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阿姆斯特丹:大麻与红灯区之外
本报评论员:王隽
  王隽

座著名的城市都有属于它的关键词。
  这些词你不会陌生,即便你没有到过那里。它们充斥在各大旅行社的广告单页上,单薄地构建起这些城市的面孔,如果单纯跟随着它们去旅行,那么去与不去也没多少差别。比方说,你没到日本前就知道要去看樱花,泡温泉,吃拉面,夜观东京塔,你匆匆忙忙地按图索骥,生怕漏掉了某一项“必去经典景点”,那不如在家里看观光片吧。
  关键词并没有错,它一定是那里最有代表性的景致或纪念品。有时候是这座城市最初走向世界、扩张旅游市场时的自我宣传,有时候来自于各国游客——特指跟团游客因为固定旅游线路带来的“刻板印象”。然则,当地人对这些“刻板印象”只能耸耸肩,这些词与他们的生活通常没太大的关系。
  若你去到城市旅行,在那些关键词的背后,请给自己一点点时间,寻找城市的细节。因为这些著名的城市,说到底是由多年来形成的气质构成的。那些关键词不过是吸引你来的第一步,当你踩在城门里时,前人总结出的“刻板印象”是保留还是打破,当由你自己来决定。
  我站在阿姆斯特丹的“城门”里的第一时间,就闻到了后巷Cof-fee  Shop里的大麻香。
  就着难得的大麻香,再一次仔细查看Google地图,被运河贯穿的小城区与难得的晴好天气,提供给这次旅程一个极佳的方案:换不同的角度看它,远近高低各不同。
坐船
  有水的城市会获得更多的喜爱,大概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古老的、并不日常的交通方式,坐船。在这个世界的低洼之城,用最低的视角观察它,是件很妙的事。
  狭窄的运河河道里有玻璃平顶的小船,三月不是旺季,每条船都坐不满。缓缓前行,与船屋的距离有时只有一米多。欧洲的主人们都不喜欢拉上窗帘,青天白日的,那些样板间式的房子就一栋一栋地在你眼里了。看一个国家的设计感,不一定非要去某个著名的建筑,路过的几十间船屋,少有雷同,墙漆的选择、家具的摆放以及小甲板上的花园与庭院,都是主人的心思。相比之下,中国人家居的雷同感实在太强了。抱歉,同胞们,忍不住又要吐槽了。
  三条运河像扇子一样铺在城市里,沿岸都是典型的荷兰式排屋,一米宽的窄门,巨大的玻璃窗,屋内有螺旋状不到一米宽的传统阿姆斯特丹式楼梯,每家的屋顶上都有一个看着很结实的铁钩。如果放在上世纪90年代正大综艺的“世界真奇妙”单元,李秀媛一定会问你,“这是做什么用的呢?”早先政府收税是按门的宽度,所以窄门大窗就成了固定的建筑模式,家具、钢琴都从窗户运进屋里,顶上的钩子就是用来吊“大件儿”的。乘船那天阳光大好,岸边一户人家正在翻修旧屋,工人们倚着已经有点歪的房子搭了个简易的“电梯”,用楼顶的钩子安装了滑轮吊索,敲掉的旧砖运下来,油漆桶运上去。穿着工装裤的年轻人坐在一楼门前的台阶上休息,脚边放着一罐啤酒。能比较容易地体会到蓝领阶层的幸福感,大约是在欧洲旅行的一大特点。
  我坐了两次船。出于一个人出行的顾虑,晚上没有独自去红灯区,坐船便自由自在地看到了。阿姆斯特丹的红灯区,不是只在一条街或者几条街,而是自老教堂(OudeKerk)往南的一块范围里都有,游客们去的是密集区。但在运河边,也有三五盏红灯。游船途中一位中国先生叹道:“经济不景气,她们精气神也差了许多,长相上也不如前几年来的时候好看了。”
  夜里乘船附赠了一个彩蛋。为躲避对面美国来的话痨大叔,把头扭向窗外时,不小心撞见了船屋里法式热吻的一对儿。那时如果有人拿相机对着我,拍下来的照片大概是对“大吃一惊”最直白的诠释了。
  骑车与步行
  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像阿姆斯特丹这样容易租到自行车。同样是荷兰,小城马斯特里赫特与代尔夫特就找不到租车店。租车不麻烦,提交信用卡与护照即可,一般8欧一个下午,6点之前还车。常住的可以按月租。
  他们骑车的范儿很好。车后座大多装有各色的布袋子,用来载物。布袋子不便宜,一些品牌出的设计感强的要几十欧到一百欧。
  在运河边骑车是很舒服的。人不多,车也不多,最重要的是,空气太好。年轻人把车骑得飞快,就算是我这样的外来客,上路十分钟后就不再需要地图了,错过了一个路口,几十米外又有一座桥可以转弯,大可不必担心,大方向上没错就OK了;爸爸妈妈们骑的不太一样,有一个前置的车斗,里头放一个娃,外加一捧刚买的花,一袋子新鲜的面包,慢悠悠地蹬回家。
