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向西”
本报评论员:程久龙
程久龙 2月23日,武汉荷田大酒店。湘鄂赣皖四省省会城市——长沙、武汉、南昌、合肥的党政“一把手”齐聚一堂。 这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首届会商会议现场,与会嘉宾包括上述四个省会城市的市委书记和市长,以及要职部门的“一把手”。会后,四个城市市长共同签署了旨在加强跨区域合作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暨长沙、合肥、南昌、武汉战略合作协议(武汉共识)》。 与之相关的一个背景是,2012年2月9日,湘鄂赣三省省级党政主要领导曾会商武汉,并签署《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上述中部三省,这被称为“中三角”战略。在过去的一年中,湘鄂赣三省在基础交通、旅游等领域,开始启动跨省合作的尝试。 随着安徽加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中三角”战略迎来扩容。 “我们的愿望是,打造中国经济的‘第四极’。”会议间隙,武汉市长唐良智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区域经济的梯次发展,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地区后,中部地区有望迎来下一个发展机遇:“中部应该崛起,我们应该抓住这样的历史机会。” 但现实的另一面是,中部各省产业结构趋同、发展阶段相似。尤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竞争激烈,导致重复建设现象时有发生。中部各省的融合发展之路,也绝非坦途。“合作中最大的挑战是,打破物理的障碍、政策的障碍和体制的障碍。”武汉市长唐良智表示,“(希望通过这次合作)让它形成更加自由方便的资源的流动,更好的来推进发展和融合。” 安徽“向西” 在最初的“中三角”战略中,安徽并未纳入其中。“长期以来,安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向东靠拢,融入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经济区。”“中三角”战略研究者、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这样告诉本报。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上海浦东对外开放,安徽闻风而动,当时提出口号即是“开发皖江,呼应浦东”。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如今,安徽8个沿皖江城市利用省外资金已占全省的70%以上,其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近60%。“但在皖西,以安庆为中心的地区,由于地理区位限制,在承接东部长三角产业转移中显得相对尴尬。”秦尊文说。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动皖西区域发展,成为安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 从区域位置看,作为长江沿线重要港口城市的安庆,正好与长江中游城市群连成一片。皖西地区向西融合的发展思路,开始纳入安徽的高层构想。 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合肥市长张庆军戏称,安徽未来的区域发展策略是“左顾右盼,左右逢源”。 促使安徽向西合作,更大的推动力来自中央高层。去年12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江西和湖北调研时,首次提出希望把安徽的发展,纳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 在此背景下,将安徽融入“中三角”战略步伐,开始提速。早在今年春节前,湘鄂赣皖四省省会城市,就开始积极筹备此次首届会商会议。 事实上,安徽与“中三角”地区存在诸多合作的契合点。首先,在基础交通领域,“中三角”与安徽均位于长江中游沿线,但目前武汉至安庆段的航道平均水深仅4.5米,极大地阻碍了长江作为黄金水道的运输功能。此次,会商会议中,武汉方面即提出,希望安徽与湖北加强合作,将航道水深由目前的4.5米扩展到6米,更好地发挥长江的货运潜能。 此外,安徽作为产煤大省,与“中三角”煤炭资源紧缺,正好形成产业和市场的互补。不止于此,作为最大的家电产出省份,安徽的大量家电产品内销地,即是“中三角”地区。 “在‘中三角’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之间,安徽可以起到桥梁作用。”秦尊文说。在他看来,随着安徽纳入“长三角”的发展战略,整个长江中下游经济带,将连成了一个整体。 “中三角”扩容 随着安徽的并入,“中三角”战略正式迎来扩容。在签署“武汉共识”的当天,上述四个城市的政府职能部门,还在交通运输、商务、文化、卫生、旅游等11个领域签署了具体合作协议。 在基础交通领域,四个省会城市之间,希望构建“2小时城际交通圈”。根据达成的交通合作协议,四市将以武广、合武、京九、沪昆、昌吉赣等客运专线为主体,加快推进四省会城市间高铁、城际铁路等快速通道建设,尽快研究建设长沙-南昌、九江-合肥、武汉-九江城际铁路及合武高铁改造等项目,使四省会城市间形成环状快速铁路网,从而建成四省会城市2小时互达经济圈。 在旅游产业领域,四城市还将展开旅游产业一体化合作。根据协议,四市旅游局将依托岳麓山、巢湖、滕王阁、黄鹤楼等著名旅游区(点),以武合高铁和京广高铁为骨干,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共建长江旅游黄金带和中部高铁旅游协作区。不止于此,四省还将完善异地汽车租赁网络,完善自驾车(房车)线路、标识和营地,实现景点、酒店、餐厅、交通等旅游付费一卡通等。 在产业经济领域,四省计划建立“煤电保障共赢机制”。初步框架是形成一个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来推动的煤电保障共赢合作机制,充分利用长江水道,共同推进与拓宽水运电煤,共同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推进输煤输电通道建设,改善四市能源供给结构,增强能源保障能力。 不过,与此前湘鄂赣三省签署“中三角”战略合作协议类似,上述合作计划仍然停留在框架协议阶段。事实上,由于各省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在跨区域融合中,阻力依然不小。 可供参照的是,自去年提出“中三角”战略以来,尽管湘鄂赣三省,在交通旅游、商务产业、科技互助等领域,签署了部分框架合作协议,却少有实质性动作。来自湖北省社科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合作,“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部门之间和系统内部都还没有形成长期固定的协作机制,而且缺乏实质性的合作项目。” 不止于此,作为中部地区,在招商引资各省有着共同的需求,但又利益各异。前述研究报告就指出,“中三角”各省由于人力资源、区域环境和消费市场类似,产业结构趋同,在湘鄂赣三省超过千亿元的产业中,均存在石化和食品两大产业。除了湖北的电力,湖南的轻工和冶金业外,其他所有产业存在省际重合现象。 上述报告还指出,中部各省“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过程中,承接项目多为电子信息、食品制造、建材等产业,表现出明显的趋同与竞争”。 湘鄂赣三省融合所面临的障碍,也让安徽并入“中三角”的区域融合之路蒙上一层阴影。对此,合肥市长张庆军回应称,现阶段的合作,还是从阻力较小的领域入手,比如基础交通和旅游。 而合肥市商务局局长蓝天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则表示:“事实上,中部各省之间,部分区域的产业互补性有限。”蓝天以合肥与武汉举例,2012年合肥GDP刚破4000亿元,武汉GDP就已超过8000亿元,两省在经济体量上的差距很大。“合肥与武汉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合肥的产业互补性现在并不是很强。”蓝天表示。“‘中三角’战略合作更重要的是它的概念。”在蓝天看来,通过共同推动“中三角”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这样一个概念,希望能够为中部四省争取到更多的国家层面的支持和优惠政策,从而满足各自发展的共同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