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伊格内休斯
美国《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曾任《国际先驱论坛报》主编
还记得几个月前妨碍金融体系运转的那些“有毒资产”吗?其实,政府向金融机构注入的数十亿美元资金,并没有消灭多少有毒资产。而且,奥巴马政府在清理金融体系的过程中,其实创造了一种新的、被银行视为洪水猛兽的有毒资产,那就是财政部向金融机构强行注入的资金。
美国政府拯救银行业的行动,带来了这样的意想不到的后果,确是值得探讨的话题。但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这场混乱是如何爆发的。有毒资产事件的起因是,人们将大量的贷款证券化,将其分割为大小不同的份额,据认为,这些份额带有千差万别的风险性与收益率,可供投资者选择购买。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证券化资产的信用评级是靠不住的,于是投资者开始担心,这些经过包装的资产可能并不是那么货真价实。
投资者的恐慌是从“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开始的,但随即四处蔓延,影响到了以助学贷款、汽车贷款等资产为后盾的证券。接着,这些所谓的“资产支持证券”变得卖不出去了,甚至其价值都无法准确估量,于是持有这些资产的大银行开始大笔地销账,一步步地走向破产。
奥巴马政府一直在努力让资产支持证券市场恢复元气。他们认为,资产证券化本身并没有错,重振投资者信心才是问题的关键。于是他们启动了各种各样的计划,以消灭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信贷市场之中的有毒资产。并非偶然的是,在当年的金融繁荣时代,萨默斯和盖特纳曾在美国财政部任职,而现在他们则是奥巴马的高级金融顾问。
为了重新启动资产证券化的机器,财政部和美联储已提出一系列的计划,其名称极其拗口,比如“短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工具”(简称TALF)、“公私协同投资计划”(简称P-PIP)之类。但目前为止,这些措施收效不大。
财政部称,在TALF的刺激之下,证券化贷款市场正在逐渐复苏。TALF提供了多达2000亿美元的公债来支持新的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财政部发布的一份情况说明书宣称,在5月,美国金融机构新发行了136亿美元的资产支持证券,是3、4两月发行总量的两倍多,其中的96亿美元是通过TALF融资的。
这当然是好事。但与两年之前汹涌澎湃的证券化贷款相比,这些新证券只不过是小小的波澜。原因很简单:投资者依然对买卖证券化贷款感到顾虑。在2006年第四季度,除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之外的资产支持证券的总发行额为2500亿美元,而在2008年第四季度,总发行额则降为50亿美元,达到低谷。现在市场有所恢复,但并无很大起色。
私人贷款机构尤其不愿与联邦政府合作。盖特纳筹划的公私合作收购有毒抵押贷款证券的计划,可能因为私人贷款机构对政府资金的恐惧症而泡汤。在美国国际集团高管的奖金引起公众的强烈愤慨之后,金融机构的首席执行官们开始对接受P-PIP贷款感到顾虑重重。他们进退两难:假如依靠这些贷款为公司赢得利润,公众会指责他们借危机发财,而如果赔钱,他们又会被骂做低能儿。许多分析家估计,没有几家大公司会接受P-PIP。
金融机构对联邦资金的恐惧感极其强烈,大银行甚至在争先恐后地偿还去年从财政部得到的资金。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堪称最成功银行家的戴蒙(JamieDimon)说,他希望尽快偿还政府的注资,而且绝不会考虑P-PIP。
萨默斯和盖特纳在不停地按着信贷市场的重启键。但是不是有另一种可能:资产证券化本身就是问题所在,而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所犯的错误是,我们将美国经济捆绑在了一个变幻莫测的赌场上。假如是这样,那该怎么办?萨默斯和盖特纳可能想加强对这个赌场的监管,但我们真的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为美国经济构筑一种新基石吗?
抽象地讲,不论是支持还是反对萨默斯和盖特纳的观点,都能言之成理。但最终,证券化贷款的未来将由市场决定。美联储可以提供贷款来刺激新债务证券的发行,财政部可以坚持为这些证券化资产取一些更动听的名字。但假如投资者不愿再玩这场资产证券化的游戏,游戏就将终结。其实,在对付真正的有毒垃圾时,最好的办法不是把它们重新包装,而是深深埋葬。
(本文由《华盛顿邮报》提供中文版权。赵信/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