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章搜索:
侯麦:喜好深思的美学家
本报评论员:王小鲁
  王小鲁
  以前一直不太喜欢法国导演埃里克·侯麦(EricRohmer)的作品,这也许与年龄有关。在不同年龄看不同的电影,我们经常会有不同的发现,这样的经验其实每个人都会有,所以现在再看侯麦的某些作品,就能认同他的某些品质。
  最初看他的电影,觉得他的电影中话太多——对白和旁白的使用,达到了一种极端。但后来我了解到,这些都是他自己的追求,是带有自觉性的。这作为美学的营造,自有其独立的评价标准,但是,正是因为台词太多的原因,他在中国的接受存在最多的误解。侯麦的作品没有一部是“正规”渠道进入我们的视线,但盗版碟的翻译经常很差。对于语言有深刻依赖的电影作品,其翻译的准确性,将最大限度地影响到我们的接受情况。
  况且,侯麦的作品都有着一种哲学性和思辨色彩,他探索人物交往中的误解与和谐的问题,那些话题都需要非常微妙的表述,需要一种细腻的宛转,因此我们更需要一种精准的语言翻译。另外,像其他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主力一样,侯麦有着非常高的文学修养,而他电影中的人物也都自然带有较高的文化水准(在物质方面来说,侯麦电影的主角虽然时常有拮据的时候,但都未曾损害他们生活的品质)。在侯麦的短片《苏珊的生涯》(1963年)中,一个从阶层上来说地位比较低的女工,她在看的书籍竟然是让·热内的《小偷日记》。
  因此看侯麦的电影,对于观众的素质是有要求的,如果你的文化意识比较薄弱,看他的作品就可能会枯燥无味,因为两个生命体——观众和作者之间无法沟通,无法响应。就像看侯麦在2004年拍摄的《三重间谍》一样,那个女主人公是一个希腊人,她的丈夫是曾在俄罗斯沙皇时代当过将军的流亡者,而女主角同时还是一个业余画家,而住在她楼上的人则是法共党员,家里挂着毕加索的绘画,如果你懂得一些绘画的知识并知道俄罗斯、希腊与法国共产党的政治知识,将获得更多的趣味和思想快感。如果你不具备这样的知识储备,那么你会觉得电影中某些章节过于平淡,琐碎无味。
  侯麦生于1920年,是新浪潮中的老大哥;到2010年1月11日去世,恰好90岁。侯麦在中国的电影文化氛围中,相较于其他的新浪潮诸将 (也有人将他与戈达尔、夏布罗尔、特吕福、里维特并称新浪潮五虎将),他在我们这边激起的水花似乎是比较小的。我想这样的局面形成,一是因为侯麦的性格,他本人很少接受记者采访,个人生活细节模糊,不像其他导演那么张扬。二是他的电影风格并不像戈达尔那样有强烈的形式实验色彩,比如《四百下》里有惊人的跳切的美学实验(在当时看来是惊人的),也不像特吕福电影中看似平和,其实却很奇崛的特点(我不久前在电影院将他的几部作品集中来看,发现他的很多电影结尾往往非常“狠”)。侯麦电影则显得温吞吞的,比如他的电影严格履行长镜头的标准,但是我们在观看时却很少注意到长镜头的使用,如果你看侯孝贤的电影,会对他的长镜头有比较明显的印象。侯麦细腻微妙的地方,需要沉静的心去感悟、领会,所以尚处于狂躁期、满脸青春痘的青少年,是很难适应他的作品的。那些青春痘消失之后、中年心态逐渐形成的观众,也许更能领略候麦的曲折与高妙。
  是的,在沉静当中,你会发现侯麦的美,他的作品含蓄、高雅。如果你也逐渐喜欢了他的文化含量很高的对白——那些法语对白低沉曼妙,然后适应了他平凡却沉着的镜头调度,你也许会逐渐喜欢上他的作品中缓慢悠扬的风格。无论在《秋天的故事》,还是在《收藏家》和《三重间谍》中,即使你没有看清楚故事,但是你仍将感受到家居之舒适,窗外绿树之婆娑,街景之温柔,有时候有声源音乐也带给你美的感动,而人物动作的协调优雅也是视觉的美餐,处处都能醉人。倘若你能更加深入,则能发现导演经常表现出来的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他的很多电影都是探讨感情纠纷中人际关系的深邃复杂,背叛、性、诺言等元素是他的电影母体。有时候你会觉得导演侯麦一定是一个谈情高手,他对于恋爱中男人与女人的情态有很真切的体会。比如在《苏珊的生涯》中,女主角苏珊在爱情中被一个男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这样的行为既可以理解为女子在恋爱中缺乏尊严和丧失原则,也可以理解为她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这个形象设计是建立在一个男人对女性的执着了解和兴趣之上的。
