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一块科学界的石头

  冯八飞

  很多人很佩服美国人。
  晓不晓得美国人最佩服哪个?
  爱因斯坦。
  美国《时代》周刊把爱因斯坦评为21世纪惟一的“世纪人物”,称他为“天才、人道主义者、原子和宇宙之谜开启者”和“本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想主义者”。
  美国人是不懂事的,他们的话不算数。可是,德国人也很佩服爱因斯坦。2005年是相对论诞生100周年,也是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德国政府定这一年为“爱因斯坦年”。这一年也是德国诗人封神榜万年老二席勒去世200周年,很多德国名人建议办成“席勒年”,最后,席兄弟楞没抢过爱因斯坦。德国为什么这么积极呢?是因为市场竞争。世界上还有仨国家——瑞士、美国和以色列——在跟德国争夺这位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天才的所有权。这场抢人混战其来有自:爱因斯坦读的是瑞士大学,相对论发现于瑞士首都伯尔尼,爱因斯坦获诺贝尔奖时还是瑞士大学教授,代他领取诺贝尔奖的也是瑞士驻瑞典使馆官员。他还正式获得过瑞士国籍,后来变成美国人时还保留了瑞士国籍,因此,瑞士认为爱因斯坦是瑞士人,简直是“不要很有理”。
  可对美国人而言,爱因斯坦当然是美国人。1933年爱因斯坦遭希特勒纳粹法西斯迫害,愤而移居美国,后入籍美国。美国人佩服爱因斯坦,认真说起来等于佩服自己。
  这仨国家中间,以色列跟爱因斯坦关系最小:以色列建国后爱因斯坦从未到访,他从来不是以色列人。但是,以色列参与争夺的理由却最充足:爱因斯坦是犹太人,而且曾经是以色列总统候选人。
  就这个全球疯抢的爱因斯坦,他全名是什么,就没那么多人知道了。他全名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是他的姓,德文为“Ein-stein”,意为“一块儿石头”。
  德国人抢他很有道理,因为,这块儿石头从天上掉下来的时候,落在德国。1879年3月14日11:30,爱因斯坦降生于南德小城乌尔姆。他爹赫尔曼是个小商贩,他妈保琳娜小他爹11岁,都是犹太人。乌尔姆这个巴掌大的小城口气巨大,城训为“乌尔姆人个个都是数学家”。有意思的是,相对于物理,爱因斯坦的数学却不是很出色。此是后话,这里按下不表。

  爱因斯坦的出生非同凡响,很有中国特色。中国伟人出生都不同凡响。汉高祖刘邦据说是他妈跟蛟龙神交受孕,当时他爹还在场!后来刘邦同志出生就有蛟龙护送,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唐太宗李世民出生时据说屋外有两条龙缠绕嬉戏三天。宋太祖赵匡胤出生时红光环绕,香气扑鼻,赵小孩儿生下来通体金色,3日方散。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时红光盈室,红得邻居们都赶到他家来救火。爱因斯坦跟这些中国皇帝有一拼,他出生时后脑勺大得出奇,外带一个犄角把儿,导致喜欢朗诵席勒诗歌的唯美妈妈以为生了个畸形儿,差点儿当场得了产后风,幸好几周后这个犄角儿慢慢长平了。这事儿如果出在中国,您就得当皇帝。想当年隋文帝杨坚出生时紫气充庭,他妈抱着他,突然眼见着他脑袋上慢慢长出一个角,全身渐起龙麟,手上还出现一个“王”字。后来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他当了皇帝,并且统一了中国。这些当然是隋文帝手下那些想当官想疯了的文人替他造的谣。但爱因斯坦脑袋上有个角这事儿确实是真的。因此,按俺们中国的高雅文化,爱因斯坦生下来即为人中之龙。后来他妈出院抱爱因斯坦回家,当场赢得姥姥表扬曰:“太肥了,实在是太肥了!”您知道为什么大家都愿意生个大胖小子了吧?因为肥小孩儿有可能是爱因斯坦。
