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民主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uspolitics2012@126.com
竞选自己国家的总统,却要在别的国家大张旗鼓地筹集资金和拉拢选票,全世界恐怕只有美国人才这么干。
远的不说,2008年大选的时候,巴拉克·奥巴马发起了一场8国9天的海外竞选之旅,这在美国总统竞选史上算是创了纪录。他于7月19日抵达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接下来依次访问了伊拉克、科威特、以色列、约旦、法国、德国和英国。在欧洲三国,奥巴马受到夹道欢迎,享受了“超级巨星”的待遇。访问的高潮出现在德国柏林的凯旋门:面对激情洋溢的20万听众,奥巴马发表了题为《一个团结一致的世界》的演讲。这次演讲给他的海外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让世人真正体会到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总统候选人的个人魅力,也为他在国内赢得了无数张选票。
时隔四年后,2012年7月25日,奥巴马竞选连任的对手、共和党候选人米特·罗姆尼抵达伦敦,开始了他的海外竞选之旅。与四年前的奥巴马相比,罗姆尼行程单上的国家少了很多,只有英国、以色列和波兰三个国家。罗姆尼在这三个国家会有怎样的表现?他能超越2008年的奥巴马吗?世界各大媒体,还有奥巴马政府,都在拭目以待。
总统竞选的第二舞台
外国人(包括实体)不能在总统选举中投票,也不能给候选人捐款,那么候选人为什么还要争相到国际舞台上秀一秀呢?
第一,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不仅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并且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盟友。没有这些盟友的支持,美国就成了一个“孤独的超级大国”,不可能在国际社会发挥领导作用。因此,要竞选总统,就有必要向美国的盟友(尤其是重要盟友)证明你是一个可以信赖、具有出色外交决策能力和丰富外交决策经验的领导者,并且向他们表明你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立场(尤其是与现任总统有何不同)。虽然盟国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并不能决定大选结果,但是他们的支持和拥护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候选人在美国国内选民心目中的形象。
第二,美国人向来以其流动性高而著称。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因为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而暂居海外的美国人更是日益增多。这些美国人可以通过邮寄的方式获得选票,再把填好的选票寄回国内。美国海外选民基金会的一项研究表明,这些因为个人选择而生活在海外的美国人大约有400万。此外,美国在海外有大量驻军,这些军人、他们的家属以及军队的文职人员,加起来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根据美国国家统计局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在海外的联邦政府雇员和他们的家属就有58万人(其中包括22.6万军人)。如此算来,旅居海外的美国人在500万左右,这是任何一个候选人都不能忽视的重要选民群体。当然,除了选票,这些旅居海外的美国人还可以给候选人提供一笔数目不小的竞选资金。由于美国法律禁止任何外国个人或实体给候选人捐款,因此在海外竞选,实际上也是向这个群体募集资金。
第三,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其国民来自世界各地。由于文化传统以及与母国的亲属纽带等原因,很多美国人(包括非法移民)对自己的母国有着较为强烈的认同感。在选举之前访问国内重要移民群体(如犹太人和波兰人)的母国,以表示对这些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则可能为候选人在国内赢得大量选票和竞选资助。这就是美国政治中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总而言之,如果说美国国内是竞选的第一舞台,那么国际社会则是竞选的第二舞台。第一个舞台当然最重要,但是第二个舞台也不能等闲视之。盟友国家领导人的评价和国际主流媒体的报道,能够影响国内选民对候选人的印象;旅居海外的几百万选民群体以及他们可能提供的竞选资助,是任何候选人都不能忽视的;对国内的重要移民群体来说,候选人在他们母国的一言一行,也可能影响他们的选票。
