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入欧洲记
本报评论员:启越

  启越
  这是一家中国公司吗?位于荷兰南部文瑞(Venray)的英纳法汽车天窗系统集团(Inalfa)总部里,放眼看去,几乎看不到中国元素。但细心的客人还是能发现一些不同,比如在这家世界第二大汽车天窗制造公司的会议室里,提供的袋装茶叶不仅仅有欧洲传统的红茶,还有中国的茉莉花茶。去年,中国北汽集团旗下的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公司(下称“海纳川”)收购了英纳法集团100%的股份。
  如同会议室的中国茶叶一样,中国的企业开始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欧洲,他们选择的方式各有不同,或直接开设公司,或开展并购。就荷兰一国而言,截至2011年,累计有322家中国企业在荷兰设立运营机构,中国已经成为荷兰第二大投资来源国。仅去年一年,共有29家中国企业落户荷兰,投资额4300万欧元。华为等企业被荷兰官方视为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成功的典范。
  对于中国企业进入欧洲的路线图,荷兰外商投资局局长巴斯·浦乐施(Bas Pulles)的描述是,刚开始进入,中国公司都是做一些贸易、物流、港口业务,但很快就把自己的业务扩张到市场开发和销售,再慢慢到建立欧洲总部、控股公司,最近几年,开始进入服务业和设立研发部门。“从总的趋势看,中国公司投资荷兰不仅是着眼于价值低廉的产品,而是在做长期的落脚点,在价值链上实现最高价值。”
初入者
  对华北工控荷兰分公司总经理吴勇来说,来荷兰三年最值得一提的有两点:一是有时间陪孩子了。分公司下午5点下班,他5点10分就能到家,搞得孩子都不适应,因为在国内的时候,加班是常态,一周能陪孩子一两次就非常不错了。另外一点是分公司每年业绩都是50%以上的增长,“我们是光脚进来,现在慢慢穿上鞋了。”
  吴勇所在的深圳华北工控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北工控”)是一家集行业专用计算机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新企业,在工控行业,这家企业排名世界前三位。
  华北工控与欧洲发生联系是在2005年,那一年,华北工控第一次去德国参展——这是中国制造业在几年前获得欧洲订单的普遍形式——并意外地获得了一个大订单。欧洲的客户也很意外:还有这样一家中国企业,能做ODM产品(原始设计制造商服务)。2009年,华北工控决定在欧洲投资,直接设立分公司。
  虽然欧洲并非是华北工控的主要市场,但对于进入欧洲的动机,吴勇的解释是,欧洲市场是“试金石”,它可以检验出你的设计能力和生产能力,如果一款产品被欧洲市场接受,就代表了一个标准,在中国国内市场和其他市场也能很快打开销路;此外就是欧洲先进的设计,比如吴勇最近就从欧洲给公司带回了一种最新的屏幕防溅技术,这种新技术能保证屏幕即使扔到水里,也照样能用。“说白了,就是把我们的东西卖给他们,再把他们的东西带回去。”
  还有最关键的一条,中国的制造企业在欧洲投资,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眼界变宽。“以前只是单纯地关注用户的需要,很少考虑我们能否打造需求。”
  但对于初入者,这个市场并非那么热情好客。之所以选择荷兰,是因为荷兰的税收、语言环境以及地理位置等都是最佳选择,但公司设立初期面临的尴尬也不少。
  比如欧洲客户获取信息的方式是通过公司网站,然后通过Email不用见面就能敲定几百万的生意,而中国客户更喜欢与其见面。还比如欧洲的员工拒绝加班,在重要性排序中,家庭是重要的,孩子是重要的,度假是重要的,工作的重要性是放在最后的。这与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完全相悖。“你要打造一个新产品,在欧洲需要九个月。在国内的话,我们只需要两个月。”吴勇说。
  而这些尴尬也恰恰体现中国企业的优势,吴勇认为,作为初入者,他们一开始并不抱着挣钱的目的,也就是说光脚进来,相对于欧洲的竞争对手,思想压力并不大,但与中国市场不同,欧洲市场是一个稳定的市场,如果能在其中分一杯羹,那后来分到的羹会越来越多。
并购者
