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50年税收抵不上治污投入
岳塘治“毒”
本报评论员:湘潭

  湘潭
  “五十多年前,数十家化工厂搬到这里,土变黑了,水变腥了,空气变得刺激难闻。如今,为了治污工厂全部迁走,还要投入巨资,想法把土壤、地下水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湘潭市滴水村的刘大爷操着一口浓重的湖南口音,指着身后的一座座工厂感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这片化工厂就是湘潭市岳塘区竹埠港化工工业区,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曾被定为国家优先发展的14个精细化工基地之一。现有化工企业28家。
  竹埠港化工区紧邻湘江,废渣、废水、废气不仅直接威胁附近的村子,还对下游湖南省会长沙700万人的饮水安全构成隐患。由此,湘江流域地区重金属治理被湖南省政府列入“一号工程”,而竹埠港老工业区土壤修复又在“一号工程”中位列第一。
  眼下,竹埠港工业区只有一家工厂尚未签署关停协议。按照工程规划,6月30日,除两家央企、上市公司外,其余26家化工厂将全部关停。尔后,企业搬迁、工厂拆除、居民安置、土壤修复将逐步展开。污染治理看似是技术问题、资金问题,实是庞大又复杂的社会工程。
  根据规划,竹埠港化工工业区重金属治理长达4年,总投入高达120亿元。有人测算过,目前园区化工厂每年上交税收只有1亿多元,50多年的税收总和远远赶不上治污的巨额投入。
断臂之痛
  刘大爷年近六十,两鬓斑白。在记忆中,竹埠港工业区的历史与他的岁数大致相当。这一园区是湘潭这个老工业城市的经济支柱之一。“最红火的时候,这里的化工厂多达七八十家、有两万多人。周围几个村子里的人都争相往化工厂里挤。”刘大爷年轻时也曾在其中一家国有企业做过临时工。
  位于湘潭市岳塘区的竹埠港化工工业区,总面积1.74平方公里,沿湘江东岸呈狭长分布。上世纪80年代该园区被国家确定为优先发展的14个精细化工基地之一;2000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是湖南的四个示范区之一;2011年该园区实现工业产值45.36亿元,占岳塘区工业的半壁江山,成为湘潭单位面积效益最高的工业园区。
  化工厂扎堆给周边滴水村、双埠村、易家坪等村农民带来了6500多个就业机会,村民因此获得了更高的收入。“当种田一年只有六七百元的时候,到工厂打工就能挣到上万元。”刘大爷回忆说。
  然而,工厂的增多在给村落和政府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也让村里烟囱林立、排污管遍地。附近村民渐渐开始觉察到污染的威胁。
  2003年,竹埠港工业区大小企业共38家,每天排放污水8000余吨,每年排放二氧化硫1200吨。其中污染最严重的企业排放的废水中,有机物浓度超出国家标准500倍。
  双埠村一位女村民描述道,有的村民住房与化工厂就是一墙之隔。工厂24小时开工,灰尘漫天,白天晚上都开不得窗,高温天在家也要带着口罩。许多村民都患上呼吸道疾病。
  岳塘原本是历史上的“鱼米之乡”,但现在,当地农田土质因长年受工业剧毒影响,多数已不能种植,即使种出了粮菜,村民自己都不敢吃。多年来,竹埠港工业区周边适龄青年无一征兵体检合格。
  园区与村子、工业与农业之间的矛盾时常发生,当地政府不得不四处协调,疲于应付。协调的结果是给村民些许经济补偿。2010年和2011年,周围村民总共获得补偿49.2万元,这笔款由各家企业依据各自产能和污染程度分摊。易家村湾塘组村民谭南林介绍道,从2003年开始,村里的田地逐渐贫瘠,后来便没有收成了。现在他们一家拿着每亩750元的补偿,以及每人每天0.35元的菜补生活。
  竹埠港工业区紧邻湘江,最近处与湘江不足十米,距离下游长沙市第八水厂仅35公里。每天大量排放的废渣、废水、废气已对省会长沙七百万人口构成了直接威胁。更让人关注的是,湖南14个市、州中,有8个处在湘江流域,超过4000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都依赖湘江。
  随着污染的加剧,湖南省政府不得不对位置紧要的竹埠港工业区做出断臂之举。
  国务院2011年正式批准的《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已将该区域列入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重点区域,湖南省委、省政府也将该区域的污染治理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为彻底消除环境安全隐患,2011年湘潭市政府向湖南省政府交了责任状,明确竹埠港地区化工企业在2014年底前全部关停。
  一位岳塘区政府官员坦言,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地方政府当然不希望这些化工厂关停搬迁,但上级政府的决心很大,湘潭市成立了竹埠港“退二进三”领导小组、岳塘区成立了企业关停指挥部。关停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无奈之举。
  社会性难题
  如今,走在竹埠港工业区内,往日机器的轰鸣声消失了,呼啸而过的大货车不见了,只剩下些许犬吠和一座座破败的厂房,整个工业区一片萧瑟。
  可化工业多年来给这片土地打下的“烙印”,不能在一朝一夕褪去。土是黑的,墙也是黑的,树还是黑的。尽管工厂大多关停,但穿行在不同的工厂之间,依稀还能闻到不同的刺激性气味。
  按照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部署,以及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要求,竹埠港全部28家化工企业将在今年9月底前关闭退出。在综合治理好重金属污染后,这片始建于上世纪的老工业区将被整体开发为一座滨江生态新城。
