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章搜索:
王中军:走在中国娱乐行业最前端
  谊兄弟2006年的新片 《鸡犬不宁》投资800万,几乎全部赔了进去,王中军说其实无所谓,《夜宴》一天的票房就能赚回来,就当拿800万给公司做了个广告,也不算贵。
  当中国的大片铺天盖地而来,媒体和观众纷纷抱怨的时候,王中军说,感谢大片吧,不然中国电影市场实在难称为一个市场,按他的估计,今年票房排名前五的几部大片支撑起了50%到60%的中国电影票房,“这就是现实,中国电影靠什么号召?靠张艺谋,靠冯小刚,都在抱怨大片占领市场太多,可还都是去看大片。”即使这样,他还是腾出手来做了一部“全赔进去”的《鸡犬不宁》。王中军把这看作是华谊兄弟作为一个电影制作公司的社会责任。
  “刚开始做这行的时候我不认为我有社会责任,但现在公司有了一定的规模。大的电影公司有责任培养新导演,这样才能发现人才,哪怕一年拍一部也是给人一个希望,这才有了《卡拉是条狗》、《寻枪》这样的片子。”《夜宴》等几部大投入、大产出的电影让王中军有底气投资 《鸡犬不宁》这样的小成本制作。在他看来,市场经济作用下的大片风行是中国电影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只有未来院线有条件细分的时候,文艺片、小制作才真正有戏,但这个市场需要培养,他的华谊不只是会拍大片赚大钱。
  1997年刚入行时王中军并没有这样长远的计划和眼光,做广告公司起家的他当年不过想投一两部戏赚钱,偶然成为《没完没了》的大股东,这部当年的票房冠军给了他一个机会,于是顺水推舟地进了影视圈。中国电影长时间以来意识形态里的保守并没有成为他的障碍——— 越是商业的片子越少看到政治硬伤,在规矩之内赚到钱是王中军的本事。九十年代末期民营影视公司还在国有制片厂周围小打小闹地经营着,中国老百姓刚刚知道了“贺岁片”这个词,媒体争论着冯小刚是否是电影这门高雅艺术的叛徒。王中军的公司在这几年时间里迅速地做大了。
  从最初哥俩一商量就做决定到现在股东结构越来越复杂,华谊的市场分析和战略计划是逐步形成的。风险投资和专业经济媒体的出现使中国的企业迅速地国际化和规范化,王中军快速学习和出击,华谊兄弟没有作为一个作坊式的家族企业没落,而是积极地融资和调整公司结构。跟美国哥伦比亚公司的接触让王中军学到了不少东西。哥伦比亚给华谊的结构提出了一些建议——— 华谊缺少一个发行的渠道,这促成了西影华谊成为中国第一家民营参股的发行公司。2004年,和TOM的资产重组给华谊带来了1000万美金的现金,次年马云的加入又带进了1200万美金,这大大提高了华谊的资本信用和贷款信用——— 今年的《夜宴》和明年的电视剧《鹿鼎记》都拿到了银行贷款。王中军说在上市之前他们应该还可以融资2500万美金。
  不过王中军的心思没有局限在电影行业里。现在华谊兄弟的摊子越铺越大,旗下有电影制作公司、电视剧公司、经纪公司、发行公司和音乐公司,王中军说他还准备再买进一家电视综艺节目制作公司,打通公司的产业链条。“中国有娱乐行业,但是缺少旗帜”,现在的华谊兄弟,在娱乐圈里几乎没有一个品牌可出其右,“我感觉我是走在了娱乐行业的最前端”。王中军觉得这种绝对的优势给了他的投资人和合作者很大信心,从而给公司带来了良性的循环。而放大到整个行业,华谊兄弟集团作战的优势树立起的例子也可供拷贝,中国的娱乐行业不可能永远只有华谊一家“大”,必然有“四大”或者“六大”的出现,那时才谈得上是健康的生态。
