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商业计划
“船票+门票”一家旅行机构的价值发现
本报评论员:曲向东

  曲向东
行知探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7月30日,“50年胜利号”核动力破冰船将开始起航,驶向北极点。去年这艘船满载了100多人,今年经济形势不好,开始压力很大。
  我们是全世界第4个整包这艘船的公司,2009年第一次包船后,这公司找到我们想在中国开展业务,问我们能否做总代理,于是,我们开始了负责“50年胜利号”在中国的总体销售。该船属于俄罗斯,是俄罗斯北冰洋舰队里面最新的一艘,每年七八月份开放给民间的极地爱好者,现在能开展包船业务的除了俄罗斯本国外,还有美国、日本、德国和中国。
  神秘的旅行团
  第一次登陆北极当时只有10个人,都是走戈壁的朋友圈子,第二次有30人,到现在每次基本都能满员,有100多人参加,今年也达到了这个数字。这意味着,每年有800多人到达北极点,我们带去的有100多人。
  我们没有做过广告,每年都有20%以上的客户是老客户,也和招商银行等针对拥有高端客户群体的机构合作,想借此拓宽一些渠道。
  全船上的旅行者有商界、知识界也有政界的人士,每个人的花费在17万左右。和一些国内“高端”旅行机构不太一样,我们不打算向外界公布旅行者的名字。倘若想要通过这些名人带动效应吸引更多的客户,就要向他们说明,“你是免费的,你是招牌,你是广告”。他们想要的就是一次私密的自由的旅行,他们关注的是体验。如果一次旅行,周围的人是对你抱着目的而来,后者会感觉到被消费,对组织者的品牌伤害很大。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体验经济学》这本书,我很想做一点体验经济学的事情,我们的几个产品都是围绕着这书中提到的几个维度展开。比如审美性、娱乐性、逃离性。
  南、北极项目的审美属性和逃离现实属性很强,没有比南北极更漂亮的地方了,更能让你忘记当下,但是娱乐性会很差,有十几天在船上的时光。我们现在尝试招募一类人,能讲很好的英文、在海外受过教育,有博士学位,学过极地科学或者生态学、地理学,我们制定了一些基础教材,关于极地知识的,他们作为讲师在船上讲解。今年就会有两位讲师一起登船。这一点,就是体验经济的教育性,我们希望能够将南北极的教育性传递给客户。这些教材还有片子,以及“在现场”,让人很容易接受地理历史知识,有很多知识,你到现场才知道并非我们原来主题先行的那样。
  创业为了还债
  我创业是因为还债。当时投资拍《玄奘之路》,投资了900多万,只收回了300多万。我还不起钱,我对“债主”说,干脆成立一家公司,然后我给你打工,这就是行知探索的前身,这样我才开始创业。我到前几年才逐渐把股权收回来,把债还完了,让国有股退出了。
  前几年就靠“极之美”的项目养着“玄奘之路”,还有“戈壁成人礼”和“刀锋领导力”,这样保证每个月都有收入。
  也正是因为有承诺要养活戈壁这个事情,我才要拼命的找事干,后来找到了南北极的项目,前几年利润贡献还是很好的,给前几年亏损的戈壁支持。今年国内经济形势不好,“极之美”压力比较大,但是戈壁就好起来了。
  今年戈壁项目提价,很多人问,“你们不是公益的吗?怎么要涨价?”我其实从来都不回避商业,只有商业化才能有可持续性,才能做的更好,没有商业我们怎么做呢?可是,很多人都认为,你文人创业,就不该提商业。
  2004年,我离开央视,后来主持《大家》什么的是特邀回去的。开始走玄奘之路是出于爱好,几个朋友想开车去印度,做电视的人总觉得这一趟得做点什么吧,于是就拍了纪录片,当时也可以说很成功。但纪录片的商业化不是很成功,中国纪录片市场很不成熟,自己投资又太大,所以,才不得不开始创业,三年前,2009年我才踏实地说:“别琢磨了,创业吧!”
  怎么挖这个富矿
  前三年我的任务是清理股权,原来央视在里面,《玄奘之路》的出版机构是央视,它投入了几十万资金,当时占了40%的股份,主要是一些设备。可有央视在里面,我很难融资,因为国有股权比较麻烦,我用一年时间把央视股权清理掉。股权清理干净后,谈合作就好谈了。
  其实,我们不是特别着急谈融资,因为我们商业模式不是特别清晰,现在的商业价值还不是特别好的时期。
  现在不管是做联赛,还是南北极,都是想要做体验式的项目。可是做不好就做成旅游了,而旅游的附加值很低。此外,不管是南北极还是戈壁,总会有风险的,你的边际成本不是不断下降的,而是持平的,你做多少你的后勤保障都是持平的,永远都有风险的,一旦有风险事故,对品牌的伤害很大,所以我不希望戈壁事情做太多,我希望把价值做上去,价格应该越来越贵。
  越来越贵的前提是客户认为你有价值。我个人更渴望的是如何让这些高商业价值的人群产生新的价值,产生增值,未来能够依靠赛事活动产生新的品牌,这是我们要思考的,这些因素想清楚了才找投资人。
  有投资人来找我,觉得手上这些圈子是个富矿,但他们也没有看明白这个富矿的价值怎么挖掘出来。我要做到什么?我要让他看出,就用这种方式挖价值,那个时候才能卖出一个好价钱。
  在品牌诉求上和旅行社不太一样。旅行社为什么微利?因为是代理,代理注定在媒介越来越发达、越透明的时代,利润越来越薄。现在很多人做旅游的项目,除非像黄怒波,占有旅行资源,他去海外买岛,整个新疆的旅游资源都快要被他买下了,这样他话,他是旅行产品的生产商,语权很强大。但代理是只是渠道商,利润很容易被挤压。
  我不想通过在船票上加价去赚钱。有人给我们电话说要买票,我就跟他说,你自己去国外网站上看,价格是多少,我就卖给你多少,我们不会加点,这个佣金从哪里来?就是从供应商那里包船要返点,这是我们的原则,我们不会在直接供应商加价,为的是不伤害用户体验。
  但如果极地活动下一步做得更好了,比如搞南极论坛,有主题活动了,我就会加价。比如我有个小计划,搞个小规模的“南极论坛”,如果做得越来越好,做成一个前沿时尚、无国界的高端分享论坛的话,可能就要加价。
  因为你买的不仅仅是一张船票,你还买了门票,这个东西你是把它当成旅游来做的吗?不是。你是要“船票+门票”,它是教育、交流属性很高的体验产品。
  我更愿意把现在做的事情定位为“旅行”。我希望它的定位是探险旅行,生态教育旅行。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的是瑞典的探险学家:因为你无法去保护一个你不了解的东西,我们所有的行程设计和安排都想表达探索。
  (本报记者闫威采访整理)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船票+门票”一家旅行机构的价值发现
  本文所版面
【第 31 版:商家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