罗姆尼的表现
英国不仅是美国的“母国”,也是美国最重要的盟友之一,并且2012年夏季奥运会定于7月27日在伦敦盛大开幕,因此罗姆尼首站到访英国理所当然。然而,从第一天开始,他的表现就差强人意。在接受全国广播公司(NBC)采访时,他说:“有关私人安保公司人手不够的报道,以及传闻的移民和海关官员罢工,这些明显都让人感到不安。”他还说,“还难以预料奥运会是否会成功。”可以想象,这些话让英国领导人和民众大为不快。英国首相戴维·卡梅隆马上站出来说:“举办这次奥运会的城市是世界上最受欢迎、最有活力、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当然了,你要是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举办奥运会,那肯定要容易些。”了解罗姆尼背景的人都知道,他成功地组织了2002年盐湖城冬季奥运会,而盐湖城对于伦敦来说,就是荒无人烟的地方了。伦敦市长波利斯·约翰逊也立刻做出了反应。他在海德公园对着成千上万英国人说:“有个名叫米特·罗姆尼的人想知道我们伦敦是否为奥运会准备好了。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准备好了吗?是的,我们准备好了!”共和党人满怀期待的伦敦之行,就这样被罗姆尼自己给弄糟了。
7月28日晚上,罗姆尼抵达以色列,这也是他此次海外之行的最重要一站。以色列和美国的特殊关系可以说世人皆知,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犹太裔美国人对美国内政外交有着重要影响。美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的数据显示,犹太裔美国人在500万-600万之间。仅仅从数量上来看,这个群体并不大,远远小于西班牙裔、非洲裔,或亚裔。然而,这个小小的群体却控制了美国的金融界、学术界和媒体业。他们的游说组织“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在国会山上可以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其影响让其他组织“羡慕嫉妒恨”。因此,要赢得国内犹太裔选民的选票和资助,罗姆尼必须访问以色列,并且在涉及以色列安全的重大问题上表明自己的亲以色列态度。另外,由于绝大多数犹太裔美国人向来是民主党的忠实支持者,因此罗姆尼要赢得他们的选票必须付出双倍努力。要知道,一项调查显示,在2008年的大选中,78%的犹太裔美国人把票投给了奥巴马。
事实上,在抵达以色列的前一天,罗姆尼还对奥巴马的以色列政策提出了批评。奥巴马在当天签署了一项旨在加强美以之间军事和非军事合作的法案。该法案重申,美国支持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巴勒斯坦建国的问题。然而罗姆尼认为,该法案并没有表明奥巴马政府是否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因此他批评奥巴马对以色列支持不够。在29日访问耶路撒冷后接受美国有线新闻网(CNN)采访时,罗姆尼说:“一个民族有权选择自己的首都,而耶路撒冷就是以色列的首都。”他的这番话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因为最近几届美国政府一直回避这个问题,以免引起中东新的动荡。有鉴于此,尽管美国国会在1995年通过了一项法案,宣布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但是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一直设在特拉维夫。罗姆尼的言论也引起了中国记者的关注,新华网在7月30日发表了一篇时评,题目就是《警惕罗姆尼的危险言论》。
除了耶路撒冷的地位问题,罗姆尼在访问以色列时发表的有关伊朗核问题的言论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由于以色列和伊朗之间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因此伊朗的核开发项目被认为对以色列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防止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借口获得核武器,以色列政府高层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必要时将不惜先发制人,攻击伊朗的核设施。奥巴马政则一贯主张通过外交和制裁的方式制止伊朗拥有核武器,而罗姆尼在耶路撒冷表示,美国必须制止伊朗拥有制造核武器的能力,并且应该“对制止伊朗获得核武器的一切措施给予支持”。后面这句话的隐含意思是,美国也应该支持以色列对伊朗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
