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超
上海大师赛除了拥有“ATP1000最佳赛事”的荣耀外,更有一项全年其他ATP赛事都难以企及的纪录:球员鹰眼挑战成功率最低,29%的成功率比其他赛事平均35%的挑战成功率低了5个百分点之多。
这固然要感谢裁判的高水平。自喜力公开赛以来,连续在上海赛执法十多年的上海裁判陆英浩介绍说:“参与执法的除了ATP指派的金牌、银牌裁判,国内出的都是最好的司线,思想高度集中,准确率才高。”但正如国家体育总局网管中心竞赛部主任张东文所说,“裁判也是人,不可能在两三个小时的比赛中一直不眨眼睛。”更何况男子比赛的发球速度突破200公里/小时已成为常态,有时候真超越了人眼所能承受的范围,这也是女子比赛裁判误判的比例要远小于男子的原因之一,而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的场地又属于快速硬地球场。为弥补人的过失,自2006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后,上海劳力士大师赛成为最早引入“鹰眼”系统的ATP巡回赛之一。
所谓“鹰眼”系统,就是“即时回放”系统,是通过电脑模拟来逼真而精确地还原网球飞行轨迹的电子系统。参赛运动员可以在比赛中针对裁判的判罚提出通过“鹰眼”回放来确认,以避免误判而最终影响比赛结果。它由8至10台设在网球场地上方的摄像机和4台计算机构成,由摄像机把场内图像信号传递至信息处理中心,中心对信号进行处理后合成为3D图像。据上海网球大师赛鹰眼技术总监奥利弗·克鲁夫介绍,上海劳力士大师赛在中心球场和一号球场各安装了10台摄像机,7台环列在屋檐,3台固定在屋顶。
克鲁夫介绍,安装系统并不麻烦,费劲的是对其精度进行调试。开赛前,进行反复试验,以求取得最精确的效果,他们还要在场地四周摆满网球,以测试阴影对球轨迹的影响,进而测试球的运行轨迹。反复“锤炼”后的鹰眼真准确无误吗?其实也不是,克鲁夫透露:误差在3.6毫米以内。不过,对比网球场的底线宽度10厘米,边线宽2至5厘米而言,鹰眼所见,秋毫毕现。
在“鹰眼”技术被引用到网球场之前,球场内说一不二的人就是裁判。如今球员们也有机会对裁判说“不”了,当然,要在挑战“鹰眼”成功的基础上。也正是因为鹰眼的公正性,足球等比赛也一直在被要求引进“鹰眼”。包括羽毛球,中国名将林丹就是“鹰眼”的鼓吹者,只是羽毛球的商业开发和网球还不能同日而语。一套上千万人民币的设备,即使租用也需要100万元以上,这对市场价值尚不广阔的羽毛球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另外,羽毛球速度更快,球的飞行轨迹更短,也对鹰眼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如此一项对球员有利的高科技应用,却备受网球运动员争议。有人说它是事半功倍的好帮手,也有人说它是华而不实的小噱头,因为裁判的判罚多半还是正确,所以,多数球员认为鹰眼是“鸡肋”。
比如瑞士天王费德勒。“网球应该是人的运动,而不是机器的运动。这些钱还不如用来赞助有天赋的小球员,那可有意义得多。”这也是足球一直没有引入“鹰眼”的原因,但公正性又不可回避,所以足球比赛开始引入门线裁判。费德勒一直不太赞同使用“鹰眼”,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担心受到对手干扰,被打乱比赛节奏。确实,对于他来说,实力摆在那儿,不在乎一分两分,但要是比赛节奏或心态被对手影响了,那就不是简单的事了。
美国名将罗迪克也认为,“很难说是好还是坏,我认为只是为比赛注入了新的东西。球迷们多了个理由喊上两嗓子,常常是他们在看台上大叫‘挑战,挑战!’要知道,这只是比赛的新乐子。”
不过,也有很多球员欢迎引入“鹰眼”系统,莎拉波娃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认为一个判罚有问题,就肯定希望提出申诉,为什么不呢?如果你不喜欢,完全可以不用。”确实,至今也没见任何人“大度”到不适用“鹰眼”,包括费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