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元庆:混血Lenovo
◆上接25版 “一个企业的实力不仅仅体现在资本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企业管理和核心竞争力上。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只是做资本上的融合是远远不够的。并购后,必须要能够做管理、文化上的大股东,能够对这家新公司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和贡献。” 另一方面,一年来杨元庆也一直在为联想赢得更好更公平的外部生存环境而奔走。2006年4月,联想和微软签约购买其10亿美元正版软件时,杨元庆在西雅图曾对着中外媒体呼吁,联想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公司,希望各国政府和企业给予联想同等的待遇;而在5月发生美国国务院“封杀”联想的事件之后,杨元庆更是大声疾呼,联想是一家完全市场化的企业,也是一家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希望美国能公正地对待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竞争。 现在,联想在欧美市场的生存环境是否有了一定的改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还将继续呼吁。别人不会因为你是中国企业的先行者就给你一定的优惠待遇,只有自己去做工作,包括呼吁政府。只有适者才能生存。”杨元庆表示。 中国的、国际的 杨元庆可能是全中国最会卖电脑的人。从1994年开始,杨元庆就是联想负责PC业务的一把手。他在联想最困难的时候临危受命,使联想电脑实现了连续数年的100%增长。也正是在他的带领下,联想完成了连续八年国内占有率第一的市场神话。但是,在许多中国公司失意海外的大背景下,联想能否如愿以偿地在美国、欧洲、日本乃至全球复制中国市场上的成功? 2006年9月末,明基关闭了其德国西门子公司以断尾求生。10月31日,曾一度在国际化征程中所向披靡的TCL宣布结束其欧洲除OEM之外的所有业务,这被视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所遭遇的重大挫折和失败。这也给了同样在国际化途中执著向前的联想巨大的触动。 “做国际化,不是说有这个愿望有这个理想就能做的,一定要有真实力,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做得到。而这个基本功,体现在我们身上就是联想在中国的成功实践检验。”杨元庆这样认为。 在全球范围内打造Lenovo品牌是杨元庆在收购之初交给自己的另外一个任务。在那场价值17.9亿美元的收购中,除了IBM的个人电脑部门,联想还获得了IBM商标的五年使用权以及ThinkPad商标的永久使用权。不过杨元庆并没有想过把五年使用权用到最后一秒钟。 从2006年11月中旬开始,针对个人和中小企业用户的ThinkPad产品将全部打上“IBM-Lenovo”双品牌。从年底开始,联想的大型企业客户将可以选择是否在产品中去除IBM的标识。杨元庆说:“这是迟早要做的事情,我们不可能永远躺在IBM的品牌上。” 收购刚刚宣布,杨元庆就派出规模庞大的联想队伍与IBM的销售人员共同来到客户公司沟通,他想传达给整个西方世界的观点是,虽然发生了收购,但IBM依然保持着最优越的品质。无论从外观到内涵,这个品牌仍然是值得用户信任和喜爱的。 在客户稳定之后,杨元庆又一次展示了自己的灵活与渐进——— 都灵冬奥会期间,联想高调推出了自己的产品Lenovo3000,由此打响了联想的全球品牌之战。品牌的替换和新产品的推出都还不足以表达杨元庆的雄心,他要把联想的产品真正卖到全世界,就还需要对交易模式、渠道、供应链等方方面面做出全面的改造。 这位董事长说,联想董事会和管理层对并购的前景充满信心。“最主要的信心来源就是,我们知道怎样去发展我们的业务——— 我们在中国已经有一个非常成熟的业务模式,我们可以把它复制到其他国家去。联想最终将获得比竞争对手更高的增长。” 他说,联想业绩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但改善不是来自减员增效,而是要做大手术,从根本上改变联想国际业务的成本结构、销售模式、组织、人员以及供应链,建立起像中国一样的世界一流的业务模式。“这次变革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我们需要耐心和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