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章搜索:
复苏期尤忌GDP情结
本报评论员:苏琦
  苏琦
  进入第四季度,有关部门和官员关于“全年保八无虞”的乐观情绪渐渐升温,其中加油打气的用意非常明显。
  同样一个GDP,承平时节人们喜欢高谈“不以GDP论英雄”,乍暖还寒时分则惟恐GDP过低难以支撑人们对复苏的信心。一个GDP,两种表述。两种表述是可以理解的,要害在于一个GDP。本来“保增长,调结构”的意思是要打造一种新的GDP,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重数量,更要重质量。然而放眼望去,“保增长”不遗余力,“调结构”乏善可陈的现象比比皆是——“保增长”时期的“调结构”似乎比宏观调控时期的“调结构”更像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使命。
  “调结构”从来不是容易的事。增长是即期的,是可以量化的,其动力源也相对单一,只要有足够的投入,就会有可靠的预期。最关键的,增长是增量的,这对于利益相关方来说可谓皆大欢喜。而“调结构”则是长期的,其成效不是那么容易量化,而且要做不少减法,需要地方政府长期坚定的意志和博弈的技巧,从政绩收益学上来说,更容易出现“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不利局面。
  这既是一个经年的老话题,也是一个看似无解的老问题。然而在当前新的国际国内情势之下,这个议题拥有了比以往更多的紧迫感。
  从国际上看,各国对于气候变化和降低碳排等议题的关注日甚一日,美国甚至有意在未来凭借 《清洁安全能源法案》对进口产品征收所谓“碳关税”。这表明碳排问题将成为国际政经格局中一个重要的角力点,作为一个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国家,中国须早为之计,越早调整产业结构越能避免被动。
  从国内看,在强调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下,“唯GDP论英雄”的发展思路已经越来越不见容于社情与民意,以毁坏环境为代价得到的经济增长也越来越失去其正当性。事实证明,一个非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无法建设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更无法打造出一个创新型国度——而在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情形下,我们靠打鸡血针似的超大规模投资驱动的复苏,又能维系多久呢?
  此外,从央地关系的角度来看,如果过于容忍地方以老办法来推高GDP,无异于自我消解中央此前宏观调控的权威性。如此一来,如果中国再度面临经济过热,中央再祭出宏观调控牌,会有更多的地方官去选择“留一手”,以免由于“太听话”而在下一轮保增长的时候陷入被动。
  至于有关高GDP能够提振人们对经济和时局的信心的说法,其实也有落伍之嫌。世易时移,如今老百姓更关注身边的微观经济学,多选择以就业、实际收入和支出、物价水平、社会保障等指标来判断经济运行的好坏。单纯一个GDP的高低,已经不足以左右人们的信心。
  事实上,引领美国走出复苏并奠定其战后长期荣景基础的“新政”,也从未以具体年份的GDP指标来提振人们的信心,而更多是以就业的前景、政府的福利开支、财富的更合理的分配等等来达致目标。“功夫在诗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美国是以一场“社会革命”走出了经济危机。
  如若觉得身边的经济学指标过于微观,而社会工程的指标过于难以量化,那么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如下的权衡指标:带动了多少民间投资,民企的数目增加了多少,提高了多少就业水平,人们的医疗、教育、住房等负担减少了多少等等。
  数字游戏非信心之基,信心建立在人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上,不建立在干瘪的GDP数字上,而高GDP下的普遍萧条感则更是一种最坏的结果。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复苏期尤忌GDP情结
  本文所版面
【第 16 版:评论】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