  与华北工控小心开拓不同,更多的中国企业选择并购的方式,直接进入欧洲市场——获得欧洲企业的品牌、技术和渠道。会议室提供中国凉茶的英纳法就是其中一例。
  英纳法首席执行官兼总裁马赛尔·萨博思告诉本报记者,英纳法之所以被出售,并非经营不善,而是其股东都是财务投资者,投资期限一到,就要退出。英纳法在全球拥有多个生产基地,其客户几乎囊括了全球汽车业巨头,中国的奇瑞汽车、吉利汽车也是其客户。
  当时英纳法要出售的消息引起了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高度关注。除海纳川之外,尚有来自美国、德国、西班牙和台湾地区的4家公司参与竞购,其中包括美国著名零部件制造商麦格纳,来自中国北京的海纳川名气最小。但中国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有全球最快的汽车行业增速。
  英纳法的股东们希望把公司卖给出价最高的人,但其经营管理层却更看重公司未来的发展前途。此后北汽和海纳川邀请英纳法高层到中国访问,最后的结论是,被北汽收购不仅可以扩大英纳法在华份额,也有助于拓展亚洲市场,最终海纳川成为最后赢家,全资收购英纳法。
  按照英纳法提供的资料,在2012年至2016年,该公司预测销售的增长主要来自中国的1.28亿欧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1.5%)和韩国的7500万欧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1.9%)。而北汽主要是看重欧洲、北美的市场,可以通过英纳法了解进入欧洲市场的经营方式。不仅如此,海纳川公司收购英纳法,有助于弥补其在天窗系统方面的短板,将帮助海纳川未来上市,实现从一般型公司转变为上市公司的战略转型。
  不过,对于更多的中国并购者来说,并购后的沟通成本不容忽视。李力(化名)是中国一家上市企业荷兰分公司的首席财务官,他要求化名接受采访。他所在的公司是中国生产打火机的著名民企,主要市场在欧洲,2008年,公司并购了荷兰的一家企业,而这家企业之前正是李力公司的欧洲代理公司。“通过并购,从而能控制公司产品在欧洲的销售渠道。”
  收购后,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团队融合问题。这家分公司有20多名荷兰籍员工,中方只派去了包括李力在内的3名高管。初期碰到了一系列问题。有一天,公司收到一封税务局的信,这封信需要立即得到处理,但并没有人主动告诉李力。不主动合作是李力当时面临的大问题。最后换了一位荷兰籍总经理,问题才得以慢慢解决。
  是好时机吗?
  对于荷兰的官员来说,如何让中国企业了解荷兰是当务之急。荷兰招商局官员的名片都带有中文,很多地区的招商官员都是华人,因为他们更了解中国企业的需求和行为习惯。9月底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中荷企业商务峰会上,该市市长范德兰(Eberhard van der Laan)面对台下40多家中国企业代表的见面语是“中秋快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希望未来会有400家企业来参加中荷企业商务峰会。
  包括欧洲的政府官员在内,几乎没有人怀疑现在是中国企业进入欧洲的最好时机。吴勇的看法是,欧债危机对于“中国制造”来说不是“危”而是“机”。而对于并购,吴勇的看法是未来5年内,公司也会考虑并购,他认为并购的好处有二,一个能尽快补上自己的技术短板;另一个是更快地让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在市场上出现,被用户接受。
  而李力的看法是,并购一家公司,好处就是一下子能拥有很多客户资源,不用花时间去积累,而最大的问题在管理上。别人维持了多年的管理方式,要完全改变成自己的模式,这是不可能的。能做的只能融入他们,然后做适当改变。
  而这点马赛尔·萨博思深以为然。他的看法是,中国企业家赴欧洲投资,成立公司或从事并购、收购,关键是与当地的管理层处好关系,“有的公司来把管理层全部踢开了,自己干,他这样成功的几率很小。只有互相尊重互相合作,才能做得好。”
(实习记者周丽丽、孙黎对本文亦有贡献)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入欧洲记
  本文所版面
【第 08 版: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