当各大媒体还在讨论罗姆尼的以色列之行时,他已经于30日飞到了波兰的格但斯克。波兰之行似乎与国内的大选不是特别相关,然而在宾夕法尼亚和密西根这两个重要的摇摆州,居住着大量天主教徒和波兰裔美国人,因此罗姆尼访问波兰也就不足为奇了。至于格但斯克,它是当年波兰团结工会的诞生地。罗姆尼在此会见了前团结工会领导人瓦文萨,以表示他支持世界各国人民争取自由和民主。随后,他来到华沙并发表了一场演讲。原以为在演讲中他会对普金统治下的俄罗斯大肆攻击,然而让人意外的是,他在演讲中仅仅是含沙射影地提到俄罗斯,其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表达他对已故教皇保罗二世(波兰籍)的崇敬之情。毫无疑问,这次演讲不是阐明他在美俄关系上的立场,而是为了拉拢国内信仰天主教的选民。
人还没有回到国内,美国各大媒体和奥巴马政府已经在评价罗姆尼的三国之行了。事实上,在罗姆尼出发之前,美国媒体就不大看好他的海外之旅,认为奥巴马2008年海外之旅的巨大成功是罗姆尼无法复制的。首先是罗姆尼在个人魅力上远远不如奥巴马。别的不说,单是奥巴马的演讲口才,罗姆尼就只能望尘莫及。其次,奥巴马初次竞选的时候,全世界和多数美国人已经厌倦了小布什的单边主义和8年反恐战争,希望有位新人给美国外交带来重要变革。今年的大选,重点不是外交政策,也不是变革,而是如何让美国经济尽快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来。从这个角度讲,今年的大选先天性地缺乏看点和激情,大大增加了挑战者的难度。
面对这么多不利因素,罗姆尼还是毫不犹豫地踏上了海外之旅。因为他深知,最重要的不是去试图超越奥巴马,而是让选民知道他已经努力了。比表现不好更糟糕的是没有勇气面对挑战。从这个角度来讲,罗姆尼是成功的。
选举政治与美国的外交
有人或许会说,罗姆尼的海外之行充分体现了选举政治对美国外交的影响。这其实是不准确的。准确地说,它仅仅表明,候选人为赢得选票而不惜做出种种外交政策承诺。只有当这些承诺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时,我们才能说选举政治影响了美国外交。事实上,美国总统竞选的历史告诉我们,竞选承诺与现实政策之间往往有着很大的距离。竞选是一回事,治理国家是另外一回事。用中国先哲的话来说,马背上打天下,但不能马背上治天下。当选举的尘埃落定时,我们往往会发现,美国的外交政策具有惊人的延续性和连贯性,而不是处处充满了不确定性。
中美关系可以说是最好的佐证之一。罗纳德·里根在1980年竞选时,谴责吉米·卡特总统与台湾断绝关系是对美国盟友的出卖,并且信誓旦旦地承诺在当选后将恢复美国与台湾之间的官方关系。然而上任两年后,他与中国政府签订了“8.17公报”,承诺逐渐减少对台军售。在1992年的选举中,克林顿把老乔治·布什的对华政策批得一无是处,并承诺上任后把人权与中国的贸易地位(当时叫最惠国待遇,现在叫正常贸易关系)挂钩。结果呢,他在1993年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把人权与贸易地位挂钩,但是第二年又废除了这项命令。此后的6年里,克林顿一直与中国保持全面接触,并表示愿意与中国发展“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小乔治·布什在2000年大选时,宣称要把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而不是合作伙伴。然而,9·11之后的反恐战争让中国成了美国的一个重要伙伴。当小布什2008年8月到北京参加奥运会开幕式时,中美关系可以说处于1989年以来的最高点。尽管奥巴马在2008年竞选时承诺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贸易政策,然而他上任以来在最有争议的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一直没有任何作为。因此,当罗姆尼几个月前对支持者说,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指定中国为汇率操纵国,我们不必大惊小怪。
这就是选举政治。它让很多旁观者忐忑不安,那是因为他们对民主还不太了解,或者是不愿意接受民主的闹闹哄哄。经历了选举政治考验的外交政策,实际上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为有了民众的参与和讨论,外交政策的合法性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