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欧伟博:美国须视中国为友 金融时报 2009年11月19日 民调显示,中国的14亿人口对美国和美国人民深怀好感。然而这种友善正在发生变化。美国正准备应对新闻工作者和政治家所描述的敌对的中国:抢走我们的工作,带来安全威胁,永远不能当做朋友加以信任。 将中国描述为一个对手,甚至是未来的敌人,往往是政治上的权宜之计。我们的国家安全机器计划维持当前的国防支出水平,并把重点放在持续三十年之久、弊多利少的法律制度上。 但必须考虑以下事实:中国将继续以比美国快四至五倍的速度增长。不到三十年,中国的GDP就会与美国相当,我们生活的世界就会有两个势均力敌的大国。重要的是,如果中国按照占GDP3%至4%的全球标准支出军费,中国将拥有相当或高于美国的军事力量。到那时,日本、韩国、印度和印尼等盟友将面临一个艰难选择:是选择增长迅速、颇具影响力、并将保持庞大的贸易规模和增长的区域强国——中国为友,还是坚持与(远在12小时航程以外的)美国交好。这是我们为未来设定的远景吗?我认为不是。 李华芳:“山西模式”还是“温州模式”? 新浪博客 2009年11月19日 围绕山西煤改的主要争论,说穿了就是要国有还是要民营。不需要重复诸如“产权清晰、企业家精神、经济增长”等相互关联的改革经验,我们就能看出此次山西煤改过程中“国进民退”的不合理之处。那么有意思的问题是,何以山西煤改会出台明显与改革经验不符的政策。其实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或许就会清楚很多。黄章晋在解释山西模式的逻辑时提出对当下的山西决策者而言,重大安全事故问责机制已经构成对行政官员的约束,这一约束的力量甚至超过了GDP导向的激励。因此由国企完全代替民企对地方官员而言的好处是,在分布于山西各地煤矿的管辖权上收的同时,事故的责任也被一并上收,国企煤矿事故的责任与地方基层政府完全脱钩,这或许才是山西煤改背后的原因。 也就是说,其实煤矿的效率高不高、污染大不大、够不够安全并不是地方官员坚持的利益重点,其核心的着眼点是让安全问题的责任由别人担去。从这个意义上说,山西煤改不但违背经济领域的改革方向,造成对地方经济的损失;同时也没有促成官员向中央和地方公众更多负责,减弱了中央威权对地方的控制,是一个两头不靠谱的方案。 林伯强:不能把油价上涨简单归于投机 影响石油价格上涨的基本因素还是石油供需。现实的石油供需情况是,需求仍将比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来自中、印等发展中国家;供给方则看着石油需求增长潜力、石油储备和石油替代。当油价很高的时候,供应方就不着急卖。当去年油价大幅度上涨时,至少欧佩克就认为高油价是合理的,他们认为市场上原油供应充足,没有必要增加产量。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没有有效的替代,当总需求量大到足以导致稀缺预期时,需求快速增长推动的不是供给,而是价格。那么,当供需偏紧,一旦风吹草动,如地缘政治、美元贬值等,都会引爆油价加速上涨,这就是投机的威力。令人担优的是,如果我们都把油价上涨简单归咎于投机,而忽视了石油需求的基本面和石油替代,我们只是在给投机提供更大的投机空间。 也就是说,所有稳定石油价格的举措都应当围绕减小稀缺预期,主要包括减低石油需求增长速度和减少需求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说,需求增长速度越快,需求的不确定性就越大。因此,降低能源需求增长速度是关键。如果经济增长目标不变,那么,降低石油需求增长速度的唯一途径就是提高利用效率和节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