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章搜索:
2007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报告
本报评论员:见表4
  ◆上接46版
  近年来不断爆发的电荒、油荒、“煤电之争”,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能源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此次参与调查的专家有47.83%认为2007年我国能源领域最突出的问题将是解决高能耗的问题,开源固然重要,但节流也必须引起重视。除此之外,有43.48%的被访者认为现在是到了必须从体制上解决问题的时候了,能源定价必须市场化(见表3)。
  自2004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业入世过渡期结束后,中国的零售市场已经全面向外资开放。2006年,先期进入中国的国际零售业巨头百思买(BestBuy)终于不再观望,宣布斥资1.8亿美元控股五星电器,合资后百思买的持股比例高于50%。从此,中国家电零售业将打破内资独霸的局面。2006年11月22日,国美、永乐合并而成的新国美电器集团在京正式成立。国内零售业市场风生水起。展望2007年,56.52%的被访者认为中国零售业的并购将会成为一种趋势,21.74%的被访者认为国美兼并永乐只是个案,而17.39%的被访者认为很难说。
  国有垄断性行业的改革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对电信、烟草等垄断性行业的改革重点,调查结果显示,专家们意见再次分化,39.13%的被访者认为应该“定价市场化”,30.43%的被访者坚持“继续实行国家指导价”,还有部分专家认为应该将进入门槛降低和职员的薪酬改革(见图10)。
社会与观念
  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但是处在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也在经历着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考验与观念的变迁。受访对象对中国的医疗、教育、腐败等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发表了看法。调查结果显示,专家、社会与媒体的主要意见趋同度较高。在社会问题上,被访人群普遍认为,医疗、教育等问题出在体制的不健全上,该问题在2007年将不会有很大改变,中国的城乡差距在未来一年将继续扩大,被访者对腐败问题的改善保持谨慎态度。在社会观念上,被访者的普遍意见是,经济上的全球化,将给中国的社会观念带来巨大变化,其中不少人也认为,民主理念将在2007年得到进一步强化。对此,有专家表示,现在解决问题的钥匙应当从解决体制和政治体制来找。和谐社会的建设,应以分析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开始,调整不同阶层的阶级利益。同时,教育、医疗、住房、交通、通讯方面的行政管理一定要有较大幅度的改革。
  医疗体制改革一直是大众关心的焦点,近年来,一直存在公共卫生状况恶化、卫生公平性缺失、医院职能异化的现象。被访群体普遍认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核心在于医疗体制存在问题,持有这一观点的专家比例达到80%,社会和媒体的比例达到78.26%。在对医疗体制的看法上,60.81%的专家认为2007年“看病难”的问题不会有太大变化,而公众和媒体则相对乐观,40%的被访人群认为“看病难”不会有变化,35%的人则认为会有所好转(见图11)。
  健康是基本人权。现行宪法第45条可视为我国公民健康权的宪法渊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近几年的医疗改革经验表明,不能用成本收益来衡量医院的效益,而应该以公民的健康水平来衡量。需要加大力气改变以药养医的现有体制,提高医院的社会责任感,弱化其 “企业”的定位。有迹象显示,政府主导医疗体制改革正在成为主流看法,健全监管体系,强调多元化经营,加大政府投入特别是地方政府投入,在基层建立低成本合作医疗机构,将成为未来医疗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2006年不断发生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从福寿螺致病到欣弗不良反应事件,都凸显出目前食品及医药行业的规范度存在缺陷。对此,被访专家中57%的人认为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屡发主要原因在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管不力;社会和媒体群体中则有65%的人认为是相关法律规定不到位及执行不力。六成以上的被访人士认为,如果市场秩序混乱局面不改,将会有更多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暴露出来。
  职能部门监督不力、法律法规不健全已经成为被访者对食品医药安全事件原因的普遍共识。同时,对未来一年该问题的解决及改善程度,被访群体也持保守态度。
  城乡差距,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调查显示,60%的被访专家认为,在未来一年城乡差距会扩大,30%的专家则认为与2006年相比不会发生变化。而75%的社会及媒体人士则认为该差距会扩大,25%的人则认为未来一年城乡差距会缩小(图12)。
  虽然截至2006年3季度我国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1%,但还有近60%的农村人口、50%的劳动力以农为主,城乡二元结构并没有根本改变。中国非农业人口占少数,非农产业效率低,短时期不可能用很大力量“反哺”农业。城乡差距将会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存在,如果出现各种预料不到的波动,城乡差距仍有继续扩大的可能。这些问题,都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从土地上获得的公共收入要更大比例安排农村建设,逐步消除人口流动方面的障碍、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医疗制度,或许是2007年及未来的数年内改善城乡差距,切实提高农民生存、生活水平工作中所必须重视的。
  同样,对于社会保障问题,被访专家及社会和媒体人士都把目光放在了农民身上,44%的被访专家和65%的社会和媒体人士都认为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急需解决,22%的专家认为社保资金缺口是需要首要注意的,这个比例在社会和媒体人士中达到40%,39%的专家和25%的社会和媒体人士则将目光放到了城市低收入人口(图13)。有专家建议,应把社保基金落实到个人。
