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文登撤市划区“大威海”力争蓝区话语权
本报评论员:张庆宁

  张庆宁
  山东大学(威海)2006级新闻系在入学时共有49名学生,毕业几年后,他们中只有一位同学因考上公务员留在了威海。
  威海位于山东半岛最东边,三面环山、一面靠海,这里有一流的居住环境,却没有海量的工作机会。本地多所高校的毕业生,大多选择去“外面的世界”。
  上述种种,都指向威海相对落后的经济总量。2013年上半年,在山东17个地级市的GDP排名中,威海位列第10,达到烟台市GDP一半以上,与青岛尚有近两倍的差距。
  2014年1月22日,经济观察报记者从威海市官方渠道获悉,此前由威海代管的全国百强县文登市,即将撤市设区,划入威海。
  这座滨海小城准备“走出闺房”,在这场蓝色经济区竞赛中大干一场。
  被束缚的威海
  1984年,威海市成为对外开放城市,威海港和石岛港为国家一级对外开放港口;1987年,威海市区享受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所辖3市1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威海开通至韩国仁川的海上客货运输航线……
  由于是中国距离日韩最近的城市,进出口一直是拉动威海经济的主要引擎之一。“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威海的外贸行业遭遇重大打击,这直接影响到威海近些年的发展。”威海市发改委综合科科长于习文说。
  在全球经济环境不佳的背景下,中国多地采取了“大造城”等城镇化手段拉动本地经济。不过,威海没有“凑这波热闹”。
  于习文表示,此前的威海市主要领导也曾想过效仿其他城市:建一座新城,将市委市政府搬过去,以此方式来刺激本地经济,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施。
  “以前我们觉得威海错失良机。现在看来,这未必是坏事。我们的城市负债在全国范围内一直非常低,这给我们预留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威海市发改委蓝色经济区管理办公室产业科科长杨文达透露。
  另外,局限的交通系统一直束缚着威海发展的手脚。“像合肥、郑州这样的中部城市,以火车站为中心画个圈,可以圈出半径四五百公里的辐射范围。而我们,一大半都圈到海里了。”杨文达认为,在对外贸易受阻的情况下,威海市对内辐射也遭遇到严峻挑战,“我们的老大哥青岛,早就有了直通全国各地的高铁网络,而我们的火车还停留在K(快速)、T(特快)的阶段。”
  这样一来,不仅威海的经济总量长期处于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下游水平,就连威海的企业也被本地官员评价为“群山无峰”。“企业很多,但像泰山一样耸立起来的,没有。”威海市商务局外资管理科科长高翔表示,威高集团是目前威海产值最高的企业,去年产值150多亿元,“不用和青岛、烟台比,即便是济宁都有一批年产值过500亿的企业。”
  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到,威海此前力促成山、三角两家当地最大的轮胎企业整体上市,甚至已拟定好了新公司的名字,但因为利益纠葛未能整合成功。同样因为利益纠葛,威海港集团也错过上市机会。反观2006年上市的日照港,如今货物吞吐量突破3亿吨大关,相当于威海港的9倍。
  “大威海”照进现实
“目前文登撤市设区的条件日趋成熟,尽早争取将文登撤市设区,形成‘大威海’。”威海市政协委员王荣光认为。早在2009年的威海市两会上,王荣光就提出《关于威海在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建议》的提案。
  两年后的2011年6月,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一直以慢节奏著称的威海,与青岛、烟台、日照、潍坊、东营、滨州其他6城一道,加快发展步伐。
  “国家关于‘蓝色经济区’的规划出台之后,其他6个城市动作频出。比如青岛,2012年年初就启动了蓝色硅谷核心区,力图在海洋产业创新方面保持领先。”一位多次参与威海市经济发展专家论证的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教授表示,在多重因素的倒逼之下,威海必须迎头赶上,“这其中首先要突破威海逼仄的城市空间。”“大威海”的梦想,在威海市委书记孙述涛和市长张慧执政威海期间照进现实。
  2012年4月,在威海市召开的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提出了“中心崛起、两轴支撑、环海发展、一体化布局”的发展战略。
  山东省发改委于2013年3月批复了《威海南海海洋经济新区发展规划》,原来隶属于文登市的南海新区管委会升格为威海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同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威海工业新区正式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定名为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4年1月22日,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于文江在该区2013年度表彰大会上说道,“文登即将撤市划区,我们的区位优势会更加突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都会迎来更大机遇。”
