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百年润生
本报评论员:1980—2008
  7月18日,第五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颁奖大会将特别贡献奖授予了一位今年虚岁一百的老人——杜润生。追溯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历程,无论是在文献的丛林中检索,还是在人们记忆的长河里回望,我们都能看到这个众望所归的名字——杜润生,杜老。他被称为“农村改革之父”,“农村改革的总参谋长”,“中国农村改革的策划者、开发者、原创者”;被称为“伟大的先行者”,“常青树”,“智慧老人”;被称为“经济学家”,“思想家”和“精神导师”;被称为“遵循实事求是路线研究农村问题的光荣传统和团队灵魂”……然而,他自己却说,他只是“农口的一个符号”!
  这个“符号”,是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理论的符号——
  30年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对中国社会现实影响最大的原创性经济理论,杜老以及他领导的团队正是这一理论的贡献者。杜老被公认是上世纪80年代制定中国农村改革政策最有影响的核心人物之一。从1982年起,身为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的杜老,主持起草了关于农村工作的连续五个中央“一号文件”,他创造性地提出“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这一概念,对推动中国农村变革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这个“符号”,是为农民谋发展团队的符号——
  30年前,杜老是农口这个团队的组织者、领导者;30年来,杜老始终是这个团队的灵魂和象征。他象征着“爱人民就要爱农民”的情怀;象征着不同年龄、不同职级、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在为农民服务的大舞台上优势互补“出成果出人才”的追求;象征着面对以复杂性和多样性为特征的中国农村情况,“尊重农民选择”和“调查先行”的传统;象征着朴实与清廉……于是,在杜老离职22年后的今天,从中央到地方,从行政机构到研究单位,无论是当时还是后来,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一批批在事业上、在思想上、在方法上、在终极关怀上都受惠于杜老的人们,把“杜老的弟子”作为自己的一种荣誉称号!
  这个“符号”,是科学决策、寻找共识方法论的符号——
  30年前,涉及几百万平方公里地域、涉及几亿人生存和发展方式的农村改革,其对方方面面利益格局的调整力度不可谓不大,其对中国基层社会结构、制度变革的创新力度也不可谓不大,其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意识的冲击力度更不可谓不大!然而,没有血与火的碰撞,没有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的手法,甚至也没有行政处罚的措施,使这石破天惊的变革在波澜不惊中有条不紊推进的,是广大农民的创造、是地方和基层党组织的担当与引导、是最高决策者的决心与明智,也是杜老团队在穿针引线中提供的一系列充满智慧的方法:研究问题“用归纳法而不用或少用演绎法”;两难选择中“两害取轻两利取重”的比较法;“把大家讲的东西集中起来”在“不同意见中找共识”的方法;先改革后承认,先个案后文件,“经验先于理论”的方法;著名的“可以,可以,也可以”公式所体现的“分散决策”的方法;“在重大问题上对待不同意见,要争取一致,但不强求一致”的“学会等待”的方法等等,杜老的方法论不仅活在农村改革的历史中,而且至今活跃在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
  这个“符号”,是中国农村发展研究记录的符号——
  30年来,杜老出版了《中国农村改革》、《中国农村的选择》、《中国农村的经济改革》(英文版)、《杜润生中国农村改革论集》(日文版)、《中国农村制度变迁》、《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日文版)、《杜润生改革论文集》、《杜润生文集(1980—2008)》等9部著作,200多万字。这些文字,无疑是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制度变革的重要史料,但它们首先是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的重大成果记录!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百年润生
  本文所版面
【第 45 版: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