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办分离”浮现北京模式 资产管辖权尚无定论
本报评论员:温淑萍
温淑萍 本报获悉,在上海、无锡、马鞍山等地先后试验“管办分离”并成立医院管理机构之后,北京筹划中的“医院管理局”也有望于4月初挂牌,目前“三定”方案已经完成,机构设置和职能描述也已初定。 但与上述各地将医院管理机构设在地方国资委的模式不同,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将挂靠于北京市卫生局,并作为其下属单位统一管理22家北京市属医院,资产总计超过200亿元。 知情人士透露,为了让医院改革顺利实施,去年卫生部就暗自定调,将政策法规司政策研究处处长调往北京市卫生局任副局长,协助该局另一位副局长协调医改工作。 “卫生部一直想做‘大卫生’系统,保险、定价等都归进来,这次管办分离如果再把权力稀释了,卫生部肯定不会接受,他们会谨慎改革的。”知情人士称。 200多亿资产大集合 北京市有关方面最近一直忙碌于这场机构设置的改革中。 据了解,为了保证医院管理局的独立化运营,该局将组织成立独立的机构,局长及部分人员极有可能从北京市卫生局抽调,“也有的来自医院”。 该机构的总人数大约100人左右,内设10多个处室,包括财务、服务考核、收费都会细分处室。 被纳入医院管理局管理的医院共有22家,大都是北京市卫生局直属医院。这些医院的资产将进行一场大规模的集合。集合后,这些资产将归医院管理局“总调度”,以往院长说了算的“花钱”方式将成为历史。 北京市一位三甲医院人士分析,这22家医院中,大都资产颇丰,如北京同仁医院、朝阳医院等,资产都远超10个亿。“如果平均计算,每家医院的资产都在10个亿以上。”如此分析,医院管理局的基础身价就达到220多亿,随着医院的良好发展,未来这一身价还将有所变化。 事实上,成立医院管理局对医院触动最大的就是财力的转移。朝阳医院2010年毛收入18个亿,抛去所有运营开销后,结余3个亿,以前这部分钱会保留在医院的账上,归医院建设、增设备等等自行调配使用。“但成立医院管理局后,结余的这部分钱将归医院管理局调配。”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院长任命权回归 而对以往医疗管理体制的最大改动在于,院长的任命权不再由市政府独揽,地方卫生局有了很大的发言权。 据北京市相关官员透露,医院今后的经营、运行都将归医院管理局管理,医院执业的规范、政策将服从卫生局指导。 具体在医院运营方面为,医院实行监事会监督下的院长负责制,医管局负责聘任院长。院长拥有对医院人财物充分的调配权,接受医管局严格的目标管理和考核。也就是说,医院院长的任命从今以后由医院管理局说了算。而以往,公立医院院长的任命权是在市政府手里,市卫生局处于说了不算的境地。 在医院管理局对医院的管理架构中,医院院长的任命,由医管局决定,医院的科室主任、医师等人员的分工职责,将由院长领导下的医院班子决定,类似公司的领导成员结构。 今后,医院管理局聘任的院长,在接受管理局的管理考核外,权力的使用也将受到相应限制和监督,“以往,医院想盖楼了,想增加设备了,几乎都是院长拍板”。北大医院人士认为,成立医院管理局的第一个好处是,合理优化、布局了一定范围内的医疗资源,使其得到相对平衡发展,老百姓看头疼、脚疼就不会涌向同一个医院。 另一个好处是,制约了院长、医院收费自主的权力,自主收费在一定意义上预示着医院价格顺从医院收益目标前进,而这正是造成医院看病贵的原因。上述人士称,在中央决心调控医疗收费的状态下,院长的举动都将受到医管局委派的监事会的跟踪。 卫生部想“大一统” 2005年前后,无锡、上海就开展了管办分离的医院运行模式。前述两个城市都是将医院管理的机构,设在了国资委下面,上海名为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被打包进入该中心的医疗机构达24家,无锡为无锡市医院管理中心,纳入近10家医院。 换句话说,目前管办分离的改革已出现两个样本。未来发展中,这些管理医院资产的机构究竟被划归国资委还是保留卫生系统,都将产生不一样的意义。 在这两条路上,医院的属性和资产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如果是第一种,“医院作为公共医疗机构的本身属性丝毫不会改变。”安贞医院一位人士告诉本报,同时所有医院的资产,都还会流动于医疗服务市场内。 如果是后者,医院管理中心都被划归地方国资委,医院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变身国有资产。目前国家对医院这一类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尚无明确的制度框架设计,而企业本身的属性就是盈利,在运行中某些医院可能逐渐远离公立性本质,“如果是这样,无疑卫生体制将会产生巨大变革。”一位香港医院管理人士说。 不过,对于未来发展趋势,卫生部人士相对看好北京市的改革模式。上述管理人士认为,未来有可能是国家医院管理局引导地方管理局,对医院进行有效监管和运行,因为“医院本身是医疗体制中的一部分,如果归到国资委,就产生了体制分离,这是无法想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