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绿色变革
本报评论员:黄海峰

  黄海峰
  20世纪的工业化革命带来了生活便利,但是这一光荣历程已经载入史册,因为许多国家存在着贫富差距以及资源短缺,使人类对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产生了质疑。甘地(Ghandi)曾经说过:“我不是一位经济学家,但看到越来越少的人正控制着有限资源,我越来越担心”。早在几十年前,罗马俱乐部就发布《The Limits to Growth(增长的极限)》报告,认为产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模式给地球和人类自身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如何采取有效的手段消除经济中的贫富差距,减少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生态破坏和环境风险,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巨大矛盾,这就迫使人类开始关注全球生态退化等一系列与人类自身发展相关的问题,这也是提出中国绿色变革、低碳发展的主要目的。结合中国的经济发展,如何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以解决经济发展的压力与生态安全的可持续性发展等难题,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中国梦”,就是当今中国经济学工作者的历史重任。我们欣慰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采用低碳发展的方式,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到这一绿色变革中,这是人类的希望所在。
  重建世界经济的发展轨道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需要对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彻底的反思。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过去几十年,以GDP总量作为衡量标准的价值取向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以及全球范围内的贫富悬殊,这直接导致了代际不公正现象的出现,同时对当代人的生活也造成了严重威胁,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已被公认为一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战略。
  绿色变革要求人们从追求数量的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向追求经济发展质量、注重环境保护与改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寻求低碳发展的途径。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全球绿色新政的概念,国际人士开始呼吁以公正、包容、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面向未来,为构建并提升国家绿色竞争力提供全新的平台。从企业的角度而言,绿色变革将环保与低碳的思想融入日常经营中,寻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保效益的统一。
  探讨中国经济的绿色之路
  美国诗人缪丽尔·鲁凯泽(Muriel Rukeyser)说过,宇宙是由故事而非原子构成 (The Universe is made of sto-ries, not atoms)。同样,中国的低碳发展和绿色变革作为当今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大事件,也是由无数激动人心的故事构成。
  长期以来,我们采取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这种缺乏国际技术“专利、标准和品牌”的出口生产方式,产品出口国外,把污染留给自己,不仅付出了生态环境退化的高昂代价,而且也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伤害。经济高速发展造成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问题已经是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资源、环境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尚未完成,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任务依然艰巨。要化解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跨越资源、能源的瓶颈约束,推动低碳发展是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此外,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在于企业的低成本战略,即用资源、环境和劳动力的“血本”换取发展,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上,中国企业普遍因产业技术水平低、创新活力不足和市场竞争力差而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一旦出现原材料价格上涨、节能环保标准提高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世界工厂”就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势必直接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安全。
  确定绿色变革的发展重点
  中国的绿色变革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从经济特征来看,正在从生产主导型转向流通主导型;从经济动力看,正在从供应约束型转向需求约束型;从经济驱动模式分析,正在从模仿型经济转向创新型经济;从经济层次解剖,正在从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从经济管理模式判断,正在从政府主导型转向市场主导型;从经济质量分析,正在从速度型经济转向和谐发展型经济。总之,中国绿色变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经济体制转型。中国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新型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经济转型模式,成为经济充满活力的源泉。在经济制度方面,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努力形成各种所有制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在分配制度方面,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其二,发展方式转型。面对中国工业化所呈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现象,“转型论”凸显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即摒弃原有经济发展过分依赖资源投入、出口需求、投资拉动的模式,逐步从经济增长中的经济建设转向经济发展中的经济文明,经济发展模式由数量驱动型逐渐转变为质量驱动型,杜绝盲目追求GDP、漠视环境成本、土地等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的做法,通过资源节约、治污减排,将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两型社会”建设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中国的“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先后提出了使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认为“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中国提出了发展方式的转型重点,围绕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量、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六个方面,制定中国的绿色发展战略。这标志着中国进入“绿色发展时代”转型期。诚然,中国需要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国内市场到国外市场,需要不断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转型之路。
  此外,绿色变革之路离不开企业的努力和配合,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企业不仅要对赢利负责,而且要对环境负责,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中国企业通过开拓新兴市场、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品结构、创新管理技术,抢占产业制高点,大大提升了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的商业模式、巨大市场和众多人才吸引了众多的国际合作者,正如国际战略创新专家安纽·古普塔(Anil K. Gupta)在《展望2020:中国创新之路》一文中所言:“中国面临的独特机遇和挑战赋予了中国成为世界创新主宰者的潜质,在全球整合的经济条件下,许多重要的创新活动来自中国,中国在诸多重要领域面临机会与挑战,主要包括:能源、环境、基础建设、人口密度、老龄化、生物技术、以及移动设备等,中国应重点以此开展创新活动”。长期关心中国改革的德国著名经济学家、时任科隆大学校长古德曼教授(Gernot Gutmann)认为经济转型中应该关注环境保护、通货膨胀、区域发展失衡的三大问题。如果中国能够成功地解决上述问题,中国经济腾飞将不断持续。
  展望绿色变革的未来前景
  自古以来,“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一个民族最伟大的创造是思维的创造、理论的创造,中国开启的绿色变革既是思维创造和理论创造的成果,又是思维和理论进一步创造的基础和动力。如果说未来学大师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几十年前曾预测人类社会从农业化、工业化之后将进入信息化的“第三次浪潮”(The Third Wave),那么二十一世纪在经济领域所呈现的生态发展以及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转型,将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四次浪潮”。
  综上所述,当今的中国绿色变革实质上就是一个国家“做梦、圆梦和价值实现”的过程。同时,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不断加深,政治民主将成为中国新世纪的重要议程,“中国梦”从本质上看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既要兼顾经济发展,又要强调政治民主与生态环境的治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当今社会,人类需要关注的“兴亡”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包括政治、文化、科技、环境等诸多领域。一方面,中国要想成为地区和全球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必须要求“中国梦”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生态文明的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稳定器。毫无疑问,中国当今的绿色变革之路,将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实践而永载史册。
  (作者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助理、教授国际生态发展联盟亚洲区理事长)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绿色变革
  本文所版面
【第 38 版:2014中国低碳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