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芳洁
在经历过去十年的快速增长之后,中国房地产行业正在跨入另外一个新纪元。平衡、均衡社会各方利益,使得房地产调控将成为这个行业的常态;而土地财政一枝独大的方式,也正在经历严峻的考验和质疑。地产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也必将变革自己的生长方式。
在由经济观察报、新浪乐居、正略均策举行的中国蓝筹地产评审会上,评审专家基于各自的研究角度,对于房地产形势,以及企业面临的问题、未来的走向予以详尽研判。一个核心论调是,未来中国相当一段时间内,将仍以城市化为经济龙头,然而过去粗放的简单卖地换钱,将一去不返,增加土地资产的公共服务含量、以拉动内需为目标的格局,将是新十年的房地产之路。
经济观察报:如何看待房地产宏观调控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宏观调控下市场的变化?
王惠敏(中国房协经营管理委员会秘书长):我有几个关注的问题,第一,现在,我觉得作为行政主导型的社会,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呼吁对在建的、普通商品房的资金支持,政府应该拿出一些办法来,在这块应该拿出资金支持,也让社会稳定,不要不负责任。
第二,现在这个行业应该说是大家都比较理性,被调控者和调控的政府部门,其实大家都相对理性一点。改变不了世界的时候,只能改变自己了。
现在消费者也有点理性,开发商能扛的就扛了。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考虑一个中长期的产业政策,这也是我们协会一直给方方面面提的问题。房地产行业本身在社会经济过程中,这个历史阶段它的作用很大,但是没有一个相对维护它稳定的产业政策,动不动就拿它开刀,这样反而使这块动摇,其实这是对谁都不利的。这块应该有一个稍微前移一点的、维护产业稳定的一个产业政策,哪怕是一个试行的意见,这样能抗一些风险。
还有一个关注点是市场方面的问题,关于调控的问题,出现两个非常明显的反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诉求点几乎完全不一致,这确实是值得反思的一件事。
还有一个反差。在国外基本上有这个特点,经济发展景气的时候,地产的价格是往上走的,地产的形势是比较好的。今年非常有意思,我们是经济增长速度在放缓的时候,地产指标在走高。我觉得原因还是行政主导下的人为的不合实际经济规律政策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值得注意的。
还有一点,行业的发展导向。前十年是利润导向,比较追利润,再往后看,风险控制导向应该作为企业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原来是想怎么把钱挣到手,现在是怎么把项目做好的同时不要败家。
汪利娜(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如果我们看一个大的产业,为什么出台这么多调控,房地产的价格还在增长。这是一个长期潜在的因素,一个动力在里面。
美国的一个经济学家讲过,讲城市化与房地产的关系,当城市化处在起步阶段的时候,那时候房地产才刚刚起步,到50%、60%的时候房地产价格开始增长,到70%的时候,房地产的价格基本平稳。我们国家按常住人口来算,才刚过49%,如果按户籍来算,我们的城市化率只有30%。潜在的需求没有变,整个预期的升值大的方向也没有变,但是房地产为什么要进行调整呢?
2008年出台了4万亿的刺激政策,是为了应对危机,但是不应该同时出台刺激房地产的政策。08年的时候,在4万亿刺激政策出台之前,房地产市场已经做出理性的调整了。如果不是一股脑的政策砸下来,包括信贷、税收,这个市场将是非常理性的走一个平缓的过程。
房地产行业出台了刺激政策,各个地方政府所有的政策都出台了,就出现了这种情况。2010年投资增长率是33%,33%的增长在历史上都是没有的,一般都在20%左右。那是一个非常不正常的年份。
当市场非理性的时候,死一批企业是非常正常的。2009年和2010年就不是一个正常的年份,那个疯狂下来,这次调整死一批,也是一个市场必须为它的疯狂所付出的代价。
对于房地产业,大家还是要看大势,看周期,看它在经济中的基本位置,和影响它的基本因素。我觉得不必过分的悲观。各国在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在住房短缺阶段,都用行政化的手段,只不过是多一点少一点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大家还是淡定一点,基本面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但是为什么我们现阶段对抑制投机这么关注,不仅仅是因为美国的次贷危机,不仅仅由于日本泡沫的教训在那里,关键是我们现在钱太多了,看看老百姓手里35万亿,去年房子卖6万亿,这才15%左右。在整个金融资产过于封闭的时候,储蓄率高、人口密度高的时候,就非常容易使得这些资金向高风险的资产转移。
像国外面临着资产的萎缩,现在要萎缩到50%,这是一个资产贬值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老百姓不是面临着还贷压力,就是面临着破产,要么就是自己抑制消费。欧洲、美国都是面临这样的问题。
你是愿意资产泡沫越来越达,大家兴奋一把,然后再贬值下来好,还是让它有一个很平稳的、根据老百姓的可支配能力,逐渐地升上去好?这就面临一个选择。所以我觉得应该让资产价格回归理性。大家都知道房地产是有潜力的,但是你玩儿过了,什么人都到这里来,这个行业肯定搅混了。
经济观察报:地产飞速扩张、其他事宜让位土地财政的做法,应将发生转变。从未来十年或者二十年看,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与此匹配的房地产业应是何格局呢?
