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缩短战线
本报评论员:杨小林
杨小林 有着地方国资背景的奇瑞汽车,仍在延续着自己独有的模式“野蛮生长”着。2010年,奇瑞顶住了比亚迪的疯狂攻势,用68.2万辆的销售业绩保住了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当中的“旗手”位置。 然而,今年年初奇瑞掌门人尹同跃的一句“狠话”,再一次让外界对这 个始终处于高速变化中的本土汽车企业投来更多关注目光。“宁可跌落到十名开外,也要实施企业的战略转型”,尹告诉媒体,2011年,奇瑞将缩短战线,聚焦品质提升,提高品牌溢价,而不再一味追求数量和速度。 结构调整 在奇瑞短短十几年的造车历程中,尹同跃所说的“战略转型”并非第一次。2008年9月,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奇瑞A3正式上市,由此开启了奇瑞以品质而非低价参与本土汽车市场竞争的新时代。 虽然当年奇瑞全年销量只有35.8万辆,比2007年减少了近2.5万辆。不过,在当时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当中,奇瑞仍然是当之无愧的“老大”。而在以尹同跃为首的奇瑞高层眼中,销量数据并不是奇瑞当年的最大收获,从追求质量和管理的提升中的收获远大于此。 2009年,奇瑞一口气推出了“瑞麒”、“威麟”和“开瑞”三个全新整车品牌,加上奇瑞品牌,构筑了奇瑞“四大品牌”为核心的乘用车新版图。其中,组建以瑞麒、威麟为首的中高端品牌矩阵,单独成立麒麟销售公司,成为奇瑞战略转型过程中最为“激进”的变革举措。 奇瑞急于转型的迫切性众所周知。一方面,合资品牌相继染指10万元以下低端市场,价格下压给自主品牌阵地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另一方面,自主品牌之间持续的价格战,已经将奇瑞逼到了盈利的“墙角”。在严峻现实面前,不改变是等死,改变不好是找死,但是如果改变成功了呢? 年产销规模已经跨过50万辆的奇瑞,决定冒险“革自己的命”。当然,在所有自主品牌企业当中,奇瑞也是最有资格“赌上一把”的——摊子和盘子已经铺得足够大,但真正能体现市场价值的核心竞争力,尚未磨砺出应有的锐度。奇瑞必须启动从产品、研发、营销和管理的全方位变革。 业内观察人士指出,奇瑞所面临的问题跟其他本土汽车企业类似,一方面,产品结构上过度依赖低端、低利润产品支撑,品牌形象长期难以提升;另一方面即在经营管理和组织结构上,研发和生产、生产和销售、销售和服务都环节严重脱节,部门之间未能形成合力。 转型之痛 如果说五年前的尹同跃还在坚持“多生孩子打群架”的经营套路的话,那么三年前,奇瑞内部已经开始为这种不惜一切代价冲规模的做法做出深刻反思。实际上,多干快上的“大跃进”式做法推出来的新产品,投放市场后往往成为“低能儿”,这对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而言,都是灾难性的结局。 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奇瑞每年斥资上马大量新项目,推出的新产品速度和频次也远超同类对手,但是所获得的商业收益与此前巨大的投入相比,往往不成比例。例如,数据显示,去年瑞虎、风云、旗云和QQ系列等车型累计销量为52.5万辆,约占奇瑞汽车当年总量的77%。 今年一季度,奇瑞总销量达到182870辆,同比增长11.8%,不过查阅这些销量数据背后的车型分布图不难发现,奇瑞旗下畅销的多为QQ、瑞虎和旗云等三年前上市的老款产品,真正定位中高端的瑞麒和威麟品牌,实际销量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实际上,奇瑞依托“四大品牌”推出了13种共计33款车型。这可能意味着,虽然有瑞麒、威麟和开瑞等全新品牌的“加盟”,但此举在短期内并没有改变奇瑞以低端产品垄断销量的原有格局。而后者又在相当大程度上直接左右着奇瑞盈利能力的改善。 对于奇瑞而言,多品牌、多产品的“生意”并不怎么划算。2010年9月,奇瑞汽车公布的《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0年上半年,奇瑞汽车净利润分别为101384.74万元、43910.71万元、6575.03万元和9236.51万元。“以前是乱拳打死老师傅,现在,奇瑞需要从最初阶段的粗放式扩张,转向精益式、可持续性的增长道路。”上述观察人士指出,合资公司有外放输入先进的管理模式,但是像奇瑞这样“土生土长”的自主企业,则需要历经一系列转型的阵痛,才可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 奇瑞去年下半年才正式启动的事业部改制,也因筹划中的威麟事业部在上个月宣布“被迫取消”而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在执意要通过战略转型重获企业增长动力的奇瑞高层看来,这些都是转型过程中的“阵痛”,是为了赢得更长远未来所不能回避的“代价”。
|