  虽然生为人龙,但因为爱因斯坦在德国,这些中国祥瑞就不大好使,因此爱因斯坦的童年充满挫折,是乌尔姆全城“智力发展迟钝”典型,直到3岁还没说过一个字儿,全家急得团团转:弄得不好,父母死了爱因斯坦就只能跟残联混了。正束手无策之际,一天有个小姑娘骑小自行车来访,咖啡还没烧好,从未学过舌的爱因斯坦突然开牙,秀出一句特殊疑问句曰:“是的,可是,她的小轮子在哪儿呢?”当场吓得全家连同客人四脚朝天。吓过人之后,爱因斯坦从此就会说话了。这按中国说法又是爱因斯坦生为人龙的证据,“贵人话语迟”嘛。虽然突然就会说话了,但爱因斯坦上小学后继续坚持“智力发展迟钝”特色,回答问题超慢,全校老师都害怕提问爱因斯坦,因为等他回答完全班都睡着啦。对自己充满挫折的童年,成名后的爱因斯坦这样解释:“为什么是我发现了相对论而非其他人?我想可能是因为我儿时智力迟钝。普通人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都完成于童年,而我发育较迟,成年后才开始考虑时间与空间。成年人思考小孩儿的问题,当然要更深一些,更成熟一些。”
  因此,“不要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这句话,纯属胡扯。
  充满挫折的童年让爱因斯坦非常不热爱乌尔姆,成名后他说:“出生的城市独一无二,就像母亲一样无法选择”。他的意思是,如果可以选择,他肯定不会选乌尔姆。爱因斯坦获诺贝尔奖后市政府把一条街命名为爱因斯坦大街,并在爱因斯坦50大寿时通知他,他回信说:“听说有条大街以我命名。令我稍感安慰的是,我不用为这条街上出了什么事儿负责。”这条大街在纳粹时期改名为费希特大街,纳粹倒台后恢复原名。费希特是德国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林洪堡大学首任校长,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之一,而我们知道,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之一。
  爱因斯坦不仅不热爱故乡,更不热爱故居。爱因斯坦出生的故居毁于二战盟军空袭,,在原址建了根儿造型十分奇特的纪念柱,我2012年去游览,从它旁边走过3次都没看见,最后看见一对南美恋人在它前面合影,问过他们,方知这就是地图上标的那根纪念柱!作为故乡人,乌尔姆人很了解爱因斯坦,因此乌尔姆人很谦虚地自称“相对的爱因斯坦故乡”。他们这么做非常聪明,因为爱因斯坦一岁多跟父母离开乌尔姆移居慕尼黑,再未回过故乡,如果他们吹得太大了,会变成天下笑柄。

  移居慕尼黑5年之后的秋天,6岁的爱因斯坦入读慕尼黑一所天主教学校。看官须知,他是班上惟一的犹太人!于是,在从天主教学校放学后,父母还得请个亲戚给他讲犹太教。上补习班儿的孩子一般都不热爱学习,很多年后,爱因斯坦在回忆录《自述》中坦承,这些补习让他决心永远不信仰犹太教。
  他也确实终生未信仰犹太教。
  作为智力发展迟钝的典型,爱因斯坦一直到大学都是个问题学生。他不喜交往,偏爱需要耐心的游戏,曾用一整天搭了14层的积木房子。他自幼讨厌严谨的德国教育,经常大发脾气,而且发脾气时很可怕。据他妹妹玛雅记载,小爱因斯坦发脾气时鼻子变成白色,整张脸却发黄,顷刻变身暴力小强,破坏力很大。比如5岁时家里给他请了个小提琴老师,结果第一次上课爱因斯坦就大发脾气,居然把椅子扔到老师脑袋上!这次学前教育就此告吹。有趣的是,后来小提琴却成为爱因斯坦一生最爱。因此,一见钟情,跟一见没钟情,都不靠谱儿。
  对于爱因斯坦而言,慕尼黑的影响比乌尔姆大多了。它给了问题学生爱小强三件大礼。
  第一件是音乐。爱因斯坦三岁还不会说话,但有天妈妈保琳娜弹钢琴,忽然发现爱小强正歪着脑袋全神贯注地倾听,妈妈高兴地说:“瞧你一本正经的样子,像个大教授一样。”后来,爱因斯坦就真当了全世界最大的教授!爱因斯坦6岁开拉小提琴,很快就能演奏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奏鸣曲。后来他总结说:“音乐和物理研究起源不同,目标却一致,就是追求表达未知。它们方式不同,但相互补充。至于艺术和科学创造,我完全赞同叔本华:它们最强有力的动机是摆脱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并在这个充斥人造形象的世界中寻找避难所。这个避难所可以是音符,也可以是公式,都是尝试创造合理的世界图像,我们在那里宾至如归,并获得超越日常生活的安定。”音乐从此成为爱因斯坦一生的避难所。成名后爱因斯坦说:“如果我不是物理学家,就可能会变成音乐家。我整天沉浸在音乐之中,把我的生命当成乐章。我生命中大部分欢乐都来自音乐。”