贺军(安邦咨询公司合伙人、高级研究员):未来房地产发展的这个环境会不会发生变化,我们在内部也讨论。中国土地经济这个时代,历史性的已经过了,要到一个新的阶段,新的阶段正在来临,是后土地经济时代。
后土地经济时代是一个新的模式,像过去土地靠出让、开发、销售、来获利的话,它都会遇到一些障碍,它是不可持续的。但是地球还在转,政府也还要运作,企业还要生存,往下怎么发展,到底会怎么样,我们关注后土地经济时代大的环境就很有必要。
在土地经济的时代,所有的资源都是围绕着土地来打造的,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已经有非常多的问题出现了,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特别大的问题,第一,房地产企业导致的经济空心化。把一个产业搞成一个产业园,就是在炒概念,还是寄希望于土地的升值,这种必然是不可持续的。这对国家的竞争力都是一个极大的损害。
第二,我们长期关注城市的建设,而没有关注城市管理。城市管理很糟糕,就拿上海那场著名的大火来说,房子越修越高,消防车来了,达不到一个灭火的高度。这就是城市管理的一个缺失。
在后土地经济时代,整个城市化应该从以建设为主转向以管理为主,把整个城市看成一个资产,让城市在良好的管理和运营之下。
如果我们把城市看作一个资产的话,城市运营强调的是管理和治理。对于城市资产的效益而言,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土地和经济的发展,更关注环境、民生、城市文化,这就是城市运营和城市经营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在中西部地区,房地产的发展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但是在东部地区、沿海地区和一线城市,房地产的发展已经到了非常过度的一个阶段,就必须从管理运营来提高效率。这样有助于整个房地产行业更加专业。
经济观察报:如何看待今年以来成交量和价格的上涨?接下来,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将如何?
张寅(虎杰投资机构首席分析师):
我们认为这次整个的成交量、一些城市的价格反弹,可能要持续到今年11月份,这是我们的基本判断。
对这次反弹,我们认为是大的调整周期其中的一个反弹,而不是新一轮行情的开始。这个调整周期的起始点是2011年的9月份开始。这个月份是一个很特殊的月份,不单是房地产的调整的一个月份,它可能是我们很多方面的一个结点,一个转折点。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温州崩盘。
这次反弹,从价格上来说,5、6月份在一线城市已经很明显了,到6月下旬、7月,已经传播到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但这个成交量无法与2009年和2010年比拟,因为没达到当时的成交量,没有一个城市的成交量创新高。
未来几个月的价格能不能有大面积的反弹,我认为均价不会有反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有一个默契,从现在到明年初,高档盘不让再出来,现在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
从资金的角度来说。资金来源,从国内贷款、利用外资、企业自筹、按揭来看,有两个数据下降了,利用外资一直没起来;另一个企业自筹,现在不是不能筹到钱,但无论是银行的,还是私募的,全都是高利贷。
企业融资,未来的两年房地产企业可能是债券,整个房地产的前景在资本市场已经不是很好了,最后肯定是走企业债券,未来三年国家想明白了,可能给打开门了。
整个房地产的毛利率急剧下降,确实是往制造业去了,土地不管是用老模式还是新模式,利润率下降的趋势很明显了。房地产企业的分化大家都不用着急,它已经在淘汰了,不必太在意。
经济观察报:什么样的企业能不断做强?地产企业在做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郝炬(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副总裁):这次做蓝筹地产统计的时候,我们也做了一个数据的统计。第一个特点,强者更强,但并不是所有的都可以强。恒大、万科是比较典型的,我们发现在去年包括预测未来的2到3年当中,周转率相对较高的企业,在市场的竞争过程中,必定会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同时有较高的一个净资产的收益率,我们在去年统计的数额不多,但是我们已经明显感觉出来,周转率领先的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要比后面高出25%左右,我觉得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特点。