  如果说当初签下冯小刚还是机缘巧合,到了签约张纪中的时候,这已经成为公司战略部署的一步,华谊开始可以拿着自己的牌子和资金说话。“第一,华谊的品牌很好,加盟华谊不丢人,第二,我们的确有钱支持他的创作。”这个中国拍片最贵的电视剧导演也给公司带来了最大的收益。王中军说当时他在董事会上提出了要按电影的路子来弥补公司电视剧的弱项,引进最高端的人才。“我就分析花这个代价能给公司带来什么,起码我们的电视剧会很强。”在网罗人才方面,他从来不吝啬。最近王中军很爱谈他的音乐公司,当初的“战国音乐”不过是一个小制作公司,买进两年来“已经可以和四大抗衡”,签约歌手里包括了杨昆、羽泉、张靓颖等。无论是电视剧制作的成功还是音乐公司的迅速赢利,王中军把这些归结为资本的力量、品牌的号召力和“让利”给合作者的方式——— “散财聚众”,这是从老话里学来的方法。
  王中军说自己是个很能接受新事物的人,不过万一哪天真的发现自己的观念落伍了,按他的性格,马上找个人来做,他不是揽权不放的老板。找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给他们100%的信任和权力,这是他喜欢和习惯的做事方式。
郭娟=文
>>>访谈
    经济观察报:你最早是怎么分析这个市场的?当时好像还没有一家大的民营公司在做这样一件事情。
  王中军:其实没有分析。一个方面这个行业当时确实没有有规模的民营公司。当时97、98年,实际上所有的民营公司都没有执照。挂牌来拍,跟北影、紫禁城或者上影合作。我进这行挺偶然的,确实没有分析过整个行业,因为我觉得当时行业也没有什么可分析的,只是觉得两个条件比较成熟,一个资金上,以我当时的资金状况拍个一两部戏应该没有问题;还有就是我介入的第一部戏是拍了个电视剧,这个电视剧我读了下剧本,以我当时的主业广告这个行当来支持我这个电视剧的经营基本没什么风险,和自己的主业还是可以挂上的。出于这两个原因才进入这个行里来。
  经济观察报:从什么时候开始想把公司做大的呢?从九十年代到现在,不论行业还是公司本身都在经历一个很大的变化。
  王中军:我真正进入这个行业的准确时间应该是1998年,这八年不光是我们公司的发展速度,中国整个经济、市场的环境变化太大了。特别是后来有了风险投资,有了强势的经济媒体,这两块我觉得对中国经济的推动都是很有影响的。这两个方面促使我在做经营方面比原来成熟了一些。这两三年来,我们的公司在治理上越来越规范。规范的原因我想还是股东结构的变化,股东的变化对一个公司会有很大的影响。我觉得从TOM进来以后,包括马云进来以后,我必须得向其他股东负责任,做每件事的时候会有一些报告。一些小的动作他们都不会干涉,比如上哪个戏,哪怕投资很大,基本上都由我们经营团队来决策;其他比如吸引新股东或者去买一家新的公司,这时候我们会向其他股东通报。我们所谓的计划和分析市场是逐渐形成的。
  经济观察报:当时是怎么买到西影华谊的股份的?之前国家是不允许民营企业参股发行公司的。
  王中军:那也是巧合,人做生意都是一个机遇,可能某个原因促发你去做一件事情。当时美国的哥伦比亚正在跟我们谈我们公司的股权问题。美国公司很规范,总觉得我们公司的结构上缺一块,缺一个渠道,说你们如果能有一个发行公司的话,公司的价值会更大。这都是学来的。当时华谊已经有一些知名度了,而且和西影合作过《天地英雄》,他也知道我们公司的人是干活的人。但一咨询国家政策,这种公司不允许民营控股。结果买了44%。我们坚持几个原则,第一总经理我们派。我既然买回了这家公司,就得能控制这家公司的经营结构。其实不到两年时间,政策就放开了,民营可以控股,我们就跟西影谈,说我们可不可以买到控股权,西影也很大度,因为一方面我们第一年买过来就赚钱,我们的经营很透明,所以后来又让了我们10%。现在预备买到75%。
  经济观察报:你觉得民营参股发行公司给这个行业或者你们公司带来了什么呢?