  可以再举一个例子说明侯麦的品格。《蒙梭的面包店女子》(1962年)这个电影,讲述一个大学生迷恋上一个几乎每天都跟他擦肩而过的女子,后来他斗胆与女子搭讪,并相约一起喝咖啡。但是约会后,那女子却很长时间都不见了。他每天在街道上去搜寻女子的身影,最后在附近的面包店里结识了一位店员,他并不喜欢她,但是聊解对另外一个女子的相思苦,约面包店女子去看电影,约定之后,却忽然遇到了他一直思念的女子,原来她的脚受伤,在家疗治了若干日。大学生马上与面包店女子解除约会,不久,他就与梦中情人结了婚,当他们再次来到面包店,那店员已经不在这里上班了。恋爱中男子的表现其实非常寻常。电影中塑造了与那位男大学生相等的观看视角,但是电影的名字却冠以《蒙梭的面包店女子》,这就让我们在庆幸和欢喜男主角爱情圆满之际,把视线转向那位无辜的女子。这样的设计带有一种自我反思的精神。
  侯麦的创作还有一些众所周知的特点,比如他喜欢拍摄系列电影。一个系列四部到六部不等,每个系列有一个主题,娓娓道来,逐层展开。比如他拍摄的第一个系列,称为“六个道德故事”,时间跨度则为9年。后来还拍摄了“喜剧与谚语”、“四季的故事”两个系列。他这样解释自己的这种做法:
  “我认为用这样的方式能够让观众和制片接受我的意念,我不会问什么题材更吸引观众,我反而劝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同一题材拍六次,但愿六次以后,观众就领会我。我很早就决定坚持不改,只要你坚持一种意念,就会有追随者,即使发行商也一样。”
  当然也有人会认为他的这种做法太过于絮叨,而对于他的电影很少碰政治的做法,很多人也颇有微词。把一个主题拍摄六遍!这就是侯麦独特的研究人性世界的热情和耐力。
  侯麦的最后一部作品是《男神和女神的罗曼史》,这个电影还是表述他的一贯主题:对于爱情的纯洁性。他把这个电影安排在公元四世纪,在一片蓊郁的牧场之上。美丽的牧羊少女和少男因为猜忌而酿成悲剧,少男自杀却被人救起,虽然少女后悔自己的妒忌,知道了少男的真情,但是少男牢记少女的命令:不许再让我见到你!于是秉有对爱人的尊重和服从,他坚决不见少女,使问题迟迟难以解决。
  这是一个不太合乎生活逻辑的故事,但是在那个年代和那样的环境里,却并不让人觉得诧异。80多岁的老人拍摄的这部电影是他电影生涯的最后一站,我想也许里面埋藏着他的某些情结。法国乡村环境之优美,其实在他的电影中时常存在,清澈的急流,茂盛的草地,那是中产阶级休闲生活中不能缺少的部分。电影中少男骨格清奇,少女丰腴俊美,他们的爱情如同小鸟一样单纯,那种真纯的情爱境界,是他在所有电影中找寻却不得的一样美好事物。这个电影是对他以前所有电影的一个总结吗?
  电影史学家波德维尔说,侯麦是一个喜好深思的美学家,他严谨地遵循巴赞的教诲。其实在1958年巴赞逝世后,继任《电影手册》主编的正是侯麦,他在那个位置呆了5年,但是后来被迫辞职,因为更年轻的那些电影人认为他太保守,立场不够“左”。对于侯麦的坚决不喜欢和坚决批评,至今仍然大有人在,尤其是美国人,对侯麦不太待见,而据说侯麦在亚洲的接受情况是最好的。如今斯人已乘黄鹤去,若抛弃一些偏激的文化立场,耐心捡拾他的文化遗产,一定会发现有些东西在以前被长久地忽略了。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侯麦:喜好深思的美学家
  本文所版面
【第 47 版:个人历史】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