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赴港上市 机构多半亏钱退出
本报评论员:朱熹妍
  朱熹妍
  “在国内排队,要排到什么时候?”一位PE投资人表示,在全球资本市场不景气的背景下,第二季度中国企业首次公开募股(IPO)数量及规模持续低位徘徊,A股持续低迷以及庞大的候选数量形成的发行障碍让他不得不另选出路。
  目前,香港市场是个不错的选择。7月,共有31家中国企业实现IPO,其中就有10家都选择了香港主板,其数量超过上交所、深交所,成为7月IPO个数最多的市场,同时融资规模也占到整体的四成。
  不过上述投资人也表示,相对于内陆和美国市场,香港市场的对价并不会高,PE推动赴港上市也实有苦衷。
  负盈利退出
  根据清科数据统计,2012年7月共有31家中国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完成IPO,合计融资约37.25亿美元,平均每家企业融资1.20亿美元。环比价量齐升,其中上市数量环比上升14.8%,融资金额环比上升38.3%;同比也大致回到2011年水平。
  不过,回升的并不包括VC/PE的获利。31家中国企业中,共有14家企业获24家VC/PE支持,合计创造29笔IPO退出,平均账面回报倍数仅为3.24倍,相比于6月份5.99倍的平均账面回报倍数已经跌去一半。
  其中,风光正劲的海外市场,共有4家企业获得机构的支持,共创造7笔IPO退出,平均账面回报仅为1.10倍。“香港市场整体估值都会比内陆低,但是节奏会更好。”6月刚刚推动协众国际上市的鼎辉投资的一位负责人表示。
  据投中数据统计,上半年仅有6家具有VC/PE背景的企业在港交所上市,实现10笔退出,平均账面回报率跌至-0.1倍。其中,6月18日,协众国际的流血上市就很是悲壮——这家生产及销售汽车空调系统以及不同种类的汽车空调部件的公司,给鼎晖及中信资本带来的是-0.29倍、-0.30倍的账面退出回报。
  同样亏钱的还有九鼎投资。4月27日,中盛资源赴港上市,这也是九鼎投资首次试水港股退出,不过成绩并不好看,九鼎获得-0.22倍账面退出回报,亏损近300万美元。
  这种亏钱上市大多是基金默认的,至少他们并没有启动手中对股价的否决权。据了解,融资时基金大多会约定一个对发行股价的否决权,以保证基金不会因为IPO亏钱。不过这样的要求已经日渐式微——之前可能发行价不得低于入股价的2倍,这一比例已经慢慢降到150%、120%、甚至与入股价持平。“机构得失要从全局出发。能够获得渠道退出都不算失败。”上述鼎辉投资人士解释,暂时的亏钱并不一定真亏,如果对企业价值认同机构完全可以持有其股票直到股价回升。
投资分化
  上述人士透露,业内不乏机构因为港股发行估价太低,而选择暂缓上市再融资的。7月9日,神州租车正式对外界宣布,其获得了来自美国华平投资集团的2亿美元私募股权投资,华平给出的估值也高于神州租车拟IPO时华尔街给出的估值水平。
  另外一些PE开始利用一、二级市场倒挂赚钱。
  因为香港市场的股票目前发行价较低,而且破发现象严重,机构对于当日申购新股的热情不高,为了保证股票能顺利发行,在公募之前公司大多会引进一些机构投资者认购。这样的投资者被称为“基石投资者”,他们会按IPO发行价格购买预先约定数量的股票,并接受6-12个月的锁定期。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来在香港上市的企业,大多都有基石投资者买掉1/3到一半的发行额。
  此前,基石投资者以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养老金、大型企业集团以及知名富豪或其所属企业为主。而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PE成为基石投资者的新生力量。据投中集团数据显示,今年PE在港股IPO基石投资者中的出资占比已达25.4%,创下历年新高,其中包括外资PE、具有产业背景的PE、银行系PE以及主权财富基金等。
  以7月赴港成功上市的伊泰股份为例,发行总规模8.98亿美元,其中7家基石投资者认购高达四成。
  ChinaVenture投中集团分析员分析师李玲认为,这种现象与整个PE行业竞争日益激烈,PE机构努力寻求多元化的投资和退出渠道密切相关。
  目前,A股IPO热度也降至低点。数据统计,7月IPO审核通过率仅为72.41%,远低于今年来整体过会率79.19%,另外A股市盈率却在进一步下降。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赴港上市 机构多半亏钱退出
  本文所版面
【第 24 版:创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