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CPI构成2016年或调整 食品占比有望再降
本报评论员:降蕴彰
  降蕴彰
  国家统计局正在研究对CPI权重进行新的调整,预计在2016年,官方将启用新的CPI统计方案。
  据国家发改委一名调研员介绍,CPI权重一般是五年一调整,官方上一次对CPI权重进行调整是在2011年,再往前是在2006年,按此推算对CPI权重进行新的调整也是在2016年。
  2011年对CPI权重所做的调整,主要是调整食品、住房的比重。食品降低2.21%,居住提高4.22%。预计下一步对CPI权重再做调整,食品占比还会继续降低,居住类占比则是再向上提。
CPI构成
  官方对CPI的详细构成一直对外保密。业内的说法是,在2011年调整之前,CPI权重的基本情况是,食品占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4%、居住类占13%、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个人用品各占10%。调整后,猪价、粮价等食品占比还是在30%以上,仍然对CPI起决定性作用。
  业内有猪价绑架CPI的说法,每月国家统计局公布CPI,专家们最先分析的就是猪肉价格,其次是粮价、蛋价、蔬菜价、水果价等农产品价格。
  但一些专家认为,CPI数据不能反映整体物价实际情况,比如房价等。经济学家马光远表示,CPI的构成肯定是有问题的,是一个制度性的低估。
  另一方面,也有人为的低估因素在里面。CPI是考核官员的一个重要指标,各省官员为了体现政绩,就会人为往下压低CPI,这样官方公布的CPI数据也就难免会含水分。最后的结果不只是单纯的技术过程,更是一个利益博弈过程。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徐奇渊在2010年下半年发布的调研报告就指出,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官方最后公布的CPI明显有人为调整的作用,系统性低估超过7%。报告援引央行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储蓄居民对物价水平的满意度指数连创2001年以来最低点,只有21%,比2007-2008年通货膨胀时期降低9个百分点。而另一方面,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始终在3%左右,显示物价并没大的波动。
  国家统计局庞晓林等官员曾对徐奇渊的报告进行反驳,认为CPI被低估超过7% 的结论与事实不符,但到后来也没给出更为合理的分析证据。对于徐奇渊提出的官方应该公开CPI编制细节,相关部门未予回应,随后,相关的争论也就不了了之。
  在2011年调整CPI构成之后,针对猪价偏高的批评质疑,庞晓林公开表示,在CPI这个大篮子里面,总共有262个基本分类,猪肉是1/262。总体看,猪肉价格在CPI的比重大约是3%,也就是说,你一个月花100块钱,其中有3块钱是用来买猪肉的。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的回应是,猪肉在CPI中所占比重也是根据大家消费、食用的水平而制定的。
  对于国家统计局在2016年有可能对CPI所做的调整,经济观察报了解到,预计主要还是调整食品、住房的比重,食品占比会再降低,居住类占比则是提高。
借鉴国外经验
  美国是最早制定CPI数据的国家,同样是衡量居民消费水平,中美之间的CPI指标数据有什么差别?
  同样是衡量居民消费水平,猪肉、粮食等食品在中国的CPI中位高权重,但在美国却截然相反。美国居住类的权重在CPI中占到42%,食品饮料类只占15%。结合近些年国内房价持续高涨,从中不难看出,国内CPI指标存在被低估的可能。
  食品权重,尤其是猪价过高造成的必然结果是,从每一轮通胀数据上来看,都是猪价、粮价等农产品价格惹的祸,每一轮通胀都可以被解释为“结构性”通胀,猪价、粮价的波动,几乎与CPI波动完全重合。换句话说,目前的CPI指标充其量只能称之为“猪价CPI“、“食品CPI”。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朱信凯认为,以农产品为主导的CPI体系会严重误导央行的货币政策,最近几年来的信贷扩张过度、流动性泛滥等都是CPI数据误导的结果。除此之外,由于CPI被错估、低估,使得不少中低收入民众所处的困境被忽视、掩盖。
  朱信凯认为,现在我国已经总体上进入到“以工补农”的发展阶段,国家统计局等方面应该尽快对CPI权重进行调整,降低农产品的比重,否则就会人为高估农产品对CPI的影响,放大农产品价格对CPI的影响,不仅对提高农民收入不利,也会影响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宏观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补充表示,从官方公布的CPI中,只是能看到政府在控制猪价、粮价,而基本看不到房价的持续高涨,这样的统计数据与现实反差太大,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对CPI权重进行调整,降低食品占比,提高居住类比重。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CPI构成2016年或调整 食品占比有望再降
  本文所版面
【第 06 版: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