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声色的电子书
本报评论员:杜伟
杜伟 电子书这个定义常常既可以指电子文档格式的书籍,又可以指其阅读软件或者其专门的阅读设备。在数码科技领域,一般都指向最后一种,不会引起歧义。 一台(或者一个或者一只,但肯定不是一本)电子书多少钱才可以被人们接受?这是笔者这些天常在想的一个问题。不过也许更多关心于此的人像的却是这种事物存在的价值以及其发展的可能性。 手机、pda、MP4、游戏机……似乎现在只要带屏幕的电子设备都支持电子书阅读,这似乎也成为很多人怀疑或者否定电子书的理由。因为在刚刚说的这些设备上,电子书只是附加功能,但是这些设备的整体价格甚至都低于一台专业的电子书。 这可以说是人们购买习惯在作祟,在人们对任何一种功能都不是特别苛求的时候,人们就会尤为关注功能的数量,当然越多越好。所以那种几百块钱的“十二合一数码相机”在某个时间段内可以大卖。就电子书阅读而言,对于很多人来说可有可无,受到这种待遇也并不奇怪。 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电子墨水(EInk)的出现以及日趋完善以来,电子书似乎注定了要走向发烧友和专业人群,犹如普通纸般能够反射来自外界的光源,无需背光、没有任何闪烁、不伤眼睛,阅读效果与真实的墨水近乎相似,这些功能的努力,其实都是为了接近传统纸张,而且人们固执地认为,传统纸制书籍才是对人们眼睛最好的。 当然,技术的发展从来都不需要放在担心的范围。毫无疑问,这种电子墨水的显示技术会越来越强大,甚至彩色的电子墨水也将成为可能。这些也都会使电子书相比其他电子设备的附加功能更有优势。不过对于电子书这个行业的发展,这仍然不是关键所在。 笔者的一个好友,近三年的时间没有买过一本书,他所有要看的书都是来自网络,而一台电子书阅读器可以把他这几个月甚至这几年要看的书全部放进去。在他看来,花钱去买书是不可理解的。 不过这位仁兄或者其他的电子书发烧友也许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网络上的免费资源是有限的、是过期的。虽然可以说这种有限的资源数量之庞大终生用之不尽,虽然可以说经典永不过期,但是一辈子都在读“经典”的人还是少之又少。换句话说,更多新鲜的电子书资源已经开始收费,而且这种收费必定会在整个行业内形成共识。 而从这个角度上说,电子书的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出版业、广告业、印刷业以及更多相关产业链的注视都将限制这个行业的发展规模。于是当我们谈到电子阅读器和纸媒的关系时,我们会很谨慎取代二字,即使我们在前面加上“很长一段时间后”的定语。也许,更为可能的是并存,长时间的共存。当然,如果说有一天电子书阅读器已经非常廉价,廉价到成为每个人的必需品,那时候的出版业或者媒体该是全新的,完全不同的一个模样。 有些人用“疯狂”二字来形容当前电子书的发展,可以肯定地说这样认为的人一定是对电子数非常了解的。就电子书本身来说,其发展是必然的,更方便的携带型、更大的容量、更便捷的检索,甚至于在线阅读,在线购买等传统书籍不可能具备的功能。但如果放到更大一个范围去看,我们仍然可以用“不动声色”来形容这种发展,因为无论是拥有电子书的人群,还是认可这种阅读方式的人群,都还只是少数中的少数。其人数的增加,面对整个阅读人群,连冰山一角都算不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