  当然,那里的自行车对于小个子来说还是有些高。等红灯时高个儿的荷兰人脚一撑地就停住,我只能跳下来,实在辛苦。于是,骑了半天就开始走路。
  乘船时看不清的门牌号码与各色路标、运河边的旧书店与肉类食品橱窗、老妇人在门口收拾不到一平方米的迷你花圃……这些与河畔人家更接近的东西,只有走近了才能看见。几乎走两步就看见两只狗、三只猫蹲在窗口,面色淡定、不焦虑,这一点动物及人,是统一的。
  步行时,会发生交谈。问路只是其中一种。路遇小画廊,老板本来和朋友在聊天,见我进来就起身打招呼,他朋友说:“她可能是个游客,不会买什么的。”老板笑了笑,还是向我介绍他代理的艺术家,我们聊了会儿亚洲当代艺术在荷兰卖得如何。得知我从北京来,他便说出了“798艺术区”,说有人邀约他去看看。距离便在五分钟之内全然消退。
  还可以买花。路边的摊头有新鲜的郁金香,一把3.5欧,两把5欧。几十块人民币,就可以让你在捧着报纸包裹的鲜花回酒店时,觉得自己是一个阿市市民,若再加上一包刚出炉的面包就更好了——那感觉像是走在回家的路上。并非是“崇洋”,只不过我把这看成是旅行的习惯,入乡随俗,去了乡下也是这样。
窗口
  到阿姆斯特丹的第一天,住在约翰·列侬和大野洋子蜜月时发起“床上和平运动”的那家酒店。它位于南部安静的博物馆区,走到梵高博物馆不到10分钟。早晨略微有些冷,偶然一抬头,看到了一个中年男人坐在三楼的窗台上看书,脚边放着一个杯子,大约是咖啡。
  那个时刻我便对自己心怀感激。许多人到了欧洲为省钱都住青年旅社,但我还是在省钱之余,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晚上,住在运河边一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和普通小单人间80欧的价钱相比,因为多了个“拥有运河景致”的大窗户,那间屋贵了50%,但咬咬牙还是订了。
  后来的几天就迫不及待地要搬进那个房间,因为我将获得一个本地居民的视角:窗口。
  窗户真的非常大,没有任何遮挡,即便你觉得潜在的窃贼很容易通过裸露在外的管道爬上三楼,我也没看见有屋主安装了我们在国内常见的那种不锈钢护栏。咖啡也搁在脚边,看书暂缓,还有大把风景要看。
  拱桥上传来箱子滚着石板地的声音,那是走向中央车站的旅行者,过不了几天,住在这间屋的房客也会看见我拖着箱子走过那座桥。自行车铃声响起,主人带着她的大丹狗在运河边“晨练”——大型犬在西方生活的确比中国要舒适,至少可以出门呼吸新鲜空气。再过一会,游船便开来了——几天前,我就坐在那船上看着岸边的这些大窗户。等太阳完全升起来,放下手边的书,看向正前方的运河,你便能理解荷兰画派为什么愿意从千余年的神话、宗教题材的束缚中自我解放,在画布或木板上画普通人的生活风貌与自然流转的春夏秋冬——此时,3月22日中午十一点,波光粼粼的水面与那些17世纪的风景画别无二致。
链接
如果你去阿姆斯特丹
  1. 住店。singel运河附近的Renaissance酒店值得推荐。运气好的话,你会遇见一场阿姆斯特丹式的婚礼。酒店连接着一座教堂,在Renaissance预约婚礼宴席,就可以在酒店享受下午茶,而后穿过酒店与教堂的私密通道,在教堂里行礼。而后婚宴便在教堂举行,也可以开派对。
  酒店的Chantal Serno告诉我,为了保护教堂,又能让新婚夫妇拥有美好的婚礼,他们会用灯把教堂内部打成粉红色。她第一次看到粉色教堂时也惊呆了。想知道阿姆斯特丹式婚礼的细节,可以事先写E-mail过去问问在你旅行期间有没有新人预订宴席,赶巧了不妨一试。
  2.  购物。很多人都会选择把Shopping的地点放在巴黎,但常常得在老佛爷排队等候。其实不如选择阿姆斯特丹。这里的卡地亚旗舰店在博物馆广场附近的街巷里,参观完梵高博物馆,五分钟就走到了。除了珠宝,还有款式丰富的腕表和配饰。最重要的是,因为这条街很窄,停不了旅游大巴,旅行社就不把客人往这里带,团体客人不来的地方就是天堂了。
  PS,店里有一名年轻的Sales,是当地华人,会普通话、温州话、粤语、荷兰语、英语,人也漂亮。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阿姆斯特丹:大麻与红灯区之外
  本文所版面
【第 59 版: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