  湘潭副市长吴小月说,像湘潭竹埠港这样在规定时间内对同一区域的所有化工企业进行关停,在全国都没有先例。
  岳塘区政府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岳塘区化工企业搬迁及环境治理部部长冯涌波介绍,从2013年9月,岳塘区政府组建指挥部进驻工业区,工作人员几乎天天上门动员化工厂的老板。这些工厂都是合法企业,符合环保标准,又是政府招商引资而来的,想让企业说搬就搬谈何容易。
  这28家化工厂很多是经过多年市场淘汰后存活下来的优质企业, 涉及总资产达33亿多元。湘潭电化厂、金天能源既是央企又是上市公司;生产釉色的湖南金环颜料公司占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有的企业正准备上市,有的企业有许多国际订单。政府一纸动迁的文书,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损失。
  湘潭电化集团负责人坦言,企业的搬迁成本达到18亿元。通过融资、各级政府补贴解决一部分后,集团实际负担的资金仍在50%左右。
  当地另一家化工厂老板则问道,搬迁一家企业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每一步都需要大量资金。首先是搬到哪儿去,搬到哪里都会产生新的污染,治污需要额外投入;再就是怎么搬的问题,企业搬迁补偿及误工、误时怎么算,政府给多少钱;最后是企业再建设及生态修复、改造的费用,怎么投?《岳塘区2013年1—5月经济形势分析》显示,这段时间岳塘区工业经济持续下滑。规模工业增速仅为4.4%,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该报告认为,除了受到全球经济大气候影响,竹埠港地区化工企业将关停是其中重要原因。
  湘潭市岳塘区政协秘书长肖剑平在《关于湘潭竹埠港工业区“退二进三”的调研报告》中提出,有不少搬迁企业仍然选址在湘江流域,这种“化整为零”,缺乏统一规划的大搬迁,有可能造成对湘江更为严重的污染。因此,要建立由省(市)统一规划的、高标准达到环保要求的新化工区。
  经过9个月动员,截至目前,只有一家台资企业未能签署关停协议。按照工程进度要求,6月30日前,除两家上市公司外,工业区内26家企业须将全部关停。9月30日前,所有企业实现关停。据悉,金天能源已在望城铜官加快新厂建设;电化集团已在湘潭锰矿启动新基地建设。
  事实上,困难还不仅仅来源于企业层面,任何一项治污都是庞大又复杂的社会工程。岳塘区政府除了需要承受砍掉一个工业区的断臂之痛,还需要考虑后期的维稳问题。企业迁移之后,更棘手的是居民的动迁、安置问题。修复区涉及滴水村、竹埠村、双埠村和电化社区共6000多职工、两万多居民,有些居民像前文所述的刘大爷一样世代居住于此。就业与居住方面的安置将成为下一步政府工作的重点。
  钱从哪里来
  眼下,让冯涌波感到最大的困难还是“钱从哪里来”。根据初步测算,竹埠港片区综合治理从搬迁、安置、治理到开发利用总共耗时4年,投资高达120亿元。
  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目前,湖南省争取到了国家重点金属污染治理8000万元环保资金,湘潭市通过振湘投资公司发行“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债券”18亿元,岳塘区获得份额4亿元。但这对于上百亿的资金投入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冯涌波介绍,区政府已制定出“贷款+发债+吸纳民间资本”的筹资计划。目前,借用政府融资平台——重金属污染治理投资有限公司已发行第一期4亿元的债券,预计第二期将达到25亿元。
  在一缺资金、二少技术的情况下,岳塘区政府计划与民间专业治污公司合作,探索“岳塘模式”。按照设想,引入民企治污,前期由其承担所有投入,土地修复后民企可从土地转让中获得回报。政府与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2014年1月,为向民间资本融资岳塘区政府已经与湖南永清投资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将合资组建“湘潭竹埠港生态治理投资有限公司”,作为该项目投资和实施的平台,实现政企合作。当地政府将控股这一公司。
  湖南永清投资集团旗下永清环保是一家专业环保治污公司。永清环保研究院副院长易新建介绍道,2013年6月,湖南省内首条重金属土壤修复药剂生产线已正式投产运行。这一技术原理是固化土壤中重金属离子,使之发生化学反应把毒土变成无害矿石,对重金属稳定化率超过90%。
  此前,湖南永清投资集团已经与江西新余市、湖南省怀化市、湖南省邵阳市等地就土壤治理签订了多个与“岳塘模式”相类似的“合同环境服务合作协议”。这一合作模式是由永清向政府或企业提供综合环境服务,等治理修复达到了预期效果,再收取费用。
  按照永清对于竹埠港工业区的前期勘察,初步预计治污投入将在4亿—5亿元。
  但是,通过政府发债和民企参与的方式,并不足以实现投入产出的平衡。冯涌波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针对这一项目给予土地、财税等政策上的支持。他盘算道,整个片区3000亩地,可利用面积只有1000多亩,4年后地价即使从120万元/亩上涨200多万元/亩,竹埠港工业区综合治理最终收益仅有十多个亿,无法弥补上百亿的资金投入。对照国外的治理经验,中国要实现治污目标,环保方面投资至少需提高到每年GDP的3%以上,按2013年GDP约56万亿元计算,即年投入约1.68万亿元。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岳塘治“毒”
  本文所版面
【第 10 版:问诊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