  根据2006年2月中国老龄委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国从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而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人口快速老龄化的趋势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科技进步、文化生活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各个领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劳动力比例的下降、社保体系压力的增大都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即将到来的2007年,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对中国的影响将会呈现什么趋势呢?
  在所有接受问卷调查的专家中,有69.57%的人认为老龄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在未来1年中不会有太大的变化,8.7%的人认为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只有4.35%的人认为这种人口结构的改变对社会还没造成什么严重影响。网络调查中大众看法与专家的观点基本一致,只是认为老龄化对社会影响非常严重的人数比例略高,为15%。
  经济增长模式的改变、人口的增长以及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入世带来的压力使得就业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调查中,近一半的专家认为2007年中国社会的就业问题会更加严重,而近40%的专家则认为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相对于专家的看法,网络调查中大众的观点较为悲观。有95%的人认为就业问题会更加严重。而专家和大众对就业压力将对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影响观点基本一致,近8成的专家和大众都认为就业压力会加重社会负担,不利于社会秩序稳定。而针对就业压力来源的调查中,专家们和大众都认为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人口过剩是压力的重要来源。但专家们认为最重要的压力来自于大量大学生毕业,大众则认为是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
  教育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相对于中国经济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教育的改革就没有进展得那么顺利。教育的投入不足、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等问题长期存在。尽管政府出台了很多旨在改变教育问题现状的政策、措施,但教育问题的缓解和解决仍需要长期的努力。在关于中国教育改革问题的调查中,压倒多数的人认为体制问题是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在专家调查和网络大众调查中。这一比例分别为86.96%和90%。除此之外,还有40%的大众认为教育模式的问题也是教育改革中应解决的重大问题。
  腐败问题是各国都存在的世界性问题,中国也未能避免。挪用社保基金、王昭耀家庭式腐败、杨松泉侵吞防艾资金,这些2006年揭发出来的重大腐败案件都在警示着人们腐败问题确实触目惊心。而10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反贪大会上向人们宣告了中国坚决惩治和积极预防腐败的决心。在对未来1年的展望中,近一半的专家认为中国的腐败问题会愈演愈烈,而持此观点的网调大众比例略有减少,为30%。更多的大众,45%的比例,认为2007年中国的腐败问题与2006年相比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相对乐观的认为腐败问题会有所改观的专家比例为6.09%,而网调大众为20%。
  当今的中国是个日新月异,飞速变化中的国度。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进行着重大的变化。在即将到来的2007年中,哪些观点会更多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进而影响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呢?在专家们眼中,最能产生重大影响的观念是全球化思维和终生教育的理念。其认同比例分别为39.13%和26.09%。网调大众同样认为全球化思维是最能影响社会发展的观念,其比例为45.%。由此可见,在国际间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全球一体化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将继续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区域经济与企业经营
  2007年,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方将是哪儿?环渤海经济区是被访者推崇的区域,北京、上海依然被认为是国内最具有活力的投资城市,天津和重庆紧随其后。在吸引投资方面,除了中国普遍被大家看好外,有超过3成的被访专家选择了美国和日本。此外,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是被访专家们关注的一大问题,并且出现了不小的分歧。
  在被问及“2007年哪些国家或地区最具投资价值”时,中国依旧是大家的首选,其次,超过30%的被访者认为是美国和日本。
  巨大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是中国吸引外资的优势,这一优势在将来很长时间内会一直存在。当然,近几年印度和越南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始越来越受投资者关注,但短期来看,这还并不能对中国构成威胁。
