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芳洁
随着中国地产行业不断发展成熟,拿地、盖房子、销售的住宅开发模式,早已不再是唯一的方式,对能够带来持续而长远利润的产业地产模式的探索,是地产行业在转型中最迫切的需求之一。近年来,养老地产浮出水面。看上去很美的养老地产,真正实践成功者,寥寥无几。养老地产,机会在哪里?又面临着怎样的风险和挑战?经济观察报联合正略钧策咨询、新浪乐居举办蓝筹地产系列论坛之一,邀请各界专家探讨养老地产的冷与热。
经济观察报:养老地产的前景何在?市场需求状况如何?
党俊武(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秘书组副组长、中国老龄研究中心主任):市场需求有多大?第一个数字,前一段时间,老龄委已经公布了未来老年人口的数量,到2053年是4.87亿,近5亿的数量。
第二个数字,失能老年人,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躺在床上动不了;还有一部分是半失能的,目前这个数字有3300万。现在一个老年人,平均有4个子女。3300万老人,后面牵扯有多少家庭?3300万乘以4就是1.32亿,相当于全国总数的十三分之一。到2050年,失能老年人口占到近一个亿,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个这样的老人。现在独生子女1.6亿,可能还更多,一个家庭能不能承担这么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还有健康的一部分老人,年龄是60岁到79岁,市场有多大?可能比大家想象的都要大。
朱凤泊(北京太阳城集团董事局主席):中国人口老化还有结构性的问题。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计划生育,现在计划生育实施以来的人都30多岁了,形成了一批421的家庭,上面有四个老人,中间一代两个人,下面一个孩子。421家庭出现以后,对家庭的养老功能形成了冲击,这是结构造成影响之一。
目前失能、失智老人达到了3300万,有数据统计,到2015年这个数字将达到4000万。
还有就是50后,当时政府号召多生多育,1949年10月1日人口数量是4.5亿,到了1959年12月31日人口统计的时候,达到了6.6亿,人口净增2.1亿。50后要是老了,是不是一座大山倒下了。这是从结构问题上看老化,给家庭、社会,给人口红利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经济观察报:目前以养老为主题的房地产项目,在配套、环境上体现了对老年人群的关照,但是仍然是主题性的“适老型”商品房项目。一份官方报告称,目前城镇人口在养老支付能力上,人均仅有1000元至1500元,与高质养老院所需的资金相距甚远。养老地产的误区是什么?发展养老地产面临哪些挑战?
党俊武:目前老年地产有很多误区,第一个误区,名义上是搞养老地产或者老年地产,实质上在圈地;第二个误区,在很远的地方,离城市中心几十公里之外,搞非常大的项目。我们不鼓励搞郊区化,把老年人和其他年龄群的人分割开来,从人文的角度是不行的;第三个误区,只重建设,轻后续运营和管理。
养老地产为什么现在外热内冷,根本原因还是有效性不足。真正需要服务的人有没有能力购买,这是最大的问题。需求是有的,但是没钱购买,这是目前开发老年地产、老龄产业发展不起来的根本原因。
如何解决钱的问题,现在能想到的无非就是社会保险、商业保险、政府补贴。社会保险很难做到,商业保险运作起来非常困难,政府补贴,财政还没有那么大的财力,这个问题就麻烦了。怎么解决需求的问题,到哪儿去弄钱去,这是最大的问题。
经济观察报:如何才能做好养老地产?有哪些经验?
朱凤泊:我今年走了一圈,各省市都去了,大多说做养老设施的,注重项目的形象、建筑的档次,根本没有把服务放在第一位。一炒概念,变相给卖光了。所以这种转型,我觉得确切讲叫越狱,不是转型。
我最开始做养老地产,拿出70%的土地做了老年住宅,30%的土地盖了持有的经营性物业。在太阳城无论50岁住进来,还是90岁住进来,都有他对应的服务载体,对这种老人,全部能够使用对应服务,这就叫持续照料。
这10年,探索出了太阳城的模式,有三层:第一层,开发运作模式;第二层,业态,养老服务的模式;第三层,营利模式。这就是太阳城模式的组成。
张盈华(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博士后):我们去年受财政部委托做了养老产业的研究,对美国、欧洲养老政策的制度、政策、现状做了一些研究。
养老地产产业,包括四个要素。一是服务。出于成本的考虑,美国出台很多政策引导人们从机构到家里面来照顾。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美国很多养老物业经营者不是开发商,也不是运营商,是养老服务商,很多养老服务商是上市公司,一家养老服务商下面会有上百个运营商,去管理几百处物业,实际上用服务拉动一个产业的发展。
有了市场化、产业化的服务,它可以弥补家庭照顾不足的现状。此外,欧洲出台专门的法律保护照护者,有了法律保护,有了足够的薪酬,有了人力资源的规划,有了晋升的机会和职业的发展,很多人愿意从事这个产业,才能够形成养老服务产业。
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政府原来补贴在机构里面的财政资金,补贴叫钱随人走,你从机构回到家,这个钱也可以到家里去;美国机构里面有一个登记床位的制度,只要你注册床位,在这个床位上发生各种费用由他们来报销。
第二个要素,就是资金的问题。这要求我们有金融环境,提供置换等等手段。
第三个要素,是环境、硬件设施。拿到地以后怎么建设,让它更符合老年人居住,比如插座的位置,以及地理环境等。
最后一个要素,是观念。是否能够离开子女、离开熟悉的环境,搬到陌生的养老机构里面去。
经济观察报:关于养老地产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规范何时会有?
