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章搜索:
鼓励政策效果不佳
——车企“绿色行动”调查报告(二)
本报评论员:杨小林
  杨小林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才能既不落伍于世界潮流,又不脱离于我国实情?在与跨国公司展开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赛跑”过程中,我们真的可以实现“弯道超车”目标吗?
  作为主管汽车产业发展的政府管理部门,又该适时出台哪些有针对性兼可操作性的政策,来鼓励本土企业一方面积极参与新能源技术研发,另一方面又不放弃对传统内燃机和变速箱技术革新?
  通过本报编辑部此次发起的“车企绿色行动”调查,我们统计并整理了参与调查的58位资深汽车记者反馈回来的问卷 (其中有效问卷53份)。
激励政策仍待加强
  一个尤其值得汽车行业监管部门去思考的调查结果是,竟有超过一半以上的被调查媒体 (53位媒体记者中的28位)认为,政府目前实施的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各项政策“没有起到预期效果”。如果加上 “骑墙派”(回答“说不好”)人数,看不到上述政策对本土汽车企业的新能源汽车计划产生积极促进作用的媒体观察人士,已经接近了被调查者的八成,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数据。
  对比之下,投票认为中国推行的新能源汽车各类政策“很见效”的媒体记者只有1名,这占全体被调查者人数还不到2%;即便是投票给“基本见效”这样谨慎乐观的评价,其人数也只占被调查者的五分之一。
  大多数被调查者随后在回答问卷设置的一个开放式问题时,阐述了自己做出上述判断的一个重要依据:至目前为止,鼓励本土新能源汽车发展最需要的“财政补贴私人消费者购车”相关政策,仍迟迟未能落地。
  据统计,有27位记者都认为,“针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提供财政补贴”是尚未出台但可能也是最有效激励政策,这一数据与认为现阶段新能源汽车政策“不见效”的人数基本一致。
  另外,还有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尽快出台综合性配套政策(例如企业所得税以及车辆使用税费的减免)、制定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技术标准、完善诸如电动汽车充电站这样的公共基础设施,以及鼓励官员带头采购新能源汽车用作公务车,这些都是企业希望政府去做的。
  更有悲观者认为,国内还没有哪一家企业公开宣称,自己的新能源汽车产品达到了大规模量产的标准。因此“提前向政府要政策”这样的做法显得毫无意义。
六成媒体看好纯电动
  针对 “你认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未来哪种动力解决方案最具前景?”调查中,接受调查中的53位汽车记者,有32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纯电动汽车”,对比之下,选择将“混合动力”作为“最具前景”的汽车动力解决方案的记者,却只有12位。
  对于像通用、宝马和现代这样的世界汽车巨头都推崇备至的氢燃料电池技术,仅仅获得了为数不多的5票支持 (支持率尚不足10%),而让中国普通消费者听起来更陌生的“清洁柴油技术”和“生物燃料技术”,由于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都仅仅获得了两票象征性支持。
  虽然在战略上大家都认为,中国应该将纯电动汽车作为未来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突破口,但是面临当下能源紧缺的危机时,有接近一半的被调查媒体记者认为,通过研发更加小型化高效化的发动机,尽快提升传统燃油发动机的燃油效率势在必行。
  53位被调查者中,有25位认可:现阶段节能效果最后的汽车技术就是“高效小排量发动机”。另外,有近两成的媒体认为中低度混合动力发动机是不错的“过渡性”技术。而支持“柴油发动机”、“轻量化车身技术”和“地滚动阻力轮胎”的人总共仅占了被调查者的四分之一。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鼓励政策效果不佳
  本文所版面
【第 36 版:车展特刊】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