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关于背景离乡的三幕戏
本报评论员:李黎

  李黎
  2014年1月19日夜,笼罩在“过年回家前夕”气氛中的北京,在尤伦斯UCCA大厅的幽暗里人们在看一系列关于“背井离乡”主题的纪录片。接着是一场三地连线通过大屏幕进行的现场视频跨国讨论。这是一场关于“离乡背井工作”为主题展开的讨论。在北京现场的学者汪晖、社会学家严海蓉,与慕尼黑的作家雅格达·玛丽尼克、律师赛兰·阿特斯以及在约翰内斯堡的哲学家阿希尔·姆本巴和导演哈罗·马塔班连线探讨,而后列席的观众们加入进来。毕竟在看完《归途列车》《尘土之国》和《眼前的国度》三部印象深刻的纪录片后再继续“背景离乡”这个话题讨论,大家都有很多话想说。
  《归途列车》里让人焦灼的售票大厅和打工者日常的夜晚对话场景让人动容,这部范立欣执导的纪录片记录着每个中国人熟知的一场声势浩大之景——每年春天,随着1亿3000万农民工踏上春节返乡之旅,这场一年一度的返乡潮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类迁徙活动,也恰恰揭示了中国介于小农经济和工业文明之间的尴尬现状。“中国有1.3亿外出务工者。他们只在每年的春节返乡。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人口。”这是《归途列车》开头的字幕。常年从事经典写实风格电影创作、曾执导过获奖纪录片《沿江而上》的加拿大籍华人导演范立欣随同一对已在每年一度的回乡路上跋涉了近二十载的夫妇,踏上了回家的旅程。与许多民工一样,张昌华和陈素琴将子女留在老家,去工厂里做苦工。片中打工者在异地狭窄生存空间里的日常,和女儿不安分的叛逆和对自由自立的向往被唯美干净的画面刻画得让人凝神深思,那些喧嚣声包围下公用电话里和远方亲人拙朴又殷切的絮语尤其让人动容。女儿最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辍学并外出务工,而这一厢在大城市连买两张回家票都无能为力的父母唯有未知命运的焦灼和茫然。通过对一个中国普通民工家庭真挚又细致的观察,中国在迅速成长为经济大国的背后所付出的人力代价和民工家庭的生活被一种平静深刻的忧伤娓娓道来。
  来自比利时的纪录片《尘土之国》,导演布拉姆·范·巴森探索了刚果人和中国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故事发生在前比利时殖民地刚果民主共和国,讲述了两位中国中铁工程公司的雇员在修建一条连接刚果两大城市的铁路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事情。老杨是公司的物流主管,埃迪是他的刚果籍翻译。老杨需要在埃迪的帮助下,与刚果当地企业家打交道,因为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建材,整个工程将陷入停顿。然而等待他们的是一场漫长、严酷而又荒唐可笑的拉锯战,讨价还价之间充满了种种误会。影片多次穿插一位由范·巴森亲自邀请的刚果电台主持人的幽默点评,在谈笑之间,忠实地记录了工作全球化的场景。《眼前的国度》——尤迪特·凯尔和安雅·克鲁斯卡共同执导的纪录片(德国,2013年)在这部两人第四度联手拍摄的电影中,两位导演亲身见证了三个外国人在一年间的遭遇。阿卜杜尔、布里安和法里德在一座名为贝尔齐希的小城中的一个难民营落脚,他们希望以此为基点,踏上融入德国社会的道路。无论是在当地节日上,还是在办事机构和迪斯科舞厅中,他们对德国的看法都与勃兰登堡人的观念产生了强烈的碰撞。《眼前的国度》一片以极为震撼的方式,将这场出乎当事人意料的滑稽冲突展现在观众眼前。
  元代戏曲《汉宫秋》中写道:“背井离乡,卧雪眠霜”。在雪霜里睡觉,在雪霜上睡眠,含着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离开家乡的痛苦意味。在这场三幕纪录片放映后的跨国连线讨论里,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慕尼黑室内剧院以及歌德学院约翰内斯堡分院这三地的嘉宾以及观众,围绕着“工作的世界,世界的工作”这个主题讨论安身立命和离开家乡。主持人说,现代人通过工作来实现自我价值,但工作的对象和条件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具备极高的灵活性,很多情况下,为了安身立命,人们甚至不得不同时身兼数职。能在同一个地点维持稳定的工作关系的人,已经屈指可数了。