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章搜索:
我们没能看到的改革
本报评论员:范子英

  范子英
  200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刚好经历三十年之际,有许多的纪念性书籍和文章出版,如果进行归类的话,基本是两大类,一是纯粹以面上的改革脉络为主的记述,另一种则是纯粹以个人角度的记述。前者我们已经看过太多,真正能够再写出新意的已经很少了;后者则更像是个人传记,阅读起来很难找到共鸣。张军教授的这本《不为公众所知的改革》恰恰是在两者之间,有一根主线贯穿书的前后,改革则随着这根主线逐步演进,而真正有特色的地方,则是我们看到了政策背后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这些当年活跃在一个个政策争锋下的年轻人,有的在当时甚至还只是在读的研究生,如今都已成为政府的决策层成员之一,或者成为决策层的智囊。
  20世纪70年代由 “芝加哥男孩”在拉丁美洲,以及90年代由哈佛大学的萨克斯在东欧所倡导的休克疗法,与中国在80年代实行的渐进改革形成鲜明对比,而后者则一直饱受国际上主流经济学家的批评。但历经二十年之后,两者的经济绩效却与主流经济学的预测完全相反,中国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而南美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却一直处于徘徊状态,有的甚至陷入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危机。正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方式从幕后走到了前台,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重新认识和总结中国的经验。
  如果说中国经验是特殊的,那么其特殊之处即是 《不为公众所知的改革》所阐述的每一个细节。正是这些细节决定了中国前三十年,甚至后三十年的命运,而政策只是这些细节的结果,我们所能看到的经济成就更是政策和制度的自然延伸而已。
  在思想层面上,《不为公众所知的改革》并不是完全赞同学界关于渐进改革的看法。绝大部分的学者都承认中国是通过渐进改革取得成功的,然而本书作者给出了两个维度的反驳意见。一是要分段来看,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改革明显是自上而下的,财税、金融、国企等方面的改革都是中央有意为之,而非自然演化的结果,这跟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实验导致的农村改革完全不同,中央在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中是有一个先验的蓝图,并非是80年代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改革是有预期并且是激进的。二是80年代的改革也并非完全是渐进的,作者在讲到价格体系的改革时,就曾提到“双轨制”是不成功的,以至于在80年代末不得不实行激进的“价格”闯关,因而以渐进改革来总结中国的成功也就有失偏颇。
  这本书的内容对于8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而言是令人震撼的,书中记述的那个时代的研究生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能够参与整个国家的改革,真正实践经济这个词的“经世济国”的含义,而今日的年轻人则逐渐远离了决策层,我们这一代似乎不关心,或者也关心不了国家的政策方向。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有丰富的经历,60年代的人有理想,70年代的人有责任,那么80年代的人是不是需要更加包容和博大的胸怀,因为前辈们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按照哈佛大学罗德里克(DaniRodrik)教授的说法,中国真正具有普世价值的是改革过程中的一般性原则,那我们这幸福的一代则需要将这种成功的经验在深度和宽度两方面加以继承和发展。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我们没能看到的改革
  本文所版面
【第 55 版:阅读】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