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家笔记 外资创投“上岸”遭遇“两头夹击”
本报评论员:陈友忠
陈友忠 智基创投管理合伙人 说起外资创投的“两头夹击”,还得先回顾一下外资创投的“两头在外”。 “两头在外”是十几年来外资创投在国内运作模式的形象说法。其时,由于国内相关法规制度所限,以及国内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外资创投在中国运作都是采取“募资在境外(在海外募美元资本),退出在境外(所投资企业赴海外上市实现退出)”的模式。同时,其被投资公司虽然运营实体在国内,被投资和上市的主体却在境外。 在当时的政策环境下,外资创投“两头在外”的模式,把中国企业的投资及上市退出,“外包”给了国外的创投同行及华尔街,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在该模式下,外资创投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创投产业的发展,一直由外资创投引领,本土创投进行学习、模仿及超越。外资创投对于中国高科技、新经济产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8年之前,中国的创投产业,境外资金投资约占每年投资总金额的70%。 从2005年开始,随着外管局75号文、106号文,商务部10号文等一系列新规定的颁布,国内的政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资创投投资国内企业并进行境外重组上市的模式变得非常耗时和艰难。与此同时,国内资本市场环境也在渐渐好转,直接以人民币基金投资本土企业,被投企业国内上市退出成为新的潮流,外资创投“两头在外”的模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在时局变化中,外资创投也在努力“上岸”,开始在境内募集人民币基金,在境内投资项目,并争取被投企业在境内上市退出。然而,“上岸”的过程并不那么容易。 一方面,国内的LP(Limited Partner,有限合伙人)市场整体来说并不成熟,相当部分的LP对投资还是抱以“短平快”的心态,对收益回报也有很高的期望。前不久,清科研究中心针对市场上超过百位LP发起了一次调研,调研内容包括LP对2012年全年市场整体趋势的判断、LP投资偏好以及对基金运营和管理预期等。调查中,绝大多数LP希望回报期在5年之内,其中45.7%的LP最期望投资回收期为1~3年,有41.7%的LP最希望投资期在3~5年,仅有10%的LP期望投资回收期在5年以上。因为LP的短期偏好,境内LP基金的存续期往往仅有海外基金(一般10+2)的一半,大都为5到7年。 另一方面,与LP希望尽快收回投资相矛盾的是,所投资企业在国内的上市退出却历时漫长。国内资本市场上市门槛颇高,均要求企业持续经营3年以上,中小板还要求公司最近3年盈利,创业板亦对业绩有一定的要求。在这样的上市门槛面前,外资创投此前投资早期企业的经验几乎难以奏效,转而要寻找相对成熟的企业。并且企业上市之后,创投机构仍要面临一到三年的锁定期。 在此“两头夹击”下,外资创投虽然也在积极募集人民币基金,但总体来说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根据证监会公开信息,截至6月14日,共计704家企排队IPO。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统计,在704家排队企业中,有VC/PE背景的企业达到287家,在287家VC/PE背景企业背后,共有299家VC/PE投资机构现身,其中九鼎投资、达晨创投、深创投、金石投资、君联资本、东方富海等投资机构参股企业数量处于领先地位。在上述这几家领先机构中,除了君联资本,其他均为完全本土的人民币基金。当然这一现象也反映了外资创投的“后发劣势”,进行人民币基金的经营也才两三年的时间,在境内的项目库尚待积累。 此外,根据该排队企业名单,ChinaVenture还进行了投资周期统计。以机构首次投资时间至2012年6月14日为止进行统计,创投机构的平均投资周期为32个月。如果粗略地加上排队时间和上市锁定期(以最短的1年计算),则投资到退出,在一切顺利的状况下,至少平均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这与上述的LP期望回报期确实相去甚远。 当然,外资创投“上岸”也不是一无所获,其设立的人民币基金也逐渐步入正轨。在已披露的排队上市名单中,光环新网、蒙草抗旱背后的红杉中国、云南鸿翔一心堂背后的君联资本及弘毅、博腾制药及上海来伊份背后的德同资本、慈铭体检背后的鼎晖投资,均是外资创投以旗下人民币基金持股。但是,与此前的“两头在外”的风光年代相比,外资创投在“上岸”的过程中,需要克服“两头夹击”的本土困境,显然需要更长的适应和调整期。 (本文由廖俊霞主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