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行业走到十字路口中联重科高级总裁殷正富分享“中联模式”
“当前,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走到了转型调整的关键时刻。”
在2013第十二届中国工程机械发展高层论坛上,中联重科高级总裁殷正富从产品结构创新、管理结构创新和国际化道路创新三个方面同与会行业代表分享了中联重科的创新发展之道。
产品结构创新:一天一个新成果
“工程机械在全球看还是一个产能相对过剩的行业,是传统的制造业。”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曾如此指出,“但是,通过技术创新、调整产品结构可以增加市场机会。”
在11月28日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工程机械发展高层论坛上,殷正富表示,“科技创新是制造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不竭动力。”
拥有50余年技术积淀的中联重科,十分注重前瞻性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目前,中联重科已建立起国家混凝土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机械关键技术实验室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三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联重科获国家专利授权量753件,同比增长76%;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量136件,同比增长800%。
据统计,在中联重科的研发部门里,平均每天就有一个新品问世,每年新产品对销售收入的贡献率超过50%。这也对中联重科的企稳回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科技创新,中联重科取得了混凝土机械销量在全球持续领先的地位,塔机销售总量在全球塔机市场份额也已提升到20%。
管理创新:中联重科实现有质量增长
“如果说前一个十年,是规模增长的时代,那么下一个十年,是经营质量为王的时代。”殷正富表示,“行业转型期,决定了企业经营行为必然随之转型。而这种转型,是以新的经营理念的树立为前提的。”
自2011年3月份起,工程机械行业一直表现不佳。在严峻的经济形势背景下,中联重科坚持管理变革,降本增效,做到“向科学管理要效益”。
中联重科倡导科学管理,全力推进“事业部模拟股份制”,变革管控模式,将更多经营自主权、薪酬分配权授予各事业部,充分带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强化经营质量与薪酬分配的联动机制,引导各事业部实现有质量的增长。
2013年,中联重科的经营质量得到了整体提升。据中联重科董秘申柯介绍,“在提质增效的过程中,公司实施的‘事业部模拟股份制’贡献很大。”
中联重科总部的这种科学管理模式也深入到事业部基层当中。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公司依照事业部制模式,细分产品,成立泵车、搅拌站、搅拌车、干混站、机制砂等五大事业部,每一个事业部都有专门的生产、流程、质量监控等管理机制,以保障产品精益求精。
这也让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的市场份额稳步提升。数据显示,1-9月中联重科泵车市场占率达到42%,车载泵达到49%,搅拌运输车达到20.7%。
跨国并购整合的“中联模式”
“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走出去’,已是大势所趋,而且我们也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注重企业国际化能力的培育和夯实,走出一条新型国际化之路。”殷正富在第十二届中国工程机械发展高层论坛上也谈到了国际化道路的创新。
近年来,在融合创新、全球化视野的发展模式的指导下,中联重科在国际化征程上迅速完成了在国内和国外的产业优化布局。
早在2008年,中联重科就联手弘毅投资、高盛和曼达林基金,以总额5.11亿欧元全资收购CIFA这家拥有80年技术沉淀的世界顶级混凝土机械企业,率先打开了进军欧洲市场的大门。
在跨国并购的过程中,中联重科摸索出了以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为基础,以无形资产激活有形资产,运用强大的吸收转化创新能力,有效推进与被并购企业在制造体系、渠道、品牌以及文化等方面的递进融合,积极导入全球领先的经营模式——“中联模式”,打造国内跨国整合的样板。
“我们要谋全球而非谋中国,我们的出发地不能仅仅在中国,更是在全球各地;这种新型的国际化道路,不能仅仅按部就班地等待自然生长和进化,更要通过借力来实现‘跳级’式的发展。”殷正富说。
不难看出,在中联重科向世界级企业迈进的征途中,创新始终是强劲的支柱。从中国工程机械的黄金十年到行业L型底部的持续盘整,中联重科始终保持有质量增长,这背后,是中联重科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