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章搜索:
张院长卸任张教授归来
本报评论员:于楚

  于楚
  四年前,当张维迎就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的时候,他可能没有想到,这是一段充满波折的行程。三年前的“邹恒甫事件”,两年前的“何志毅风波”,以及诸多大小不等的光华事务,都曾使张维迎陷入舆论的风口浪尖。这时,北大光华俨然成为社会关注度最高的教育机构。
  2010年12月12日,张维迎卸任光华学院院长的消息传出后,他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媒体和网络上出现了赞美和唾骂的反调,也有关于机构内部斗争的揣测。但从社会的角度看,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位优秀的经济学家回来了。据知情者透露,张维迎将留在北大,把精力转向学术研究,这意味着他的社会角色发生变化。他的归来,不仅映射出自由创造与僵化体制之间的固有矛盾,也提示我们,中国改革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一
  2006年至今,张维迎担任光华院长仅仅一届,有人猜此次是非正常离职。但无论如何,正如一位光华教师所说,从1999年担任第一副院长开始算,他主持光华的工作已近12年。回望张维迎的工作经历,仿佛看到它与中国改革进程的某种契合。
  上世纪90年代,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推动下,中国改革呈现出新的面貌。市场经济成为改革的总体目标,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这时,张维迎的研究重点也由宏观的经济调控、价格改革、企业所有制,转向微观的公司治理、企业创新、核心竞争力等。他认为,对经济改革最核心的问题——国企改革而言,理论研究的任务已经完成,国有企业民营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他的供职单位也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转到光华管理学院。
  经济学家陈志武曾说,张维迎是那种擅长把艰深学术理论转化为通俗生活语言的学者。这也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张维迎进入学术生涯的一个高峰。一方面,他的《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出版,在学术界产生巨大反响,这两本书的被引用率在很长时间内一直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他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浅出的解读能力,为他在学生和企业界中赢得越来越高的声誉。
  作为管理学院的教授或领导,获得企业界人士的认可至关重要。张维迎1997年入职光华,两年后即成为主持工作的副院长,大概与此有关。后来的事实也表明,张维迎对企业问题的深入见解以及他在企业界的巨大影响,成为他在任期间光华品牌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一位曾经的光华学生感叹,“没有张维迎的光华,还是原来的光华吗?”

  张维迎主政光华12年对光华发展的贡献如何,有待历史考验。但对他自身的学术发展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代价。担任行政领导职务以后,由于时间精力分散,他在学术研究上的投入和产出大大减少。这一点从他的论著发表记录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虽然他的影响力没有降低,但由于学术成果比之前大大减少,使很多人感到惋惜。
  在批评者看来,这是张维迎贪恋权力的结果。但从建设者的角度看,这是一个改革的倡导者希望用自己的理论去改良世界的追求和代价。张维迎曾说,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就是有高层次追求的人,希望通过推动改革,在历史上留下功勋。
  2003年,张维迎主持北大人事制度改革,目标就像他后来在光华所说,“建设世界一流商学院”(大学)。他试图推行一些大胆的改革,例如在教授选聘中杜绝“近亲繁殖”,实行“不升即走”,对重要职位进行全球招聘等等。改革的道理很简单,恰似他对市场经济的描述:自由、公平的竞争,将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人们完善自我。但结果,这些设想在北大引起强烈的争议,反对的教师不在少数,这恐怕是他始料未及的。现在看来,随着卸任,他的办学理想将暂时止步。
  张维迎曾说,改革的进程受制于权力结构、意识形态和知识的约束,这些因素在他试图推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正如在国有制下不可能建成世界一流企业一样,在北京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商学院也有先天的障碍。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产权归属不清晰的情况下,没有人能为组织运营与创新的结果承担责任。以这次决定张维迎离任的“民主推荐和组织考察”为例,假设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是“全民所有”的事业单位,其目标是向社会提供最好的管理学知识和教育,那么谁有权决定光华院长的任免,并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呢?
  中国的大学与国有企业非常相似。国有企业的领导由政府官员任命,政府官员有权选择经营者却不需为此承担责任,他们没有动力去发现和任命有经营才能的人当企业领导。即使偶尔碰上有经营才能的人,也不能依靠业绩就能保证自己在企业领导的位置上长期干下去。这样看来,如果国有企业没有真正的企业家,作为国有企业的大学也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家。

  光华改革的困境,是中国改革的缩影。张维迎碰到的问题,也是全社会面临的问题。教育不仅仅是高校本身的问题,背后还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弊端。张维迎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一直没有停止过。
  1997年,张维迎入职光华管理学院。政府提出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张维迎的评价是,“出路是有的,那就是民营化。”但他同时很担忧,“如果说要在国有体制下摆脱困境,我能想到的唯一出路是回到国家垄断。”
  2000年,新世纪来临。张维迎明确指出,改革中最大的问题是某些政府部门可以随意地制定法律法规。这些部门往往打着“维护国家利益”、“规范市场秩序”的旗号。但仔细分析,一些法律法规的出台都是为了增加寻租机会。
  2003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他在一次会议中提醒,“如果没有一个独立的司法体系,政府随意侵害产权、随意干涉企业经营活动的行为就没有办法阻止”。
  2005年,张维迎就任光华常务副院长。他发出呼吁,中国的改革需要新的思想解放运动,要澄清国家和政府的目的是什么。“政府的目标应该是最大化全民的福利,而不是最大化政府财政收入,也不是最大化政府控制的资产。”
  2006年,张维迎就任光华管理学院院长。他发表轰动一时的《理性思考中国改革》,提出权力是腐败的“本”,其他方面是“表”。反腐败要“表”“本”兼治,但釜底抽薪的办法是治本,也就是减少政府官员的权力。
  2008年,张维迎入选“中国改革30年经济30人”。他在展望未来30年改革前景时说,改革重点要转向政治体制;只有在政治体制改革完成以后,才能巩固经济改革的成就。
  2010年12月,张维迎卸任光华院长。他在一次演讲中的话被广泛引用,“开发国内市场靠的是企业家,靠的是柳传志,而不是靠的周小川。要完成这个转变,我们就一定要有制度方面的重要变革,包括政治制度。”
  今天的中国改革,进入空前复杂的阶段,各种矛盾和问题充分暴露,交错影响。在制度变革中,知识和信仰的作用至关重要,与权力争斗和利益博弈相比,它们的重要性被大大低估了。中国改革的成功,不仅需要现有权力结构对原有制度设计进行改造,更需要大众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的转变。作为优秀学者和市场传道士的张维迎,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维迎被学界认为是最有独立思想的经济学家之一。有人说,张维迎卸任商学院院长,或许是北大的不幸,光华的不幸,但却是众人之幸,中国之幸;还有人说,中国从此少了一个官员,多了一位大师。这是真的吗?
  “所谓精英,就是那些有理想、有激情、有耐心,想干大事的人;那些有思想、有知识、有责任心,能被委以重任的人;那些具有科学批判精神、能理性思考问题,有能力引领社会往正确方向前进的人。”这是张维迎就任光华院长当年在开学典礼上对青年学子的讲话。到他卸任的今天,依然值得回味。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张院长卸任张教授归来
  本文所版面
【第 59 版:观察家】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