  可是,爱因斯坦的小提琴到底拉得怎么样,这事儿现在就没有定论。有些人认为他段位很高,但也有同样多的人不同意。有个专业小提琴手就说爱因斯坦“姿势难看,像伐木工在伐木”。一位著名钢琴家与爱因斯坦合奏时说:“看在上帝的份儿上,你到底识不识谱啊?”更搞笑的是,他后来从瑞士去柏林工作,有个柏林音乐批评家误以为爱因斯坦是小提琴家,听过演奏后十分客气地说:“爱因斯坦先生的演奏非常棒,不过他要获得世界声誉很难。拉得跟他一样好的人太多了。”要照这么看,那爱因斯坦的小提琴似乎又拉得还不错。
  无论爱因斯坦拉得怎么样,他的音乐故事都令人捧腹。
  爱因斯坦和荷兰物理学家艾伦费斯特是密友,但艾教授不同意相对论,因此一见面就吵得不可开交。后来爱因斯坦成为莱顿大学特邀教授,每年到莱顿讲学几周,就住在艾教授家,这下正好天天争论。俩人都才思敏捷,话语尖刻,因此经常争得大动肝火。每次到了唇枪舌剑快要动手时,艾伦费斯特就去弹钢琴,而爱因斯坦就拉起小提琴,满天硝烟马上随着音乐烟消云散。但是,音乐中也会有争论。当爱因斯坦不满意艾伦费斯特的伴奏时,他就会走到钢琴边,用双手弹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开始的那四个叩问命运大门的强力和弦来质问艾伦费斯特。而每次,命运大门都会如约打开,两个老朋友又会流畅地合奏下去。
  从瑞士到柏林工作后,弹钢琴的变成了德国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量子论开山祖师普朗克,他们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看官须知,量子论与相对论是20世纪物理学最伟大的两大理论,而在贝多芬的音乐中,它们同样奏响了美妙的和弦。跟爱因斯坦合奏的人还有很多,其中包括比利时王后伊丽莎白,此是后话,这里先按下不表。
  另外两个大礼,后来被爱因斯坦称为他生命中的两个奇迹。
  第一个奇迹是,5岁时他有次生病卧床,爸爸给了他一个罗盘哄他玩儿。这一哄后果很严重。62年后,爱因斯坦在《自述》中说这个罗盘是他生命中的“第一个奇迹”:无论怎么转罗盘,它的指针永远只朝着一个方向。对于一个儿童而言,这差不多就是神迹:一定有一股神秘的力在推动它!从此,月亮为什么不掉到地球上,和罗盘为什么永远指着南方,成为5岁爱因斯坦苦恼的源泉,而为它们找到答案,变成了爱因斯坦终生的工作。
  第二个奇迹是几何。
  上学后,叔叔雅可布给爱因斯坦讲解毕达哥拉定理,爱因斯坦当场被闪电击中。他于是用自己独特的方法,从三角形的相似性出发,完整地证明了毕达哥拉定理。爱因斯坦上中学后转学到路易波尔德中学,但与学校格格不入,对学习的乐趣都来自课堂之外。这期间爱因斯坦家参加了资助外国犹太穷学生的慈善行动,俄国犹太学生塔尔梅每周四到爱因斯坦家吃晚饭,一直吃了5年。塔尔梅学医,但对自然科学和哲学都有兴趣。小爱因斯坦的超常求知欲令他惊艳,于是他送给爱因斯坦一本欧几里德平面几何。
  欧几里德几何带给12岁的爱因斯坦的震撼超过毕达哥拉定理十倍:寥寥几个公理就可以推出世界上所有的复杂定理,而且简明扼要,滴水不漏!爱因斯坦被大自然独特的秩序美彻底征服。他等不及学校开设这门课,一口气把《圣明几何学小书》自学到最后一页。
  这两个奇迹决定了爱因斯坦的一生。这不是我说的,这是爱因斯坦自己说的。1953年3月14日,爱因斯坦在74岁生日时举行记者招待会,记者提问单上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据说5岁时的一只指南针、12岁时的一本欧几里德几何决定了您的一生。此事当真?”
  爱因斯坦回答:“当真。我相信它们对我确有重大影响。”他说:“很少有人明白自己内心深处发生的事情。一只小狗第一次见到指南针时可能没什么影响,很多小孩儿也同样。是什么决定一件事儿影响一个人呢?这个问题上我们可能有很多说得过去的理论,但绝不会找到真正的答案。”
  音乐助长了爱因斯坦的想像力,而几何给他了缜密的推理能力,音乐与几何成为托举爱因斯坦这位伟大天才起飞的双翅。我们今天总在报怨不再有天才,可是,如果我们自己的孩子要去自学音乐和几何,我们会鼓励他们吗?
