行扩张。从目前看,中华煤气采取的就是后一种策略。
  中华煤气必须能够承受亏损,从根本上,公司进入水务领域是因公司希望通过经营范围的扩张来把积聚的能力扩张到更多领域,从而获得增长。与此同时,中华煤气的决策层和管理层都看到了一个重要的动向,那就是作为中国国内最后一块开放的领域,自来水水务市场引起了跨国公司进军的狂潮。在多种金融手段的扶持下,跨国公司对于城市水务公司的并购报出了“天价”。也正是因此,华衍水务放慢了进军的脚步。“这些报价会影响到我们。”孙云峰说,“整个市场开始陷入看不清的状态。其实更大范围看,有很多名头非常响亮的公司也未必是真正能做到实务。更多现在还是在卖中国概念,用一笔钱来把地方占上,然后再设法把这个业务倒手给别人。倒来倒去,最后弄得实际经营的人因为进入价格太高无无法持续运作,其代价还是要当地来付。”
  当然,华衍水务作为中华煤气内地业务的一部分,“已经通过几年的摸索建立了相对优势,可以为进一步扩张做好准备。”看起来,孙云峰的表态似乎非常平静。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华衍治水
  本文所版面
【第 44 版: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