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广告

  生物材料:成都产业的“未来之星”
—— 一位材料科学家市长与世界生物材料大会的故事
  在一个非正式的场合,葛红林市长曾经深情地讲过一句话:从宝钢出来,当了九年市长,就失去了当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机会了。
  就是这位不仅从事过航空航天用高温合金、超高强度钢,而且从事过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等医用人体材料研究与制造的博士市长,却有一段鲜为外界所知的故事:他敏锐促成了被誉为世界生物材料领域的“奥运会”━━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与他担任市长的城市的结缘。
  2012年6月1日,历时八年筹备,由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和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主办,四川大学和成都市政府承办的第九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在成都隆重开幕。为期五天的大会吸引了3000多名来自全球57个国家和地区的从事生物材料研究、开发、检验评价、临床应用、生产、教育及经营管理的专家、学者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其中包括16位国外科学院、工程院院士,近20位国内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以及国际生物材料学会联合会授证的110位国际杰出生物材料专家等一批国际顶尖专家。
  作为全球生物材料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综合性盛会,这是大会创办32年来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也是成都近年来举办的规模和影响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参与专家学者最多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
  与会专家预测,世界生物材料产业将现“井喷式发展”,而中国的增长势头更为惊人。
  事实上,本次大会选择在中国、选择在成都举行,标志着中国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已进入世界前列,而东道主成都市则已成为国际生物材料研究开发与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中心。
  大会名誉主席、成都市市长葛红林认为,本次大会将成为成都生物材料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使其与电子信息产业一样,成为代表成都未来发展的一个新兴产业,并使成都在世界生物材料产业版图上具有重要话语权和一席之地。
生物材料“奥运会”落地成都
  世界生物材料大会创办于1980年,每四年举行一次,被誉为世界生物材料领域的“奥运会”,其主办权一直成为各国激烈争夺的焦点。大会所到之处都是全球生物材料科研和产业蓬勃发展的重点区域,生物材料科学和技术的综合实力及其在国际同行中的认可度是这个国家能否获得主办权的决定性因素。
  此前八次大会相继在华盛顿、维也纳、京都、柏林、多伦多、夏威夷、悉尼、阿姆斯特丹等发达国家的城市举行,发展中国家还从未获得这一殊荣。
  如此高规格、重量级的盛会为何选择中国西部内陆城市成都?这背后有一段鲜为外界所知的故事:正是葛红林的敏锐促成了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与成都的结缘。
  2003年7月,当挂靠于四川大学的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准备第三次申办大会时,正逢葛红林赴成都任市长不久。获知这一信息后,葛红林和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当即表示,成都市和四川大学将予以全力的支持。
  更巧的是,积极支持此次申办的师昌绪院士恰好是葛红林1991年博士论文答辩时的答辩委员会主任。最终,深厚的师生情谊、成都发展生物材料产业的基础以及政府决策者的眼光和决心,打动了师昌绪。
  1996年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的前身)终于成为国际生物材料学会联络委员会的正式成员。
  据师昌绪院士回忆,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在刚申请成为成员不到1小时,便提出在北京举办第七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的申请,因毫无准备也未显示实力,此次申请未获通过。1997年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再次提出在北京举行第八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的建议,但由于2000年投票表决时正值海峡两岸局势紧张,一些委员认为中国政局不稳,也未能成功。
  但两次申请失败并未能停滞中国生物材料领域的前进步伐和世界地位。自1996年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成立以来,中国一改过去在国际大型生物材料学术会议中扮演陪衬角色的局面,频繁在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中担任重要职务,中国生物材料学者近年来还频繁地被邀请在国外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中国的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会员数量亦迅速增加。
  以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为例,近三次大会上中国出席代表数、投递论文数、口头报告和邀请报告数成倍增加,且论文学术水平显著提高。1988年第三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中国仅有不到10篇论文,寥寥数位代表扮演陪衬角色;但第七次大会上,在39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投递论文摘要的作者达107人,占投递论文作者总数的7.5%,论文总数为122篇,仅次于美、日、英,名列第四。
  2004年,也正是基于中国生物材料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联合成都市政府,决定在悉尼召开的第七次世界大会期间,再次争取在中国举行第九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
  为保证第九次世界大会申办成功,由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和成都市人民政府联合组成了申办团,赴澳大利亚悉尼参加第七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成都市政府官员和材料学界泰斗师昌绪院士亲临现场支持。
  谈及当年的申办情况,时任申办团团长的张兴栋院士说,“当时申报非常激烈,通常在一个小时内开完的大会进行了两个多小时仍未结束。大会从来没有在发展中国家举办过,中国第一次申报,就遇到很大阻力。”
  为何选择成都?张兴栋院士提到,以前中国的研究状况国外不了解,带着许多不实的“框框”,第六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的主席1998年曾到访中国,回去之后写了一篇关于中国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文章发表在美国生物材料学会论坛,中国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极为成功地登上了世界舞台,成为当时申报的重要基础。
  同时,成都的生物材料研究在国内外均享有盛名,跟很多国家都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且第六次亚洲生物材料大会和国际生物陶瓷大会在成都举办,取得积极成果,为世界瞩目。这些都是大会组委会最终垂青成都的重要原因。
  经过申办团精彩陈述和成都市政府强烈的支持、庄严的承诺,中国战胜了韩国等劲敌,以5∶1的绝对优势,一举夺得第九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的主办权,并通过了在成都举办的建议。这是继1988年世界生物材料大会在日本举办后,亚洲第二次申办成功!