第二个特点,明显看出来在这些企业的区域布局上,已经出现分化,现在对于领先类的企业,城市的合理布局、实现区域领先,已经成为这些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方面很重要的因素。我们在统计过程中发现,像万科、融创,他们平均销售规模非常高,可能只要有5个城市就可以卖150亿了。
在入选的这些企业里,有这样一些趋势,融资的合理对接。在2011年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这个趋势,发债比例越来越大。像万科,在国内融资出现一些困境的时候,香港还是可以拿到资金的。
从2002年到现在10年时间,行业整体的成熟度已经大大加强。因为未来简单的从土地获取利益的空间会越来越小,中国房地产下一步真正的趋势,是房地产企业盈利发生变化。未来在行业当中谁掌握了能够将土地资源变现、更好的把价值深挖出来的能力,这样的人会在市场上有更大的话语权,他可以跟政府对接。这个确实也是越来越明显的。
王洪(清华大学金融系副教授):全世界的形势,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所以房地产也不会有大的变化。第二,生产力的提高最近这几年没有大的技术革命,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后劲。和全世界比较,中国房地产发展的前景还是很好的,但是目前面临很多的问题,短期和中期来讲是亟需解决的。
从企业来看,没怎么死,其实应该让企业死掉,企业就是应该有淘汰机制。现在没有这么一个淘汰机制,企业不见得大就是安全的,还是要看专业能力、市场判断能力、服务市场需求的能力。你看现在,整个结构固化,板块也固化,市场好就涨,不好就跌,就是上市公司也没有很大的差别,整个经济不灵活。
房地产这个行业的素质能力和其他板块来比还是差一点,但是赚钱比人家要多,尤其是老板。专业能力,的确房地产公司比较差,好多地方供应的盘,富人看不上,但是穷人买不起。要么就是总体供应不足,要么就是供应结构严重失调。所以这种形势以后一定要变化,房地产企业不能单单就是盖楼,一定要考虑这个楼将来的用途,什么类型的人来用,配合什么产业发展,一定要向需求导向、服务导向、产业导向靠拢。
房地产不是企业来用就是个人来用,如果实业不能持续发展,房地产是无本之木,早晚要出事。房地产出事了,制造业好,我不担心;要是房地产好,制造业很不好,应该要很担心的。房地产的价格居高不下,货币的价值也居高不下,劳动力成本也是居高不下,逐步地提高,我们整个经济的竞争力在大幅下滑。
李国平(高策地产顾问机构董事长):
企业,死都是自动退的,大部分企业都没有走。例如,我把地给万科,自己留30%的股份,对万科来说很好,我没花钱就把地拿过来了,因为你留着股份,这是一个最好的合作形式。中国的企业太多,原因是太好做了,这个行业一点含金量都没有,昨天做建筑的,做建材的,今天就可以做房地产,所以这个行业门槛太低了。
下一步大企业一定要合并,第一,存量和增量的问题,尤其是一线城市,慢慢地存量都要大于增量,这一定是大的方向。有一个企业在北京做二手房,我们以前都不是很看得上,他们很低调,在业内也没什么声音,在2010年的时候,他的利润是10个亿。今后房地产的交易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手和二手,存量和增量的问题。
企业基本上的发展方向,往三、四线城市发展是对的,未来的城市化不一定大家都是集中的,三、四线可能会成为一个方向。
有很多的小企业他们的专业化,有些企业的商业模式,有些专门做各个地方的地产商业,比如到二、三线城市,都是地下的设施,他拿下来做商铺,做商业街。
另外我们合作很多的企业,也不是知名的企业,他专门做四线城市的写字楼,做一个公寓,都比当地的住宅卖得贵。
目前的变化未必就是会死掉,可能存在着很多结构性的机会,能抓住结构性的机会,既是房地产的发展方向也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杨熙(新浪乐居总编辑):从市场来看,开发商觉得最坏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整体来讲上半年开发商整体大的策略,核心还是去化,他们在年初卖的盘,按照总投资额测算的利润都是保本的或微亏,现在缓过来了。市场在回暖是显然的。但是,确实大家在变得理性,象2009年、2010年疯狂涨价,不会了,都在惦量。
其他方面我就不说了。有一点要关注的,正常可能是一个政策方面的,房产税征收的问题,包括市场上还是比较关注的。房地产税我不认为上海重庆的税制,开发商对市场最可怕的就是类似于香港在交易环节的累计税制。当你卖第一套的时候你的税是多少,第二套的时候税要提高,第三套的时候又高。这可能未来对市场会有实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