  爱因斯坦后来在《自述》中说:“12岁到16岁时我熟悉了基础数学,包括微积分原理。这时,我幸运地接触到一些书,它们的逻辑并不严密,但能简单明了地突出基本思想。总的说来,这种学习令人神往,它给我的印象之深并不亚于几何,好几次达到了顶点——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无穷级数,微分和积分概念。我还幸运地从一部卓越的通俗读物中知道了整个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这部著作几乎完全局限于定性的叙述,这是一部我精读过的著作。当我17岁进入苏黎世理工大学学习数学物理时,我已经学过一些理论物理学了。”爱因斯坦说到的这本书,是伯恩斯坦六卷本的《自然科学读本》。
  塔尔梅不仅给爱因斯坦带来了数学,还有哲学。布赫纳的《力和物质》与伯恩斯坦的《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同样给爱因斯坦留下深刻的印象。13岁的爱因斯坦通读了德国伟大哲学家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对自由意志的哲学理论心领神会。书末康德的著名宣言成为爱因斯坦一生中最爱引用的话,而这两句话堪称西方哲学史上最有名的两句话:“有两事充盈性灵,思之愈频,念之愈密,则愈觉惊叹日新,敬畏月益:头顶之天上繁星,心中之道德律令!”
  看官须知,康德墓前的墓志铭,就是这两句话。
  塔尔梅与爱因斯坦长达数年的平等讨论点燃了爱因斯坦的数学兴趣,他干脆放弃学校的数学课开始自学微积分。这次自学的后果很严重:很快,塔尔梅就不是爱因斯坦的对手了。更糟糕的是:中学数学老师也不是了,而这显然不能让老师成为爱因斯坦的朋友。他的拉丁文依然结结巴巴,他的算术考试依然错误百出,关键是,在老师眼中,不符合学校教学规范的爱因斯坦,就是“智力发展迟钝”的典型。老师因此经常讽刺打击这个看上去木木讷讷的犹太小孩儿。有次工艺课,爱因斯坦精心制作了一个泥捏板凳,结果被老师从一大堆作品中挑出来示众:“我想,世界上也许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了!”同学哄堂大笑中,爱因斯坦红着脸站起来说:“我想,有比它更糟糕的。”他从课桌里掏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凳子说:“这是我前两次做的,交给您的是第三个,虽然不好,但却比这两个强。”这样顶嘴的学生,老师能喜欢吗?曾有老师当堂评论说爱因斯坦的记忆糟糕得像筛子,刚学的东西像水一样流过他的脑子,一滴都留不下。
  其实爱因斯坦成绩并不很差,他的数学和物理一直不错,其它科目也能及格,但拉丁文确实不怎么样,而且一辈子无起色,后来虽然变成美国公民,但英语一直结结巴巴,如果那时美国公民考试包括英语,估计他不一定能通过。

  电影《少年爱因斯坦》中老师在课堂上说,如果上帝创造了万物,那么他也创造了邪恶,而创造了邪恶的上帝,就是邪恶的。这时一头卷发的爱因斯坦举手提问:老师,世界上是否存在寒冷?老师说当然存在,难道你没挨过冻吗?爱因斯坦说:不,老师,根据物理定律,世界上并没有寒冷。我们所谓的寒冷,其实只是缺少热量。
  老师很烦,这是什么学生?居然当堂教育老师。但爱因斯坦还没结束,他又问:老师,世界上存在黑暗吗?老师说:当然存在。爱因斯坦说:不,老师,黑暗也不存在。我们所谓的黑暗,其实只是缺少光。我们无法测量黑暗,但我们可以测量光。
  老师更烦了。但小爱因斯坦还没结束,他的结论是:“老师,邪恶就像黑暗和寒冷一样,其实并不存在。我们所谓的‘邪恶’,其实只是因为缺少爱。”
  我在爱因斯坦史料中没查到这个故事的出处,因此不敢保证它是否真的出现过。不过,它传神地再现了少年爱因斯坦的精神世界。
  1894年,13岁爱因斯坦学业中等偏下,父亲移居意大利,他没有在德国拿到中学毕业证。
  那么,他蜕变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天才这件事儿,是在意大利发生的吗?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作者系对外经贸大学教授,柏林洪堡大学博士生导师)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块科学界的石头
  本文所版面
【第 45 版: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