八年筹备 获赞“最成功大会”
  自2004年成功申办大会以来,大会筹备工作就一直紧张有序地进行。成都市专门成立了以葛红林市长为组长的大会筹备领导工作组,四川大学也建立了以相关校领导为组长的学校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师昌绪院士亦不顾八十余高龄,多次来成都商讨大会筹办工作。今年初,成都市政府与四川大学又联合成立“第九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执行委员会”,由师昌绪院士、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成都市市长葛红林担任名誉主席。
  从2004年到2012年的八年间,筹备组每一年都要向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汇报筹备情况,并完成了许多复杂而繁琐的任务,包括向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发出一万余份大会通知,面向世界征集论文并将每一篇送给全球三位专家盲评,3000多篇论文总共要进行近一万次的评审,组织的专家队伍合计达几百人;论文收集齐全后连续三天召开国际学术委员会,对论文逐一进行审核,哪一篇接受,哪一篇拒绝,哪一篇作为会场报告,哪一篇作为墙报……
  为期5天的大会中,没有奢华酒宴,没有游览安排,只有纯粹的开会和研讨,这场仅为与会者提供盒饭的会议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最节俭大会,逾千万的开支中八成用于场地和设备,以保障研讨会效果。8个大会报告、167场分会报告、87个邀请报告、981个口头报告、1657篇墙报、3场专题研讨会,2场专题论坛,让几乎所有参会者都说,这是很值得参加而又很有收获的一次国际会议。
  大会主办方之一中国生物材料学会表示,世界生物材料大会在四川举行,不仅标志着中国生物材料科学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更表明四川正在成为国际生物材料研发的重要基地。
成都产业的未来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健康长寿越来越依赖于医学的发展;而现代医学的进步则越来越依赖于生物材料和生物器械的发展,没有医用材料的医学诊断和治疗在现代医学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大量用于医疗器械的生物医学材料主要有20种,其中医用高分子12种、金属4种、陶瓷2种,利用现有的生物医学材料已开发应用的医用植入体、人工器官等近300种,主要包括起搏器、心脏瓣膜、人工关节、骨板、骨螺钉,以及药物和生物活性物质控释载体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生物材料的应用将更加广泛,需求量也随之越来越大。
  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主席、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长、四川大学张兴栋院士表示,生物材料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沿科学,生物材料产业具有低消耗、低污染、高技术附加值的特点。“自9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生物材料科学和技术迅速发展,全球的生物医用材料和医疗器械市场以每年13%的速度快速增长,其国际市场2000年仅有200亿美元,2011年则达到1500亿美元。即使在当今全球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生物材料和医疗器械仍是少数几个保持高增长的朝阳产业之一,充分体现了生物材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张兴栋称,临床需求是生物材料行业发展的原始驱动力,中国拥有13亿人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物材料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中国受全球经济衰退影响相对较小,每年生物材料市场以30%的增速快速发展,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去年达到100亿美元的水平,占世界份额6%以上。
  但张兴栋坦言,当今世界特别是中国生物医学材料发展面临如何加速实验室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移或成果的产业化的突出问题。“我们国家当前在生物材料科学基础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进展,走在了世界先进行列,但产业化水平尚待提高,产业规模小、发展相对滞后,还不能满足全民医疗保健的实际需要。”
  张兴栋预测,因全球人口老龄化、病人低龄化,以及二次修复手术量的增大,全球的生物材料和医疗器械的手术量和市场在今后10至15年,预计仍会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
  四川大学名誉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WiliamBonfield认为,成都生物材料产业今后前途无量。他称自己既是生物材料研究者的一员,也是成都这座城市融入全球体系的一员。1993年时,他曾第一次造访成都。“成都近年来在生物材料领域的发展很快,成都生物材料产业未来还有‘大文章’”。
  WiliamBonfield的赞美并非言过其实,成都市和四川大学近年来在生物材料产业方面的成绩无疑是引人瞩目的。
