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久龙
备受关注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终于在旅游行业的合作方面迈开实质性步伐。
5月18日,合肥、南昌、武汉、长沙联合在长沙举办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旅游合作会商会。会议专门研讨并通过了《2014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旅游合作会商会(长沙)宣言》(以下简称“长沙宣言”)。
根据《长沙宣言》的规划,四省会城市将深化旅游合作机制,推动区域旅游发展,努力将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自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高调启动以来,尽管在中部各省也有小范围的会商协作,但基本是“雷声大,雨点小”,少见实质性成果。而此番旅游业《长沙宣言》的签署,是中部省份首次基于单一行业领域达成的跨区域合作协议。“中部地区的融合发展,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消除各自为阵的行政壁垒,寻求利益的共同点。”长期关注中部区域经济的学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旅游行业由于资源的唯一性,更容易形成资源的互补:“在旅游业率先展开区域性协作,正是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
在此背景下,基于区域旅游行业的协同合作,显然对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向更广泛的合作领域延伸,具有借鉴和试验意义。
旅游业合作先行
中部四省省会城市基于旅游业的跨区域协作发展可谓背景不浅。
早在2012年2月,位于中部的湘鄂赣三省高层,首次会商武汉,并签署了《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该协议,中部三省将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分工、交通网络、水利工程等多方面统筹协商,互惠发展。
经济观察报记者注意到,在此次由省级领导“领衔”的会商会议中,湘鄂赣三省各厅级部门负责人悉数到场,其中包括三省旅游局的“一把手”。而旅游业的合作,也是这次会商中优先讨论的一个具体领域。
2012年4月18日,“中三角”旅游发展会商会议在武汉举行。这亦是继“中三角”省级领导会商武汉后,湘赣鄂三省首次就一个单一的产业领域的跨区域融合进行会商。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到,此次“中三角”旅游产业的会商,湘赣鄂三省旅游局高层悉数到场,其商讨的主题,则是推进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区的旅游交流与合作,实现旅游业一体化发展。
与此同时,原本基于“中三角”为主体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也逐渐扩大。2013年2月,湘鄂赣皖四省省会城市长沙、武汉、南昌、合肥的党政“一把手”齐聚武汉,签署了旨在加强跨区域合作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暨长沙、合肥、南昌、武汉战略合作协议(武汉共识)》,安徽以及省会城市合肥,开始加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原来的“中三角”战略由此扩容为“中四角”。
在此基础上,2013年5月,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旅游发展合作会商会在武汉召开,会上成立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旅游发展合作组织”,提出联手打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依托的中国旅游经济新的增长极。
时隔一年,湘鄂赣皖四省省会城市长沙、武汉、南昌、合肥旅游部门再度会商长沙,并研讨通过了旅游业合作的《长沙宣言》——这也是共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以来,中部省份首次基于单一行业领域达成的跨区域合作协议。
根据合作协议的规划,四省会城市将搭建了合作平台,推进了旅游规划编制,开展了调研评估,加强了宣传营销,加强了服务监督。具体内容涵盖,加强产品开发,丰富区域旅游产品;加强旅游营销,扩大区域旅游知名度;加强服务监管,建立区域市场监管体系;加强信息融合,打造区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交流培养,建立区域旅游人才交流机制。
一个备受关注的合作方式是,在四省会城市的相关景区,有望打破行政壁垒,试行景区门票“一卡通”,共同推进中部地区的“无障碍旅游”。
“中四角”融合破题
尽管基于中部地区区域融合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早就高调启动,但时至今日却罕有实质性的合作步伐。
据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自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启动以来,在中部各省的结合部也展开了一些区域性的融合尝试,例如在湖北小池、江西九江“同城一体化”、湖北咸宁、湖南岳阳、江西九江“小三角经济带”等,但基本还停留在“框架协议”的纸面,尚未取得实质性合作进展。
来自湖北省社科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合作,“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部门之间和系统内部都还没有形成长期固定的协作机制,而且缺乏实质性的合作项目”。
不止于此,叶青还认为,中部各省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在很多产业领域往往竞争大于合作,这一点在招商引资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招商项目一般具有排他性,即某一个省获得了某招商项目,与其比邻的省份,相关项目就很难落地。”叶青直言,在地方政府看重GDP政绩考核的背景下,竞争大于合作的现状已是常态,这也成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面临的一个现实尴尬。
在此现实下,“先易后难,求同存异”,成为“中四角”跨区域融合的首要考量。“相比之下,旅游产业具有资源的唯一性和互补性,因此合作的利益共同点较大。”叶青分析。
事实上,“中四角”的旅游资源潜力不容小视,且具有多项合作的共同点。例如,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分别位于武汉、岳阳、南昌,均属于“中四角”区域。而在红色旅游方面,湖北武昌、江西南昌和湖南长沙,均属中国革命圣地。
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到,5月上旬在武汉举办的华中旅游博览会上,湖北省旅游局市场促进处处长张珉透露,目前,正在就共同推进中部地区无障碍旅游、开拓跨区域的基于主体的旅游线路进行探讨,包括在岳麓山、巢湖、滕王阁、黄鹤楼、东湖等“中四角”核心旅游景区,加强旅游资源整合,通过互售套票等措施实现四省会城市旅游景点“一票到底”。
而在政府层面合作的同时,来自民间市场化力量的融合也在悄然进行。5月初,湖北、安徽、江西、湖南4省的308家旅行社组建的中三角旅行社联合体大联盟正式成立,推出了35条中三角互动游精华产品线路。
对于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的推动,中部地区的旅游业合作已然先行一步。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中部区域经济的融合,不能仅局限于旅游产业的本身。在旅游业以外,如何拓展更多的产业合作领域,成为“中四角”真正融合破题的关键。“事实上,中部区域的融合发展的重点,是在工业产业领域的合作。如何有效的进行基于区域协同效应最大化的工业分工,才是工业区域合作的关键。”在叶青看来,工业产业的合作中,如何实现自身利益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兼顾,则需要考验地方主政者的魄力和智慧。
链接
“中四角”融合大事记
2012年2月 湘鄂赣三
省高层,首次会商武汉,并签署了《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2年4月“中三角”旅游发展会商会议在武汉举行。这是湘赣鄂三省首次就一个单一的产业领域的跨区域融合进行会商
2013年2月 湘鄂赣皖四省省会城市长沙、武汉、南昌、合肥的党政“一把手”齐聚武汉,签署《长江中游城市群暨长沙、合肥、南昌、武汉战略合作协议(武汉共识)》,原来的“中三角”战略由此扩容为“中四角”。这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一届会商会
2013年5月 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旅游发展合作会商会在武汉召开,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旅游发展合作组织”
2014年2月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二届会商会在长沙举行。今天上午,长沙、武汉、南昌、合肥四省会城市的市长签署发布了《长沙宣言》
2014年5月合肥、南昌、武汉、长沙联合在长沙举办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旅游合作会商会,通过了《2014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旅游合作会商会(长沙)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