朱凤泊: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讨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权益保障法修正案》,这个修正案第一次确定了养老方面的产业名称和产业地位,产业名称叫做“养老服务业”,囊括了盖房子,提供服务等等。产业地位很高,大概从目前来看,我们政府在管理的渠道或者从管理体制来说,很可能5到10年出现部级机构,信息产业部、环保部等等,要出现养老服务业部。
还出台了关于保险方面的法规。例如,老年人住进养老机构,假如摔伤出现纠纷了,还有没钱去付下半年的钱了,这个风险纳入保险。这个保险由谁购买呢?政府拿40%到50%的钱,企业拿40%到50%的钱,个人拿10%,来购买保险,以后出了问题,保险来赔付。此外,还出台补贴政策。今年养老出现好多政策。
为什么现在全国各地包括三线城市都在做养老设施,大家知道为什么吗?除了市场推动促进的,还有一个在于中央政府把对干部的考核,养老问题解决得好与坏,纳入对政绩的考核。此外,政府很快会出台政策,限制养老产业的会员制等。
◆下转40版
上接39版
经济观察报:开发商如果想转型做养老地产,该如何转?
郝荣福(华高莱斯国际地产有限公司策划总监、养老地产研究中心主任):我们真正做养老策划应该是从2004、2005年开始做的,这七年的时间有一个巨大的变化。第一个,2007年到2009年,找我们公司最多的是圈地的;从2010年开始,特别是去年到今年,开始反过来了,主要都是真想做的。
第二个,2007年到2009年,找我们的主要是实力不大的公司。从2010年到2012年有三类企业找我们,一个是保险公司,这是最为活跃的,二是医疗机构,三是大型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他们想未来把养老地产作为转型或者产品线的延展。
还有一个补充,我们原来接触的项目全部是在市中心10公里以外,一般都在30公里以外,但这一两年,特别是今年,我们接触的项目里面,城市中心的养老项目越来越多。所以我们觉得这可能是一种转变,未来会有养老地产新的迹象。
郝炬(北京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副总裁):未来三到五年内,想切入养老地产行业,有几个建议。在产品、服务分三个层次,第一个是涉老性的地产项目,更多的是要解决在家庭养老的问题,在产品设计上面,如何让这些相关的设施能够更符合老人的使用,相当于把住宅产品变得更适合于家庭养老的老人来住。
第二点,对于60岁到75岁之间的身体健康的老人,有养生休闲需求。冬天到海南,或者夏天城里比较热了,到郊区短期住两三个月。这样的需求,对于现在的地产开发商来讲,也是一个非常良好的空间。
第三点,半自理或者非自理能力的养老服务的支持,这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住宅建设,而是要有配套的相关养老设置的建设。
这三个层次使得开发商在未来的三到五年之内,正确认识养老地产未来发展空间的前提之下,逐步转型,而不是一步到位,一步到位难度非常大。
经济观察报:养老地产行业目前面临哪些挑战?
张寅(北京虎杰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我认为它在市场的需求,目前还没有,仅就支付能力来说。
养老产业严格说是服务,其次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情况,这个可持续的方式,一个是企业的自我更新的运营模式,还有靠制度环境。实际上它不完全靠企业的积累或者营利模式,还包括更大范围内的税收、土地这方面。政府对于过去以养老地产名义做的不太规范的情形,还心有余悸,如何规范,这是一个问题。
还有一个角度,假如说这个市场规模大,按照目前房地产企业格局来说,如果真是商业营利非常大,我们设想一下,前10名的都进来,这个市场马上可能形成一个泡沫或者过剩。
我认为,这个市场真正的黄金时代在10年之后。从中国整个收入情况、老龄化的出现等方面,这样的市场可能更有根基。未来不论三年五年,恰恰应该是更多呼吁政策的宽松,培养这样的机构,把我们的制度层面做结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