  据了解,成都从上世纪70年代即开始生物医学材料和制品研究,生物材料是成都重点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在组织诱导生物材料、纳米生物材料、心血管系统修复材料、牙种植体等牙科材料、组织工程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原创性国际先进和领先的研究开发成果。
  以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例,作为中国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教育及工程化技术成果孵化的重要基地之一,近年来已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创新研究成果,包括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并确证Ca-P生物材料的骨诱导作用,并开始对生物材料的发展产生引导作用等。
  同时,依托于四川大学的四川医疗器械生物材料和制品检验中心,是国家药监局最早建立的部外系统检验评价中心,可对37个国家和地区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检验评价报告,是国内可按全套ISO生物学评价标准进行检验评价的单位。
  此外,位于成都市的西南交通大学、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所、医科院输血研究所、四川省人民医院、解放军452医院等一些院所亦建有研发中心或研究小组。一支以国际著名生物材料专家为带头人的、多学科交叉的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工程及应用的科技创新团队已在成都形成,年销售额达数亿元的生物材料企业已经萌生,新的高技术生物材料企业正在涌现……成都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生物材料研发、教育及产业中心之一。
  第九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上,成都本土企业表现可谓格外抢眼:
  “成都造”BAM人工髋关节、骨诱导人工骨、医用胶原等都是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不仅使因创伤、风湿等疾病丧失行走功能的患者行走自如,还通过改进材料使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从原来的十多年提高到30年左右,基本免除了病人二次手术的痛苦;
  金属导管使很多心脏病患者将不用再承受开胸手术之痛,在蓉企“锦江电子”,这个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端心血管介入耗材正在实现“成都造”;
  核磁共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不足为奇,但国内超导磁共振医学成像系统过去30年一直依靠进口,而诞生在成都高新西区奥泰医疗的中国第一台1.5T大孔径超导磁体及磁共振医学成像系统,彻底打破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在高端核磁共振医疗系统技术与工艺领域的长期空白。正基于此,今年4月,中国西部首个“高端医疗影像诊断技术研究中心”落定成都,并带动成都医疗设备及相关产业迈向全球高端……
  根据规划,2012年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突破360亿元,工业增加值力争突破140亿元;医疗器械行业总产值力争在2015年超过100亿元(20亿新元),主要集中在无菌医疗器械(医用高分子消耗材料)、设备类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产业、生物医学材料产业四大领域。
  目前,成都市正着手推进与辉瑞、罗氏、美敦力、西门子、百特、礼来、安进、Teva、贝朗等跨国医药及医疗器械企业的对接,力争促成辉瑞制药疫苗生产基地、美敦力心脏起搏器研发及制造基地成功落户。
  同时,成都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省市区四川省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平台资源开放共享率,并继续推进川大国家创新药物综合大平台、华西医学转化中心建设,提高新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服务能力。
  在载体建设上,成都市将加快推进天河生物医药科技研发及产业化中心、天府生命科技园等载体建设,并完成天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规划编制,拓展发展空间。据悉,2012年成都市将完善天府生命科技园、天河孵化器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实现公共孵化单元承接项目和企业入驻功能,深化分析测试平台、GMP中试平台等平台功能,推动平台面向中小科技型企业和项目开放。
  此外,结合奥泰医疗等医疗器械龙头企业,成都市将吸引海内外上下游配套企业,实施产业链招商,培育壮大产业链。
  成都市市长葛红林认为,就像英特尔、德州仪器、戴尔、联想等巨头企业对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带动一样,第九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也将成为成都生物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带动其成为代表成都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产业。(汤继强/文)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广告
  本文所版面
【第 14 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