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朗诗集团田明:房地产面临更大拐点
本报评论员:陈哲

  陈哲
  9月底,朗诗集团在常州接下了一单总建面28万平方米的代建项目。这家擅长建造绿色住宅的开发商,首次尝试大规模输出绿色技术品牌。
  涉水代建背后,是朗诗从单一的房产开发业务向包括开发、养老地产、技术服务、节能改造等多元业务的战略转型。而绿色科技建造技术,则是朗诗开枝散叶的重大支撑。“我们的预判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业将面临更大拐点,一个企业必须提前做出调整,拥有差异化的产品技术和商业模式,才能在调整来临时获得足够的准备。”朗诗集团董事长田明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如是说。
  经济观察报:朗诗不久前发布的“深绿”战略,提出将朗诗科技公司独立推向市场去发展,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这个计划如何帮助开发业务?
  田明:你的理解跟我想的稍稍有所不同。我有一句话表达“深绿”战略:把一家有绿色科技特色的房地产公司通过5—10年努力,逐步变成以绿建技术和能源技术为核心的,包括房产开发、养老、代建、科技技术的绿色集团。
  科技公司的角色,在我们内部管理层讨论沟通时,也不是一下就达成统一的。我的想法,它是一个战略支撑平台,为旗下地产开发、养老、代建、技术咨询服务、节能改造等经营的需要,提供支持。虽然独立出来,但是经营部门不是它,它是后台。
  经济观察报:也就是说,科技公司很大程度还是做朗诗自己的项目?
  田明:准确地讲,它不仅服务于朗诗集团内部的关联项目,同时也是包括代建、科技服务、节能改造等对外业务中核心的支撑。
  过去我们一直对科技公司做不少的稳定投入,比如建立和并购公司、招聘、培训、研发,多年积累有了成果,现在科技公司已经盈利了。今年我们还有一个考核指标,除关联交易外,对外实现盈利。
  经济观察报:谁是朗诗科技输出的目标客户?
  田明:在企业级别,直接是朗诗竞争对手的,我们不去支持。项目上构成竞争关系,也不会合作。除此以外,地产商的项目都是我们的客户。
  其实我不认为开发商是我们最好的、唯一的客户,比如说写字楼、政府办公楼、开发区办公楼、医院、养老院、酒店等都是很优质的客户,这类公建项目能耗需求更大,朗诗做起来,示范效应和经济效益都会很大。
  经济观察报:从营收和利润上,科技输出板块占比会大吗?
  田明:销售收入上,科技业务跟地产开发业务没法比,但是利润上的比例会逐渐拉上来。其实一个企业的终极目标不是规模,而是效益,股东价值最大化是最重要的。
  经济观察报:养老地产也是这次朗诗转型中提出的重要概念,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大手笔投资,你们准备怎么做?
  田明:五年内朗诗会做两件事。第一步是将养老地产作为地产开发的一条新产品线,我们现在产品线有首次置业、首次改善有多次改善,有终极改善,还缺一个老年人的产品。实质还是房地产开发,只不过是针对老年人需求,进行涉老型的规划设计、建造、医疗等资源的整合配套。我们已经在三个项目上试验。
  第二步我们要做完全的养老社区,可以是自己持有的,也可以是租赁的。我理解养老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产品打造,这只是锦上添花,最核心在于服务。
  朗诗不想一下子就搞出大而全的养老社区,一下子搞太大有点藐视困难。所以战略做得很坚决,但是操作上则很谨慎。
  经济观察报:最近有消息说你们签下一个大体量的代建项目,为什么这次转型一改原先专注绿色产品开发,业务维度更丰富?