  虽然中国吸引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但从FDI累计数量来看,中国与美国差距甚远。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2005年,两国FDI流入量累计分别为12613亿美元和4006亿美元,中国仅相当于美国的31.8%。2005年,中国人均FDI流入数约为46.4美元,美国为357.6美元,美国是中国的7倍。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始终是全球资本的一个选择,此次调查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滨海新区。”这被国内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8月8日,国内官方网站公布了国务院对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的批复。中央对天津市的定位是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总体规划》确定将天津市全部行政区域作为城市规划区范围,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筹规划,形成“一轴两带三区”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这意味着,天津市可以在所有行政区域内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这显然极大地扩张了天津市的城市发展空间。
  经济界人士甚至认为,滨海新区有望通过逐步形成的产业集群而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总体规划》还提出,天津市要注意与京津冀地区发展规划的协调,特别要注意加强与北京市的协调,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提高为首都、环渤海以及北方地区服务的功能。
  在被问及 “如何更好地发挥京津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时,65.22%的被访者建议京津合并,13.04%的被访者建议建设包括京津唐、京津保两个三角形地区的大北京地区。
  滨海新区的金融改革试点会选择什么道路?65.22%的被访者认为是上海模式,17.39%的被访者认为会是一种全新的模式,13.04%的被访者认为会选择深圳模式。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滨海新区的金融改革试点会使天津成为中国未来的金融中心吗?中国的金融中心究竟应该在哪里?是北京还是上海、香港?
  上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城市。目前,在上海的中外金融机构数量多,种类齐全;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辖区人民币存贷款总量占全国七分之一,外资金融机构总资产超过全国的一半;设在上海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是中国的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的中心,其金融市场功能辐射全国。上海的目光早已经超过了国内金融中心,逐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才是其最终目标。
  香港有发达的金融业基础、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和雄厚的资金,香港的最大优势在于已经成为内地储蓄和投资的转换中心,成熟完善的市场机制是香港资本。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时,全球近3000亿美元蜂拥香港认购,足见香港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地位。
  然而,似乎有些出人意料,此次调查结果显示,69.57%的被访专家认为北京将是今后中国的金融中心,认为上海和香港是中国金融中心的比例仅为26.09%和21.74%。
  北京不仅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也是中国的经济决策和金融监管中心,国内几大商业银行总部均设在北京,金融业已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北京市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3%,位居全国第一。
  为了进一步发展北京的金融业,2005年,北京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人事局五家单位联合出台了 《促进首都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2006年8月,《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实施细则》的正式发布,为了吸引金融机构落户北京,《细则》在对落户北京的金融企业一次性现金补助、优惠房租以及其高管购房、职工户口等方面都有了明确规定。
  在北京的优惠政策感召下,自2005年以来,高盛、摩根大通、瑞士银行、加拿大皇家银行、美洲银行五大国际金融巨头等21家外资金融机构相继入驻金融街,掀起了外资金融机构进京高潮。
  争夺中国金融中心的激战将会越来越激烈。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是被访专家们关注的一大问题。制约城市化进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体制原因、各项政策的制订、自然因素等等。过去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基本以每年0.9%的速率增加(图28),2007年中国城镇化的水平会继续保持前几年的增速吗?调查显示,43.48%的被访者认为会继续增速,39.13%的被访者认为会减速,8.7%的被访者认为会和前几年持平。
  另外,52.17%的被访者认为2007年城镇化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城镇用地扩张压力,30.43%的被访者认为是城市就业问题,17.39%的被访者认为是基础设施投资不足,13.04%的被访者认为是医疗、教育等福利不均(见表4)。 ◆下转48版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2007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报告
  本文所版面
【第 A47 版:趋势报告】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