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重梳产权结构 选择从中国惠普撤出
本报评论员:沈建缘
沈建缘 中电集团公司有关人士说,并非因业绩原因出售惠普股票套现,“中电进出口的业绩不错,根据国资委的要求,中电目前的整合仍在进行中。” 日前,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CEIEC)以8.56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其所持有的中国惠普有限公司30%股权。 业内人士认为,惠普有望收购这部分股票,从而结束在中国22年的合资状态。 惠普独资悬疑 目前,对是否最终回购股票,惠普仍表示“不便评价”。但据了解,该公司法律部已有专人负责此事。 惠普与中电进出口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7年前。作为中国与美国信息产业技术合作的开端,1981年,惠普在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内成立了惠普中国技术服务处,成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 据原北京信息办主任华平澜介绍,在政府大力推动下,惠普尝试以“合资方式”正式进入中国。1985年6月20日,中国惠普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1000万美元,美国惠普公司占57.5%股份,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中国计算机发展公司和北京市计算机工业总公司分别持股27.5%、7.5%和7.5%。 在之后的10年,中国计算机发展公司和北京市计算机工业总公司等股东纷纷转让和套现,中电进出口最终代表中方掌握了中国惠普有限公司30%的股权。一位当时中方企业的老员工透露,“当时公司每年都从惠普拿到很好的回报。” 目前,惠普在中国市场处于高速增长期,根据2007年7月31日四个财季的财报显示,惠普中国负责PC、笔记本、瘦客户机、服务器等产品的PSG(信息产品集团)收入占惠普总体收入的36%。从2006年的惠普全球第八位,上升到2007年的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此前的第二季度,惠普瘦客户机亚太区出货量的50%以上来自中国市场,笔记本和PC产品去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也分别增长了4倍和7倍。 与中方合资带来的种种便利或优惠条件或许已不像20年前那样至关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接受8.56亿的股权转让,成为独资公司对惠普而言似乎也顺理成章。 目前,拥有中国惠普70%股权的惠普华夏投资有限公司尚未放弃“在相同条件下对挂牌股权的优先购买权”。 而根据北京产权交易所网站披露的信息,有意购买者必须是注册资本在1.8亿人民币以上、连续三年盈利的境内注册企业;是生产型或生产导向型企业,而不是对冲基金、投资基金或金融机构;同时与惠普没有竞争关系。 中电转型愿景 既然不是惠普主动提出要求转让股权,中电进出口在惠普中国业绩不错的时候选择退出而放弃收益,似乎不合逻辑。 当记者联系中电进出口希望进一步采访时,对方总经理办公室告知:“有关公司高层都在京郊封闭会议,目前无法回答问题。” 中电进出口控股股东中电集团公司(CEC)办公厅主任钟际民在电话中也排除了中电进出口因业绩不佳而出售惠普股票套现的说法,“中电进出口的业绩不错,根据国资委的要求,中电目前的整合仍在进行中。”他说。 国资委有关人士也表示,中央企业中电子产业的同业竞争严重,而巨大的国有资产处于闲置浪费和恶性竞争的损耗中,必须重新整合才能发挥其作用,以改善中央级电子企业的利润状况。 记者了解到,2006年1月中电进出口就开始实行战略转型。该公司总裁丛亚东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提出,公司将通过 “转型改制应对生存危机”,作为中国电子产品贸易的主渠道成员,该公司正按照国资委的要求进行产业整合,目的是 “经过几轮交叉推进,形成一个市场定位清晰、多元、运行机制科学、主业特征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中电”。 2006年底,中电进出口资产达63.1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9.47亿元。到2007年中电进出口成立27周年,旗下已有控股公司18个、参股公司37个、全资子公司38个,目前拥有境内外共200多个独资、合资、内联和参股企业。 该公司曾在2006年中减持*ST宝石B(200413.SZ)等股票。而该公司控股股东中电集团在过去的两年内,也反复强调重组的必要。 中电集团消息人士透露,由于中电集团是中国电子行业的排头兵,国资委有意通过重组将其打造成 “航母级的国家队”,“中电集团下属企业的资源配置和产权结构等问题也是整合的重要内容。”该人士表示。 根据北交所规定,挂牌转让将在1月22日到期。北交所联系人沈先生在电话中表示:“只要客户按照自己的价值判断决定购买就可以来这里报名。”但目前尚未明确信息表明是否有企业参与了竞购。 有关人士认为,即使中电进出口不需要靠出让股权换取现金,“转让8亿多元股票对中电进出口这样资产几十亿的大型企业来说没有巨大影响。但如果出让部分不能控股的利润来源,购买别的资产,对业绩报表也会起到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