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汇丰独揽经营大权 说辞:避免寿险“合资病”
本报评论员:段寅燕
段寅燕 “08年,内地寿险总保费增长了48.3%,中国整体保险渗透率仅3.3%,中国市场将在汇丰保险全球业务中扮演重要角色”,汇丰人寿董事长汤德信宣布。9月3日,这家注册资本5亿人民币的合资寿险公司在上海宣布开业。 虽然这意味着巨大的市场蛋糕,但现实却是,汇丰人寿之前的28家合(外)资寿险在国内寿险市场的份额从05年的9%下降到今年前6个月的4.7%。 在业内,50%对50%的中外股东持股比例被认为是合资寿险在管理上引发诸多弊端的根源。为此,汇丰引前车之鉴,不仅将合资方锁定同为香港背景的企业,而且在管理团队上实现了一家独大的局面。 汇丰掌权 根据入世协议,外资进入寿险市场只能采取合资形式,外方股份不得超过50%的上限,只有友邦因历史原因是外资独资。 汇丰人寿也不例外,汇丰保险(亚洲)有限公司和国民信托有限公司各占50%股权。 但与 “中方派董事长、外方派CEO”的惯例不同,汇丰人寿董事长汤德信,是汇丰保险(亚洲)主席兼行政总裁;首席执行官老建荣,之前出任汇丰保险(亚洲)有限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是中方国民信托的董事长陈裕广。 汇丰人寿可谓是汇丰的自家店,在中资银行还在等待控股寿险公司以取得保险牌照时,汇丰就以参股合资,实质控制的方式取得了国内经营保险的资格。 核心高管悉数从汇丰保险 (亚洲)空降,显示了汇丰与国民信托的关系不一般。 国民信托前身是建行在浙江的信托公司,98年脱钩更名 “浙江信托”,03年卖给以新世界为背景的四家投资公司,后迁入北京并更名。至今,这四家投资公司的一把手均来自新世界基建。 07年下半年,汇丰差点接盘国民信托,已经完成了尽职调查。但最终,国民信托依旧为4家新世界系企业所有,而汇丰成了它的合作伙伴。 不久后汇丰宣布,已获得中国保监会批准,将与国民信托共同筹建合资保险公司。 汇丰保险(亚洲)和新世界同在香港,多方均有合作,关系密切。这将为汇丰人寿的发展打下不可多得的基础,减少中外股东经营中的内耗和分歧。 利润压力 尽管汇丰对汇丰人寿在中国市场的作为颇有预期,但现实是,合资寿险公司在中国的日子并不好过。 国内已有13家合资寿险经营了七到十年,国外成熟市场的规律是寿险七年盈利,但目前29家合资寿险中,仅有中宏人寿和太平洋安泰分别于04年和06年宣布盈利,却还常遭到业内的质疑。 2008年,中资寿险公司平均增长53.2%,合资寿险却平均负增长8.79%。合资寿险的市场占有率在05年达到8.9%高峰后,就一路下滑,去年4.9%,今年上半年4.7%,截止到7月末,又下落至4.3%。 普华永道(中国)审计部合伙人林同文指出:“两年前,合(外)资寿险预计三年后在中国寿险市场份额将达10%,今年刚完成的《外资保险在中国》调查显示,受访者预测三年后外资寿险份额达到8%。” 这说明,合(外)资寿险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比预期中慢了至少5年。事实证明,他们在刚进入中国市场时过于乐观,低估了挑战。 虽然盈利遥遥无期,但专业经营保险的外方看准未来潜力,基本都保持着高承诺和高投入,可多数中方股东就显得不耐烦了,林同文指出:“调查显示,很多国内合资伙伴都希望解除合资关系,他们本希望此阶段可以实现盈利。” 形势所迫,合资寿险的重心正在从做大保费规模转向利润,通过内部增长方式拓展业务,并降低成本。 但由于中方可能选择退出,合资寿险将迎来更多的并购交易,银行将会利用这个机会,这对保费收入一半甚至以上来自银保的合资寿险“喜忧未卜”。 汇丰人寿正是打算用 “整合银保”的杀手锏来打通国内高端寿险市场。“整合银保+高端”使汇丰在香港寿险市场以超过35%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在印度、新加坡也斩获颇丰。 于是汇丰人寿与汇丰银行 (中国)、恒生银行(中国)、交通银行签订了整合银保合作协议,在他们服务高端富裕人群客户,诸如私人一对一的进行理财规划和建议时,融入汇丰人寿的产品和服务,包括养老、教育、医疗、保障以及投资。 汇丰人寿的优势是汇丰银行(中国)在国内的近100个网点,但普华永道精算合伙人刘淑艳存在疑虑:“这种模式在国内已不新颖,也许这三家银行的高端客户还未开发,如果汇丰人寿拿出独有的经验和创新也许能创造需求,但交行自身也在布局保险,将来会如何平衡不得而知。” 她表示,合资寿险可以说没有成功的案例,他们的关键是将国外成功经验做适合中国的改良。 中德安联首席执行官柏思安也认为,外资要想盈利,关键是适市场情况创新,而现在外资只是拿国外的模式稍加修改,是不会成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