  田明:最近签下的常州项目,算是朗诗第一个规模比较大的代建项目,总建面28万平方米。代建属于公司战略级别的,朗诗很想把现在的房地产业务做好,逐步地由重转轻。这跟对经济形势的预判有关。
  你可以看到有些经济体国家,比我们要走得更往前一点,他们企业的发展过程、经验,值得我们去研究。中国跟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比较接近,日本经济成长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战后重建逐步走上政府投资、出口拉动的模式。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此后经济陷入麻烦,连续20年处于低位增长。日本的房地产也经历了资产价格的快速上升,当经济不能持续提供支撑时,泡沫就破灭了。
  但是我们看到日本有些房地产公司,由于有差异化特色,包括产品技术、经营模式,很好地抵御了经济停滞和房地产泡沫破裂。当总的需求下滑时,那一部分差异化产品还有需求。另外业务模式有代建、有定制,你看日本普通老百姓的民居,集中公寓是少量的,大量的还是独栋,都是老百姓委托给大的商业机构来做。
  房地产大发展时,很多企业是不愿做这些业务的。但是当整个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城市化进程经历拐点后,房地产整体需求发生逆转,传统的项目卖不动了,很多之前看起来很强大的开发商,实力被严重削弱或被破产兼并。而那些有技术特色的、有产品差异化、有经营特点的,大发展时期不那么被关注,这时候新业务的利润有效地补偿了传统业务的亏损。积水公司、大和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们昨天发生的事,正是我们今天发生的,他们的今天,可能也是对我们明天很好的借鉴。
  经济观察报:似乎还有不少人认为,虽然最近房产开发有所放缓,但依然有很大空间的城市化,仍会给开发商带来很多机会。
  田明:中国的城市化会走出跟别人同样的轨迹吗?我看不一定。人家可能到65%、70%才出现拐点,但中国会不会早一些呢?另外,理论上的设想跟现实有时差距非常大。我个人感觉,中国距离高速增长到平稳增长的时间,已经非常接近了。这是朗诗采取新战略的主要原因。
  经济观察报:今年上半年,朗诗在土地市场基本是蛰伏状态,最近几个月却接连拿了5块地,投资额在公司销售收入上的比例还是挺大的,你认为现在是合适的投资窗口?
  田明:对房企而言,地是原料,拿了地才能生产。从供应上看,整体而言,地方政府推地意愿比较强,供应比较充分。购买方,海外的资本,包括一些主业非地产的公司,参与国内房产领域积极性已经不如以前。而房地产行业本身,经过连续的调控,房企对土地的购买能力整体也在下降。就总的供求关系而言,适合你去买原料。
  我们倒不是想未来形势多好,其实没有改变对未来的预期。
  我们现金流不错,一直有一定比例的钱放在账上。朗诗账上有20个亿是常态,这个钱不投资,是为了安全付出的必要的代价。
  经济观察报:你会不会太悲观?现在时点看,这轮史上最严重的调控,似乎也不过如此。
  田明:最严厉的,根本没到。真正严厉的不是这样,不是政策,政策可能只是一根稻草,严厉的是经济规律。经济发展慢下来,基本面发生变化的时候,还需要这么多地产商么,要这么多供应干什么?
  我不是个悲观的人,但是,你看地震、海啸每次伤亡都很大,关键在于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在不可预测的情况下,企业怎么办?既不能躲到山上饿死,也不能不防患。
  经常有人跟我说,强者恒强,希望我们发展快一点。可是我认为,企业最好的速度,就是不要死的速度。当你经历一些小概率严重危机时,强者恒强是不成立的,可能死得更快,因为人们经常把“强”和“大”画上等号。
  不同的生态环境,会有不同优势的物种。前十年,经济高速增长,房地产需求很旺,市场划出来一条斜率很高的曲线。那些胆大的,实施了非常激进的策略,现在扩张得很大,因为赌对了。但是今后,进入起起伏伏的、甚至向下的市场,难道还一定是他们取胜吗?
  所以我认为环境是决定性的,企业家应该对这个事情有预判。如果环境不支持还大踏步发展,那只能是积累风险。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朗诗集团田明:房地产面临更大拐点
  本文所版面
【第 39 版:蓝筹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