  两位接近威海市党政部门的人士分别证实,威海这一区划调整申请已在2013年12月左右获国务院批准,目前只差正式宣布。
  如今的威海,基本形成五区两市六大重点区域的市域一体化格局,其中五区分别为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环翠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即将被撤市划区的文登。
  威海此前以环翠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市区土地面积为777平方公里。经济观察报记者据威海统计年鉴计算,随着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297平方公里)的设立,以及日后文登(1615平方公里)的撤市划区,原本逼仄的小城日后拥有的腾挪空间不言而喻。
  “文登撤市划区之后,位于威海主城区和文登中间的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整个威海市域的中心。这就是‘大威海’!”前述专家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教授进一步分析道。
  威海机会
  威海市发改委多位官员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威海虽然一直是青岛的“小弟”,他们希望通过目前实施的市域一体化战略,打破区域局限,拓展发展空间,做大自身实力,在蓝色经济区的7个城市中争夺更大的话语权。
  2013年11月,青岛、威海、烟台、日照、潍坊、东营、滨州7个城市成立山东半岛城市部门战略合作联盟,威海市与半岛的6个兄弟城市走上“抱团”发展之路。
  青岛市国内经济合作办公室在此前拟定的《山东半岛城市部门战略合作联盟筹建方案》中表示,“选准半岛城市群地区间的产业对接重点,有针对性地推进跨地区产业转移和承接,促使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方式不断创新、层次不断提高。”
  但青岛能否像上海辐射长三角一样辐射威海等兄弟城市,疑问尚存。“我之前看过一份山东省的产业调研报告,报告称青岛自身的产业链并不完整,很多零部件和工序还需从南方引进。”于习文认为,即便是青岛进行产业转移,承接的仍会是其辖区内的平度、胶州、莱西等市。
  “虽然我们都在提差异化竞争,但其实还是在同业竞争。”于习文表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只是基础,威海若想在蓝色经济区占据一席之地,仍需在同业竞争中攥紧自己的拳头产业——海洋渔业。
  据威海市发改委提供的报告显示:威海的远洋渔业整体规模和实力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具有农业部远洋渔业资格的企业19家,占全省的70%、全国的15%。威海市2013年海洋产业增加值841亿元,占全市GDP比重33.4%。“发展海洋产业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将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于习文透露,这也写入了2014年的威海市政府工作报告。
  在前述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教授看来,威海在海洋渔业方面勉强做到不落下风,短期内注定无法超过青岛,“威海真正的优势还是全国一流的生态人居环境。接下来,应集中精力发展以医疗、养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
  这种观点得到威海市商务局外资管理科科长高翔的认同。“目前威海拥有医疗和养老企业30多家,但大多是品质中档的内资企业。”高翔透露,目前已有一些日韩养老领域龙头企业与其洽谈,其中部分项目进入实施阶段,“这将提升威海养老行业的服务水平、品牌价值和产值利润。威海去年的第三产业仅占三大产业的40.6%,相比济南等地过半的比重,仍有巨大潜力可挖。”
  “青荣城际高铁年内有望通车,将促成青烟威一小时城市圈。”高翔说,日后青荣城铁与山东的高铁网络贯通,威海到北京也就四个小时,到青岛、济南不过一个多小时,届时很可能出现“威海-北京”、“威海-济南”、“威海-青岛”这样的双城生活模式,“威海房价的上涨可以预见,现代服务业有望出现投资热潮。我认为,这里会成为山东半岛新的经济增长极。”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文登撤市划区“大威海”力争蓝区话语权
  本文所版面
【第 14 版: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