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老杨的2007
本报评论员:姜洪桥
姜洪桥 老杨暂停了他在房地产中介行业的第一次创业。2007年的10月份,老杨将自己手中草创一年多的中介店面转给他人。对于这次关门,老杨自认为对行情看的比较准,“10月中下旬,形势已经很明显了,有点强弩之末的感觉了,我当时就决定撤。” 老杨撤退的时候,正是房地产历经两年高速涨价之后 “有价无市”论第一次在北京崭露头脚之时。2个月之后,北京知名的老房介经纪公司“信一天”开始大量关闭门店。 听老杨讲故事会让人很惊讶。惊讶的除了所谓的内幕之外,是时点如此精确地与行情合拍。在某种程度上,你不得不承认房地产中介真是房地产的晴雨表,不差毫厘。 2006年,已有多年店长经验的老杨开始自己创业,在通州加盟开了一家只有20平米面积的中介小门店。在这个北京房价开始一路飙升追赶上海的年份,老杨的业绩相当不错,一心准备扩大店面。不过,这还不是最好的时候。 老杨还清楚地记得,2007年春节后,所有分店集合在总部开会。在会上,所有店长都热烈讨论,开始觉得有点不对劲。所谓不对劲,就是房价涨得太快了。2007年3月份是北京涨幅自2006年调控以来最高的一次,同比涨幅9.9%。当然,普通民众得知这个消息是在4月18日,统计局正式公布,而且统计局并没有公布环比涨幅。环比涨幅的准确数字是22%。那个时候,老杨已经开始大笔进帐了。 在春节前,包括老杨在内的很多同行都觉得2007年行情可能不如2006年。对于突然来临的涨价,老杨和他的同行开始都有点发懵。因为3月份虽然价格开始猛涨,但并没有太多实际成交。就在他们莫衷一是的时候,机会来了。“4月份开始,无论是交易量还是价格都是一路升。”老杨回忆,4月开始发力,5、6月份达到高潮,每个月都有5、6套成交。 也许很多人并不了解房地产中介的情况,对5、6套这个数字不以为然。事实上,大部分中小中介店都在以吃差价的方式操作。就是说,他们付出定金定下房屋,或者干脆全款买进,再等待时机出手。“每套房子一个月就能涨几万。”老杨确认。如果把握准确,每个月出手5、6套,利润可想而知。“一般的一年挣30、40万,差点的也有10万、20万吧,只要开店就肯定挣钱。”看的出来,老杨说这话的时候已经相当保守了。 如此好的前景在一夜之间吸引了无数人蜂拥而入。6月份老杨参加通州相关政府部门的整顿规范会议时,通州中介有593家,10月份已经有700至800家。从2002年入行开始,老杨在中介行业已有近6年的工作经验。老杨笑着说他是被骗进这个行业的。当年房产中介以租赁业务为主,很多中介公司和培训公司勾结起来骗取应聘者的培训费。老杨也没少交这个培训费。但是老杨显然没有入错行的后悔。他承认,2004年之后这个行业收入不薄。普通店员干好点也能挣个5000元。这在当年大约相当于普通外企员工的收入。而这个行业最好的时候就是07年5、6月份。 老杨自称是个保守稳重的人。确实,他说话的时候平静温和,一副中年人的宽容与见多识广,甚至也不太刻意回避一些敏感问题。“房价上涨跟中介脱不了干系,他们有能力炒高房价。”说这话的时候老杨颇有点观察者的立场。可能也是因为想得比较开脱,面对行情的起落,老杨解释得倒也合情合理。 采访的时候,老杨不停地接电话。停下来,他就告诉记者:“你看,又一个急着出手的。”打来电话的是他的同行,10月份买进了两套房子,现在没法出手,急得找老杨出主意。老杨告诉他一个在大公司朋友的电话,让他去试试。 下转39版 上接38版 在这个行业还是有些规矩的。比如,一些大型的中介公司和小中介不一样,是不会自己买进然后再去吃差价的,这些大公司的店多,资源多,业务品种也多,犯不上冒太大风险。当小中介实在想出手的时候,不得不请这些大公司的朋友帮忙。当然,利润也得分出一部分去。对于这种没有风险的买卖,大公司也乐意帮忙。 老杨对这种看走眼的情况似乎有点见怪不怪了。 “10月份我就觉得不对劲了,怎么说呢,有点强弩之末的意思。”老杨抿了口茶说,10月份,提高第二套房首付比例开始的时候,房价并没有变化,还是涨,可是交易量明显就不行了。他的店每个月只有一套左右的成交。保守的他觉得情况不妙,遂决定暂时放弃,求稳。也算他经验丰富,放到两个月后的现在,再要出手恐非易事了。实际上,从11月份开始,各个公司情况都不太好,包括大型中介公司交易量也颇受影响。老杨说据他了解的情况,大公司交易量也跌了有一半。 老杨继续着他的温和作风,尽管还是个小中介,仍旧乐意探讨大行情。老杨认为2007年是收入最好的年份,但也承认,2007年是房地产首次在年底没有出现二次反弹的年份。从2005年房地产调控以来,包括北京在内的大城市始终有个奇怪的特点。就是5月份大涨,然后6月份开始调控,10月份再反弹小涨一次。唯独北京07年10月不仅没涨,行情反而越来越糟糕。 当记者问及此问题时,老杨不知该如何回答,只是谨慎地以个人感觉乐观表示,2008年春节过后,可能会有所恢复。不过,老杨又追加一句: “明年要是再开店,我得多做点租赁生意。利润虽然少,但是比较稳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