人们为了工作跨出国门,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在讨论“中国梦”和在外务工者的生活关系时,这主持人让现场观众们举手表示有多少人愿意为了一份工作离开家人走出国门,现场几百人中有几十人举起了手。在这个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中,工作移民的原因和形式都在变得越来越多样。这其中,文化因素与经济和政治因素相互融合,密不可分。《尘土之国》就是一个欧洲人拍的关于中国人在非洲的小电影,南非也有一百到一百五十万个外国深也是有流离失所者,有难民,有职业的移民,劳工移民,也有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和中国人到南非做生意,还有更多的南非是本地区是非洲地区,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个国度。约翰内斯堡现场的嘉宾说:“我早一些跟一个索马里的女性见面,她算是一个流离失所者,我跟她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她们对南非的看法和印象。你会发现情况是非常多元化的,这里夹杂着各种语言,各种文化以及各种宗教的因素。我们有时候会认为世界在变化,但是我们自己的家园不会变化,但是这是一种错觉,其实在南非我们最熟悉的地方,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也不光是来自非洲其他地方的移民,有巴基斯坦人,有来自东欧的移民,都开始涌入南非。
  显然这个话题在南非也是非常有共鸣。“我们的城乡移民有着漫长悠久的历史,很多年来,在约翰内斯堡这样的城市,你可以看到特别多的移民,这些移民居住的区域有非常国际化的跨国的氛围,街道有一些小区甚至全是某一个国家的移民,他们有自己的社区,有自己的教堂,有自己的组织,甚至有信用社。在中国有,在南非有,在纽约,大量移民的涌入这一切都在改变我们的城市的面貌,慢慢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文化景观,会带来文化的多元。”
  在讨论前两部跟中国有关的背井离乡纪录片时,大家谈起在中国,家乡这个原本有非常强大的牵挂的情愫,是如何在城镇化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深刻发生了变化,包括那些无奈的疏离感,甚至和家乡关系的切断。传统的价值观一旦被动摇,对于幸福便无从定义。
  回到当天三部纪录片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归途列车》,这个选择了春节与春运宏大主题却视角细腻的小片子,卑微的命运被以毫无宣泄而平静淡漠的口吻讲述着。十五岁的女儿虽然知道父母在外辛苦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可以更好些,但她厌烦了家乡,听不进劝解一个人坐火车去了东莞,也成了一家制衣厂年轻女工中的一员。两代人的矛盾如此尖锐的,却又抱着同样相似得惊人的目的——离开,改变。作为父母已尝尽辛酸的中年夫妇离乡外出打工为的是改变下一代的命运,年轻的女儿只身离家只是想要和城里女孩子一样拥有支配青春的权力。在春节一家三口达成了如同战时圣诞节一样的短暂的妥协,一家之主张昌华说“如果一家人连春节都不能团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这个是中国人这么多年一个如此顽固不可更改的观念,在现今社会学者们已经开始探讨中国的春节过年回家到底是传统还是不必要的陋习时,你会发现在那一代人的身上,这如同古时皇命不可违是一样根深蒂固的想法,无论付出多少艰辛。
  影片最终导演在片尾使用了一曲四川民歌,那呼喊悠远又在影片中意味苍凉,在社会变革的洪流中,在火车站买不到票的现实铁幕前,影像记录带给人的思考,像铁流命运下的一点挣扎,是这个国家一个永恒而艰涩的命题。他们千辛万苦地走出去,再在一年一度回家的洪流中,听一曲“胡不归”的乡愁,即使那乐声很快被淹没进嘈杂庞大的市声。《眼前的国度》里发生在德国的故事比起《归途列车》来,多的是无奈下的笑声。无论是勃兰登堡人,南非人还是四川人,这些影像并非是在表达着控诉,只是记录了关于全球工业化之下几个特定时间地点里的影像。他们和遥远异乡的企业家进行谈判拉锯战,他们在德国难民营填苛刻的表格,在中国广州买艰难的火车票,无论他们有明确的幸福目标定义还是对未来命运的不确定茫然,他们都选择了背井离乡。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关于背景离乡的三幕戏
  本文所版面
【第 68 版: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