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鹏
历经半年打磨,其间数易其稿的重庆国资国企改革方案正式出炉。日前,重庆市国资委转发了《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重庆国资国企改革的目标:力争通过3-5年扎实推进,2/3即70%的国企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80%以上的竞争类国企国有资本实现证券化。
此次《意见》的发布,也意味着拥有1.8万亿元总资产的重庆国资国企改革再出发,而在混合所有制成为当下热点的背景下,重庆的改革又将有哪些突破和创新?
三分之二转向
5月16日,重庆水务(601158)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重庆市水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拟在不影响控股权的前提下,将上市公司重庆水务的部分股份用于出资设立中外合资的德润环境集团。
合资公司成立后,控股股东水务资产公司对重庆水务的控股权虽然不会改变,但持股比例将有所降低。此次合作中,有着国资背景的大股东主动降低国资持股比例,也被市场解读为或将掀起重庆水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序幕,同时也意味着重庆新一轮的国资改革亦已开启。
根据之前发布的《意见》,重庆计划用3-5年,将至少2/3的国企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适宜上市的企业和资产力争全部上市,80%以上的竞争性国企实现证券化。培育3~5家具有全国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打造10家左右中国500强产业集团。
在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中,将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以货币、物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出资持股参与本企业改制,形成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的利益共同体。同时探索建立“金股”机制,推行“优先股”试点。
截止2013年底,重庆国资体量为1.8万亿元,位列全国第四位,共有国资企业1505家,其中混合所有制企业713家,占比47.4%。
在此次重庆出台的《意见》中,也着重提到了组建混合所有制的几种方式,第一种是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第二种是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及运营公司;第三种是推动未上市企业股权多元化;第四种是设立产业投资母基金;第五种是开放重点领域投资,激活市场信号,为非公经济的进入创造条件,实现混合发展。
对于此次重庆发布的《意见》,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重庆市两江学者特聘教授蒲勇健认为,现在需要往更深的层次推进。
十八大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重庆的改革目标中也提出将2/3国企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在蒲勇健看来,“混合所有制并不是个新生事物,关键是怎么混,在哪个层面混?比如隶属于国资委的国企集团公司,必须坚持独资吗?我看没有这个必要。”
曾担任《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课题执行副组长的重庆社科院研究员王秀模则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混合所有制是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重要领域投资的关键方式,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国企大公司在集团层面出现了一些行政化和官僚化的趋势。它的下面的子公司在业务层面上很可能很灵活,但一旦涉及到重大战略决策,你就会看到在集团公司的决策层,有着很严重的传统国企的僵化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是现在国企改革的一大阻力。”
“八大投”转型
在重庆的国资国企阵营中,“八大投”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所谓“八大投”,是指从2002年以来,重庆相继成立的“八大投”融资集团,包括城投公司、高发公司、高投公司、地产集团、建投公司、开投公司、水务控股和水投公司。
此次重庆出台的《意见》中提出,在未来3到5年,将改组和组建3至5家具有全国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强化产业集聚和资源整合,推动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在若干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打造优强企业”。
对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构成,重庆市长黄奇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重庆不会另起炉灶,主要依托现有投融资平台公司,通过债务清零、投资方向结构性调整,变成巴菲特式、淡马锡式投资公司,“只做股权投资、战略投资者,什么有前景就投哪儿,什么产业运作规范就投哪儿”。这也意味着原本就已承担投资重任的“八大投”,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针对“八大投”的调整,实际早已开始。2010年底,由于费改税,重庆7000多公里的二级公路不再收费,重庆高等级公路建设投资公司(“八大投”中的高投公司)不再从事高等级公路建设工作,重庆市政府将它变更为重庆旅游投资集团,专门从事旅游产业的投资开发。2011年,“八大投”中的水务控股与水投公司合并,主营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和大型水库建设,资产达千亿元。
蒲勇健认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这个思路不错,国家层面我们有中投,地方也可以有自己的投资公司。但要实现这样的转型,估计首先要将公司债务清理或是剥离,这样才好操作:一个资产负债表上负债栏比较干净的投资公司,对于潜在投资方才有吸引力。”“至于投资什么行业,具体到什么项目,这才是最考水平的。”蒲勇健说。比如我所知道的,重庆现在就有企业,利用“渝新欧”铁路大通道,在欧洲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收购废弃汽车和电子产品,然后转运至重庆永川的再生工厂处理利用,这就是现在我们所常说的再生利用行业。不要小看这个行业,利润率相当高。但由于涉及较高的环保和技术成本,这个行业的正规化和规模化发展也需要大量资金,这里很可能就有投资机会。
谁说了算?
混合所有制并非新鲜事物,但长久以来一直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否必须国有资本说了算?二是国有资本说了算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真能做大做强吗?
4月7日,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发布公告,重庆市旅游局下属国企重庆旅发集团将70%股权以2.18亿元挂牌增资扩股。如果增资扩股计划能够实施,重庆旅发集团原独资股东重庆旅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将以30%股权退居第二大股东。
这也被认为是在充分竞争行业的企业中,重庆国资退出控股权的一个具体信号。而根据《意见》,重庆地产集团和渝富集团在未来转型为类似淡马锡的投资公司后,很可能不会再坚持所投项目(公司)中的控股比例,而更看重股权回报。这种混合所有制的项目(公司)中,将有可能民营资本说了算。
在被问及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如何实现混合所有制时,重庆社科院研究员王秀模强调:“我个人觉得可以引进外部资金,但还是要保持国有资本在投资公司中的控股地位。具体到投资项目上,当然要以盈利指标为导向,有利于国有资本的增值。”“至于项目公司,就可以充分实现混合所有制了,不必追求控股权,完全可以让民营资本来当主角了,日常的经营管理,也是他们说了算。”王秀模说。
蒲勇健教授则表示,“对混合所有制,目前重庆民营企业界是持谨慎怀疑态度的,害怕自己当‘小三’,光出钱却无决定权。说大点,目前整个中国民营资本都是观望态度。我觉得既然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就应该进一步细化到公司治理层面,就是细则,一条一款落实到具体的法规法条上,否则就会变成一堆空话。”
重庆银行执行董事、首席风险官詹旺华则表示,“我个人认为不要为了混合所有制这个提法而刻意去搞混合。一门生意本身好,赚钱,再加上可信的合作伙伴,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自然会有资金想介入,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壮大,那是顺其自然的。”詹旺华举例说,重庆银行最早是由37家城市信用社改组,加上重庆市和部分区县财政局及有入股资格的企业共同发起成立。此后历经多次增资扩股,民营资本都积极参与。为什么?我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家都看到了未来西南地区金融行业的光明前景。”
作为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最早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重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已在香港主板上市。在詹旺华看来,“成功上市的国有企业往往是天然的混合所有制,具体区别在于不同股东的持股比例而已,像我们现在的第一大股东是渝富集团,而第二大股东则是力帆集团。”
1月召开的重庆国资工作会议上,重庆国资委主任廖庆轩提出,年内将推出首期总额约2000亿元的近100个国有资本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今年重庆将力推重庆燃气、重庆建工和川仪股份等3家企业上市。对于上市后还留着尾巴的,重庆未来将通过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子公司对母公司吸收式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