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法启示录
本报评论员:朱冲
朱冲 当一切都被奥运新闻笼罩的时候,环法国自行车赛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 这是两项代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体育赛事——锦标赛和职业赛事。职业自行车运动员可不会因为奥运会即将举行,就放弃环法。相反,职业赛事才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当然,在各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也有可能参加奥运会,只是,退出也很常见。 其实不只是自行车运动员如此,世界各大职业运动几乎都是这样。比如网球,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刚刚结束,比赛地点就在即将举行奥运会网球比赛的温布尔登;足球比赛同样如此,刚刚结束欧洲杯,即将迎来奥运会,但与欧洲杯各国全力以赴不同的是,奥运会只允许3名23岁以上球员参加,其他均为年轻球员;美国NBA更甚,大牌球星因伤、因家人缺席奥运会的情况屡见不鲜,他们却经常带伤参加NBA比赛;高尔夫则一直高傲地生活在职业赛事体系下,在国际奥委会的“殷切”期盼下,直到2016年才会重返奥运大家庭…… 对于职业运动员而言,职业比赛才是他们的全年工作重点,也是收入保证,奥运会只是额外。所以,他们不会因为奥运会的举办而改变自己的参赛计划和时间安排。费德勒在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网球双打冠军的时候说过,这是惊喜。所谓惊喜,即不在计划之列。当他们在奥运会上获得好成绩时,他们当然也兴奋,毕竟是四年一次的全球盛会,但肯定不是他们工作的重点。当他们结束了一年的工作——职业比赛,遇有伤病,或者需要陪伴家人,缺席奥运会也就顺理成章。 比如NBA球星韦德,刚刚率领热火夺得NBA总冠军,但随即宣布,因膝盖伤病缺席伦敦奥运会;比如环法自行车赛历史上连续7年夺得总冠军的美国车手阿姆斯特朗,在2004年就缺席雅典奥运会。他的理由是,“希望花时间与孩子相处。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最后决定不去雅典。”由于要为环法大赛做准备,阿姆斯特朗在欧洲度过了整个春季,“这真的很困难,比赛结束后,我只想回家陪孩子们。我最首要的事情就是回去看看他们。”他不仅缺席了雅典奥运会,还放弃了北京奥运会,但自1997年起,却一直拖着睾丸癌的身躯,参加环法。 这在中国截然相反。足球、篮球等职业赛事,以及乒乓球、羽毛球等优势项目都会因为奥运会的到来而改变赛程,缩短联赛,为国家队奥运集训增加时间。一切为奥运会,为锦标服务。而诸如体操、射击、举重等没有实行职业化的项目,奥运会就更是他们的一切。 而且,在中国运动员眼中,奥运会也是终身大事,奥运金牌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一旦缺席奥运会则被认为是一辈子的遗憾。比如姚明,拖着一只尚未痊愈的伤脚,冒着危及职业生涯的风险,也要带伤坚持参加奥运会。可见,奥运会的重要性,无论是荣耀还是商业。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他也属被逼无奈,被官方逼,被公众逼,但肯定也包括他个人的意愿。再比如刘翔,已是雅典奥运会冠军的他,因为在北京奥运会上退赛,从此名声一落千丈,被骂为“懦夫”,为挽回声誉,被迫再坚持四年。中国民众同样看重奥运会。 可是,阿姆斯特朗并没有获得过奥运冠军,这位环法历史上首位连续7年的车手总冠军,在奥运会上的最好成绩仅是一块铜牌,但他宁可陪伴家人也没想过去弥补所谓的“遗憾”。篮球之神乔丹手中也仅有一块奥运金牌,包括奥尼尔同样如此,而艾弗森、邓肯等名将则从未登上过奥运会的最高奖台,科比也仅仅在美国篮球多次失去世界大赛冠军,颜面扫地之时,以30岁“高龄”在2008年第一次参加奥运会,远不如中国的李小鹏、王楠、张怡宁、伏明霞、邓亚萍等奥运名将履历光鲜。从这个角度说,足球王国巴西最悲催。作为夺得世界杯足球赛冠军最多的国家,至今没有获得过奥运会足球比赛金牌。可是,从没人怀疑过他们的实力,也没有人逼着他们必须参加奥运会才能“功德圆满”。 这就是奥运当前的环法对中国体育的启示。当然,透过比赛,法国漂亮的自然景观环境同样让人震撼。蓝天、白云,路旁大片大片的草坪,难怪欧洲足球水平高,要知道,和中国陆地面积相当的欧洲,也有着6亿多人口。 对于体育是工作,是生活,而非全部的理念差异,还体现在比赛多在郊区举行,并非为了展示国家综合实力。这既是对美妙环境的保障,还不影响繁忙的城市生活。只是,这需要郊野的基础设施条件做保障,比如道路情况,酒店住宿情况,医疗配套水平等。 同样还需要居民的素质做保障。如果说前几项都属于官方改变的范畴,那么,这一项需要民众自身的努力。环法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比赛,在法国有着广泛的观众基础,每天几百公里的比赛路段,从头至尾,道路两旁站满了为比赛欢呼的人群。我们看到,道路没有对观众实施任何的管制、戒严措施,甚至不少路途中连隔离带都没有设立,观众和运动员之间真可谓“咫尺之遥”,观众站在路两侧,伸手可以够着正在骑行的运动员,但法国观众除了为他们加油鼓劲,提供饮水、降温等服务外,无人做出任何影响比赛进程的事情。 环中国自行车赛,如果没有道路管制,会怎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