  王中军:其实国家的政策放得非常快,就是一瞬间的事。对我们公司,我现在想起来,非常感谢哥伦比亚,在我们的结构上提了很多建议,促成我们很早就进入了发行。原来我都是委托给紫禁城,我不清楚发行的那个过程。我们公司结构这两年完善得很快,还是回到前边两点,一个是品牌一个是资本。现在随便买一家公司就是几千万,这几年我们买了发行公司、音乐公司、经纪公司、电视剧公司。我们现在准备买一家电视综艺节目公司,和我们产业链完全都是通的。我们就买跟我们产业链有关的,我们的资本能负担得起的,他们的利润又能支持集团公司利润的。
  经济观察报:华谊是怎么把电影圈、音乐圈中一些很活跃的人拢在一起的?
  王中军:怎么把明星吸引进公司是分阶段的。刚开始的时候都是巧合,冯小刚就是我们拍了他的电影以后。那部电影也是给了我一些机会,刚开始投《没完没了》的时候我只有30%的股份,当时有三家投资,一家资金上有问题,我就说我把他的钱投了,把股权转给我,这样很巧妙地我就变成了大股东。之后那两家公司说你既然是大股东,那你就经营吧,当时大家还都不会经营,谁拿着这个也不好做,所以后来那个戏商业上的操作基本上都是我们华谊做的。相对来说还不错,当年的票房冠军。这样的情况下自然形成了与小刚的合作关系。
  到了陆川就是更新的情况,完全是新导演,什么公司给他投钱他就愿意去那个公司。当时陆川一个剧本拿了两年多,转了很多家公司没人投,正好有一个机会这个剧本放在我桌上。我很喜欢《寻枪》这个剧本,结构很好,我说这个戏我可以投。
  到后来就有了这些歌星们、大制片人们。我觉得到这个阶段基本上是品牌了。现在都是带着目的谈,比如战国音乐就是一个小的音乐公司,我们觉得它这几年做创作歌手做得不错,我跟他谈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收购。他们挺高兴的,做了那么多年都是艰苦地爱好音乐,没赚过钱。如果没有华谊这个品牌,原来的战国音乐把张靓颖签进来的可能性不大。像羽泉这样每年出一张专辑,它也没有这样的投资能力。这就是优势互补,我们买了一个创作团队,再加上公司的品牌和资金,迅速把这个公司做大了。张纪中这个也非常明确,我们公司多年来在电视剧是一个弱项,我们一直没有特别大的站得住的电视剧,这对一个影视娱乐公司来讲确实是个缺憾。我在董事会上说,应该走电影的路线,就是高端人才,不惜代价。我觉得电视剧比电影的人才多很多。
  实际就是人才的问题。一个就是品牌,他们愿意加入公司旗下,觉得满荣幸的,或者至少不丢人;第二就是有资本,张纪中每年只拍一部戏,但他每部戏都是5000万,是中国最大的电视剧,公司至少每年有5000万来支持他的创作。就跟冯小刚一样,冯是一个亿的标准。你有这么多的导演,你必须有这么多的资本去支持。我觉得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让利,你作为一个老板不会让利,怎么聚众?中国的古话讲,散财聚众。所有这么多明星加入华谊兄弟来,他们是“兄弟”的一部分。
  经济观察报:华谊兄弟现在的绝对优势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有什么样的影响?
  王中军:其实是件好事,不会只有一个大,中国一定要有五大到八大,只是它没有迅速形成,虽然新画面只拍一个戏,但它规模很大,它一个戏可以卖两个亿。但它不是年年都可以,它只在电影上跟华谊像,它一部戏非常强势,它的弱点是做不到一年一部。我们今年有《夜宴》、《墨攻》、《宝贝计划》、《情癫大圣》、《鸡犬不宁》,一部弱还有四部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必然阶段,一两个先冒出来,其他的通过重组、兼并,这个过程不是谁故意要这样的。我觉得对生态是积极的,没有人先做大,都是分散的,大家看到大集团作战的优势就会去效仿,形成了几家之后中国电影就好了。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王中军:走在中国娱乐行业最前端
  本文所版面
【第 A42 版:转型力量】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